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这个扎根在我国黄土高原,已经流行了几百年的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如何?带着疑问,记者专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二人台实验剧团团长冯来锁。

一丑一旦二人台

作为二人台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冯来锁集二人台硬码戏、带鞭戏于一身,以表演老生和三花脸(丑角)见长,秉承的是东路二人台的演剧风格。而从他的学艺、从艺以及传艺经历中,也透视出了二人台艺术的一些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谈到学艺之路,冯来锁回忆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二人台,在看演出的时候就喜欢跟着台上的表演自学自唱。”15岁初中毕业后,冯来锁考入了内蒙古艺校乌蒙戏曲班。当时家里人并不十分赞成他学习二人台,于是他就瞒着家里去考试,等初试和复试都顺利过关后,高中录取通知书也寄到了他的手里。
“因为我特别喜欢二人台,所以当然更愿意去艺校了。”家里考虑到这毕竟也是一门技艺,于是冯来锁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内蒙古艺校。

在艺校4年的学习过程中,冯来锁和班上其他36名同学接受了专业课的训练以及文化课的学习。“我们那时候的专业课有戏曲基本功、乐理、唱腔、身段、民间舞,文化课有语文、政治等等。总之,当地政府对二人台这个地方戏十分重视,希望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1984年,乌蒙戏曲班37人毕业后成立了乌兰察布市二人台实验剧团,剧团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多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保障。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人觉得在此专业上没有发展,便转行做了其他工作,冯来锁却一直坚守着对二人台艺术的热爱,为了剧团的发展,为了二人台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所以我才成了代表性传承人。”冯来锁半开玩笑地说道。

强强联手才能攥紧拳头

近年来,冯来锁一面为二人台实验剧团的工作忙碌,一面回到母校内蒙古艺校担任教师。迄今为止,他已带出了6个班的学生,而二人台实验剧团也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舞台。提到自己的学生,冯来锁不无自豪地说:“目前在团里就有我的几名学生,其中还有一个现在也返回艺校当老师去了。”

目前,乌兰察布市二人台实验剧团的大部分演出活动主要面向基层百姓。“由于社火本身来源于民间,二人台的剧目又是以表现农民的生活为主,因此我们在上面表演的时候,老乡们都能在台下面跟着我们哼唱。”但是,由于二人台运用的西北方言土语较难让外地观众听懂,因此如果在不了解二人台的地方进行表演的话,不打出字幕观众便不容易理解剧情发展。

“地方方言的使用和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人台的扩大发展。”对此,冯来锁表示出了一定的担忧。

对于如何让二人台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冯来锁有这样几点想法,而其中一些也已付诸实践之中:首先,实验剧团建立了一个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专门负责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以及创作现代戏,以“挖掘传统、适当改革”为方针,达到“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的要求。其次,利用电视媒体这一平台进行宣传、扩大影响,“近年来,内蒙古电视台文体频道推出的《西口风》栏目,就是专门讲我们二人台的,在当地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我们希望能把它推广出去。”第三,与武利平等著名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组织一支精干的表演小分队,走向全国进行演出,因为冯来锁认为,为了让二人台得到更多观众的认识与认可,“只有强强联手才能攥紧拳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