二人台是在草原文化的滋润下成长起来的地方剧种,是蒙汉族民间艺人共同创造的结晶。它渗透着草原文化的审美特质,彰显着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背景,使得二人台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很高的研究价值。当前,务必从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剧目建设水平、巩固理论引领能力入手,才能使二人台这棵生长于传统泥土、繁茂于现代舞台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走出困境:抓紧培养急需人才

虽然二人台艺术工作者不懈努力,但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目前的二人台艺术面临着观众老化,演出市场萎缩,编剧、作曲、导演等专业人才缺乏,演员青黄不接,尤其优秀的尖子演员缺乏,许多院团经费紧张,难以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生活条件,演职员流失严重等困境。

一个剧种有没有发展潜力,首要标志是有没有后备人才,缺乏后备人才的剧种未来是令人担忧的。二人台急缺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等各类优秀艺术人才,戏曲艺术是综合艺术,需要各种人才的聚合与通力合作,二人台的艺术教育常常忽略了人才配套,这使得很多剧团在排练剧目时需要东拼西凑,邀请外来编剧、导演、舞美成为许多剧团的惯例。虽然外请专家给剧团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但也加重了剧团的成本负担,也不利于形成创作团体互相了解、默契的工作环境。在当前要整合各类二人台人才培养机构例如艺校、剧团等联手培养二人台急需人才,可以应用订单式培养的方法,还要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如国家艺术基金的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做好项目的设计、论证和申报工作。

同时,还要切实提高二人台从业人员的待遇,增加行业的吸引力。在内蒙古一些二人台剧团的年轻演员每月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改行成为不少演员不得已的选择。在二人台人才队伍建设上,如果没有有力的措施提高二人台从业人员的待遇,极易形成一边输血一边流失的恶性循环。

在信息化时代里,二人台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介,整合资源,有效传播。2015年戏曲真人秀《叮咯咙咚呛》热播,节目组利用“明星铺路”宣传戏曲的初衷收到很好的社会反馈。《叮咯咙咚呛》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抓住受众的心理,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二人台界要分析、研究现代观众的心理,打破传统的宣传模式,运用好各种现代媒介,探索舞台演出之外的艺术样式,如戏曲电视剧、戏曲音乐片等,通过电视、网络、保利院线等资源优势推出名人名剧,充分展示优秀的二人台剧目和演员,彰显二人台艺术魅力,提升二人台艺术的影响力。

回归本原:走出剧目创作误区

很长时间以来,不少地方戏曲出现“小戏大戏化,大戏歌剧化”的倾向,使不同剧种原有的特殊音色被淡化。以二人台为例,新创编的剧目中大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二人台本质上还是以戏曲为主,歌舞、说唱、民间器乐曲兼备的多元性的地方小戏,由于它时间短,人物少,布景简单,下乡演出非常方便。特别在当前信息时代,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的持久程度在不断降低,小戏正迎合了现代观众求快,求新、求变的心理。所以小戏在二人台创作中应该受到更大的关注,为二人台争得更多的观众和市场。

针对目前二人台演出剧目匮乏的现状,在剧目的创作上,可以实行“三个并举”,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把观众喜闻乐见、久演不衰的传统二人台剧目重新排练、打磨成精品;新编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二人台新剧目,既具有浓郁二人台风格,又体现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把国内有影响力、成功演出的其它剧种的优秀剧目,取其精髓,合理改编,打造成具有二人台特色的剧目。

同时,要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逐渐转到依靠质量的提高,以精品求生存,向精品要效益,把已经初具规模的精品剧目打造成经典剧目,既能避免“写一个,演一个,丢一个”的状况,又能避免“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恶性循环。如二人台现代戏《光棍汉与外来妹》《巴雅尔与大花眼》《花落花开》《西口好人》等剧都是受到观众欢迎的精品剧目,应该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二度、三度的加工创作,而后在滚动的轮番演出中不断修改、提高,最后锤炼成为像《走西口》一样的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更上层楼: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眼下,二人台艺术界需要重新思考与定位,为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特别国务院在2015年7月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对戏曲“利好”的政策和措施,二人台界需要抓住机遇,集思广益,形成合力,为二人台在21世纪的传承与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准备。

对二人台在历史上的各种实验进行总结与梳理,在理论上厘清原生态二人台与它的变异形态之间的关系,多元发展,各创辉煌。二人台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曾经就向歌剧发展,还是向戏曲发展;向大戏发展,还是保持小戏原生面貌有过多次论争,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许多二人台剧团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实验,如排演过大量的歌剧剧目《兄妹开荒》《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千万不要忘记》《白毛女》《洪湖赤卫队》《也兰公主》等;有完全模仿戏曲的袍带戏,如《春香传》《十五贯》《茶瓶计》《梅玉配》等;更曾经创造了一个新的剧种--漫瀚剧,推出了《丰州滩传奇》《契丹女》《东瀛女》《忠烈碑》《北国情》等剧目。在实验的过程中,都曾经推出成功的剧目,也有失败的案例。这说明,二人台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地方小戏,它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可以吸收各种先进元素化为己有,但在学理上必须厘清二人台与歌剧、戏曲、漫瀚剧的关系,使这些探索成为有理论指导的探索,否则,病急乱投医式的探索注定事倍而功半。

正如著名二人台研究专家王世一所说,“要把二人台变异形态再生的戏剧艺术品种,和在稳态中求变求新的原生态二人台严格区别开来。如果在三者关系上能梳理清楚从而获得上述理论共识的话,二人台、民间歌剧、漫瀚剧就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各走各的路,不断创新发展,各创辉煌,打造一个具有浓郁二人台气息又多元的戏剧文化圈。”

在二人台发展方向上的争鸣本不可避免,但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没有达成共识,则造成实践的混乱,如到底什么是二人台,什么是民间歌剧,什么是漫瀚剧?它们的关系怎样?如果把这些核心概念厘清了,就不会出现很多二人台剧团把自己的名称改为歌剧团。一个不重视理论建设的剧种很难成为优秀的剧种,二人台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相比,明显滞后。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在一些问题上不断试错,不断转圈,始终难以跳出习惯思维的窠臼。理论由于没有参与到实践中去,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自然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艺术理论应该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它反过来又指导、影响实践。二人台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不但需要对二人台本体的研究不断深入,还需要对大量的舞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归纳,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给予分析和解读,解决实践者的困惑和难题,发挥理论应有的作用。同时还要切实加强二人台理论队伍的建设,象鼓励创作成果那样鼓励研究成果,支持研究工作,保护二人台理论研究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人台的理论研究要纳入到草原文化研究的视野,汇入到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中。相关的理论研究要走出自说自话的小圈子,增强现实关切,对现实积极发声,汇入到当前草原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参与到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设中,以开放的胸襟和进取的精神,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