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双羊(1856年—1928年)蒙古族,土默特右翼旗五甲古彦克力更村(今美岱召附近)人,后移居六甲协盛窑子村。

云双羊天资聪颖,性格活泼好动,青少年时做雇工,为人放牧,他豪爽旷达,幽默诙莳,擅吹口哨、说串话,不仅能唱蒙古族民歌,也能唱晋、陕移民带来的汉族民歌。极喜交友,蒙汉群众都爱和他交往。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农牧民纷纷邀他打坐腔说逗演唱。由是声名远播,人们昵称其为"老双羊"。云双羊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蒙古族传统的演唱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吸收民间社火中踢股子和跑圈子的秧歌表演,创造了在演唱中使用乐器伴奏的一丑一旦的化妆演唱形式,他自演丑角,本村张闰月演旦角,把蒙古族传统的演唱和晋、陕民间小调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这种化妆演唱形式虽然仍较单一,但比原来的打坐腔要红火热闹,很快在土默川一带流传开来。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后,云双羊组织职业性小班,到外村"打玩艺儿"。不久,炳生子、张根锁等相继入班,旦角力量加强,遂过黄河西行,经东公旗、西公旗和达拉特旗到杭锦旗,赶烟市,串码头,在河套各地农村辗转演出。除用汉语演出外,还首创用蒙、汉两种语言混合演出,谓之"风搅雪",深受蒙古族农牧民喜爱。因为云双羊在打坐腔的基础上,最早尝试一丑一旦的化妆表演,并最早组成"打玩艺儿"小班,在内蒙古一般将其视为二人台的创始者。

云双羊经过长期艺术实践,把由男声独唱发展为男女对唱,进而发展到化妆表演,逐渐使"二人合"表演形式定型化,旦角也逐渐由男扮女装过渡到由女歌手担任。演唱内容也逐渐丰富,伴奏乐器也由最初的胡、板两件发展到扬琴、四胡、笛子、"四块瓦"等四大件。演唱的曲子,大都由晋、陕地区移民传来的民歌小调,经过整理改编,并把蒙汉词语中同韵的词句,掺入汉语的歌唱中去,使之更趋活泼自然,妙趣横生。曲牌亦趋向程式化。云双羊经常演出的代表作有《海莲花》、《阿拉奔花》、《四季花》、《小牧牛》、《四公主》、《森吉德玛》等。在"二人台"表演的道白中,他以合韵的蒙汉词语混合成"顺口溜"串话,更惹人喜爱。由于云双羊技艺高超,声望日隆,闻名遐迩,民国4年(1915年),准格尔旗著名的蒙古族艺人赵明北渡黄河专程向云双羊请教切磋演技。名艺人张根锁、炳生子、何三旦、洪恩、板达子、云亮等,都出其门下。后来蜚声剧坛的二人台演员计子玉、樊六、巴图淖等,亦曾得其教益。老双羊晚年退离"二人台"演出后,他的徒弟继承和发扬他新开创的民间文艺事业,萨拉齐、包头地区遂成为"二人台"的发祥地。其长子特孟达赖是著名的扬琴高手,子孙辈也大都会吹、拉、弹、唱,堪称艺术世家。

民国17年(1928年),因贫病交加,云双羊逝世,长眠于故乡大青山下。

资料来源:《包头市志·卷一》2007年6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