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琴正在排练二人台
5月19日,走进太原群众艺术馆时,一阵悠扬的唱腔传入耳中,十多名已过不惑之年的民歌爱好者汇聚一堂,在这里吹拉弹唱。每逢周四,这里为时3小时的活动便会如约进行。其中,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士时不时打断大家,或指正,或示范。她叫刘爱琴,是太原市群星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尽管加入艺术团才一年多的时间,但对于47岁的刘爱琴而言,她对二人台表演艺术的热爱和眷恋一直伴随着她。
和许多爱好二人台艺术的人一样,刘爱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河曲人。忻州市河曲县是二人台的发源地,从小喝着黄河水,吃着酸捞饭,唱着酸曲二人台……是当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生活氛围和文化熏陶下,几乎每个河曲人都会哼唱两句,刘爱琴也不例外。13岁时,她进入当地一所二人台学校(中专院校)进行学习。那是当地的第一所二人台学校,刘爱琴是学校招收的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学生。“说起来,我们就是唱戏的。没有出路、没有正经工作的人才会去唱戏,这个职业在当时并不受欢迎。而且收入很低,根本没法维持生活。16岁毕业后,我去了当地建设银行上班。”刘爱琴说,班里二十多个同学都跟她一样,没有一个人从事本专业,有的当了乡镇干部,有的去了国企厂矿,即便个别人在文化局工作,也是行政岗位,就连当时学校的老师也改了行。
在银行里,刘爱琴负责信贷业务,每逢有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她便会献上一曲。1997年,她被调到了省城建行。从河曲来到省城,有着乡土情结的刘爱琴感觉生活中似乎缺少点什么——那浓重的家乡话,那酸爽的家乡菜,抑扬顿挫的河曲二人台……这些在太原听不到也吃不上,她想家,想念家乡的一切。
很快,要强的刘爱琴利用闲散时间,开了一家名为“走西口”的饭店,以河曲饭菜为特色,吸引了很多同乡,更重要的是,店里搭建了一个舞台表演二人台,所有对家乡的情谊都以饭店为依托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能在距离河曲200多公里的省城听到这样的特色民歌,让不少人慕名前来。
刘爱琴说,二人台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田间地头、土台院落,站着坐着都可以唱,它朴实生动自由灵活,无所不唱,无所不歌,2006年还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知道它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年轻人。
开饭店时,她要求店员、服务员、甚至是厨师都得会二人台,大家放下炒锅、盘子都能信手拈来,唱上一两句,和客人交流、互动。这些,都让她的店越来越火,后来,刘爱琴不得已辞职,专营饭店,最多的时候开过四家,但不论哪一家店,里面一定有舞台,“进店定会听到歌声,定会感受到曲艺文化”,这是她始终不变的宗旨。
之后,太多繁重的工作让刘爱琴放弃了饭店的经营。“文化是我饭店的特色,吸引顾客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很多人吃完饭,就不走,就想看演出。”刘爱琴说,一个人支撑饭店很累,谋生的同时还要推广文化也太难,它需要资金、人员等等的支持。尽管如此,但她还是觉得很值:“受我的影响,一些跟过我的店员都喜欢上了二人台,离开饭店后,一些人改了行,开始研究二人台、学习二人台、唱二人台,甚至有人因此登上过央视的舞台。”刘爱琴高兴地说。
闲不住的刘爱琴后来便开始学习传统文化,研究西口文化和晋商文化。去年偶尔得知太原群众艺术馆里有二人台演出,她的激情再次被点燃。“河曲曲艺文化造就了我的人生,我想继续为它做点事。”刘爱琴说,艺术馆里聚集了很多喜欢民歌文化、喜欢二人台艺术的人,他们中有国家一级演员,也有省级著名歌唱家,也有很多业余爱好者……不论专业与否,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流和传承,想各尽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刘爱琴不仅歌曲造诣高,还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大家一致推选她为团长,希望在她的带领下,二人台文化的推广能更进一步。
刘爱琴和她的团队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带着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二人台艺术能更加精致化,能够登上更高层面的舞台,被全国观众熟知、认可。“二人台都是黄河流出来的曲,祖先唱过的歌,我们应该为它做点事,欢迎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参与进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