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戏班子,今有民间艺校。二人台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自古就不是靠学校里科班教学这种模式来传承的。土右旗是著名的二人台艺术之乡,在那里,有许多热爱二人台艺术的年轻人,走进民间艺校学起艺来。
据不完全统计,土右旗如今有两家二人台民间艺校。其中,丁月善艺术学校是典型的土生土长、自给自足的民间艺校。没有政府的扶持与补贴,靠着两个师傅和十几个学生的热情,他们正在做着传承二人台艺术的事业。
二人台传承人办起艺校
“想哥哥想得泪蛋蛋流,就像那十八年前水刮西包头……”在土右旗大西街吴坝路11号院,每天都会传出二人台选段的练唱声。这里,是丁月善艺术学校所在地。一栋二层小楼是教学场地,上下不过170余平方米。学生们的住宿也在这个小院子里。学校从今年3月23日正式开办到现在,才运营了一个月。但是,学艺的16名学生,却早已把自己的二人台梦想深深扎根在了这里。
“人老了,想把二人台往下传承。”作为这个艺校的校长,丁月善有个传承二人台艺术的梦想。今年56岁的他,是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人台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学习二人台,到如今已经从艺大半辈子。丁月善一家也是土右旗当地有名的二人台艺术之家。不仅他和爱人张翠荣搞二人台表演,他的岳父、小舅子一家以及两个女儿、女婿和儿子也都从事二人台民间艺术。
丁月善和张翠荣夫妻俩搭档在一起,年轻时带过剧团,还搞过礼仪公司、演艺公司。两人搭档演出曾获过“西口风”大奖,他们俩还是由武利平担任会长的呼和浩特二人台学会会员。总之,在土右旗二人台表演艺术界,两人很有名气。
丁月善说:“前几年自己能跑能演的,就经常跑到呼市、鄂尔多斯一带演出。现在岁数大了,觉得自己既然是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人,就必须把肚子里的东西在有生之年都传出去,所以就想开艺校教学生,让他们以后再往下传承。”
来学艺的大多是农村娃
在丁月善艺术学校的16名学生中,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15岁,大多都是农村娃。城里孩子在这个时候都还在上学,而这些热爱二人台艺术的农村娃却已经想着要学艺谋生了。
“我一直就爱好二人台,父母也爱好这个,他们没事就在家里表演两下,我也常常在家里看碟、看电视,所以虽然是初学,但以前就会唱几句。”初学二人台的学生王帅说,土右旗的孩子大多爱好二人台,随便一个孩子就能唱几句山曲。
家住包头市东河区的王小彬和王帅不一样,他是半路出家。王小彬以前和几个朋友一起搞乐队,到处演唱流行歌曲。2013年,他和朋友一起在土右旗待了一年,没想到慢慢喜欢上了二人台。
王小彬说:“以前不了解二人台艺术,了解以后就喜欢上了,所以决定学一学。我觉得流行歌曲就是当时流行一下,不像二人台挺有意思,可以世代相传。”目前,二十出头才接触二人台的王小彬正在学习五场(二人台表演用的锣鼓镲铜器),从练基本功和吊嗓开始从头学艺。
同是19岁的王芳和李雅琴,以前都曾在别的艺校学过二人台。如今,为了学艺更精,二人又投师到丁月善门下,继续学习二人台。说起学习二人台的目的,两人都说是“为了以后的生活,也为了这门艺术的传承”。以李雅琴为代表,她说:“现在的90后大多不爱好这个东西,而我们喜爱,以后还打算以它谋生。”
封闭学习“包教包会”
当年,土右旗有名的二人台老艺人杨润成和姚拴柱是丁月善的师爷和师傅。丁月善说:“我们那会儿学二人台纯粹就是个爱好,压根没想过能吃这碗饭。从家里偷上两块炭到队里把火炉生着,然后就把师傅请过去说戏。不像现在我办的艺校,学戏相对系统一些。”
丁月善计划每个月都为学生们排一到两部二人台传统戏,像《打金钱》、《走西口》、《挎嫂嫂》、《吃醋》、《怀胎》等,他们都打算慢慢教给学生。如果条件成熟的话,甚至打算带领大家一起排练几部大型剧目如《仿世界》、《墙头记》等。他说:“我这个艺校,和一般学校不一样,不存在放假一说,娃娃们有事儿可以请假,但平时不分周几,都是上午练功、下午练调和拍戏。为了锻炼他们和观众交流以及积累舞台经验,我还经常带他们到附近的文化大院去实习,或者到农村参加事宴。”
丁月善艺术学校是“包教包会”模式,每个学生都要住到学校里进行封闭式学习。一般每个学生每月交四五百元学费,另交300元生活费。丁月善会拉四胡,张翠荣会打洋琴,再加上两人红、黑、生、旦都能演,所以二人就成了艺校里的主力老师。再加上一些主持、流行歌曲等附加课,这个艺校的教学内容基本就构成了。为了实现学戏、实习和就业的对接,丁月善和爱人还同时经营着演艺公司,为的就是将来给学生们出徒搭建平台。
在呼二白文化大院,21岁的马伟把学了半个月的《挎嫂嫂》表演给爱好文艺的老乡们,很快就赢得一片叫好声。马伟家住土右旗苏波盖乡,此前因为爱好二人台会唱几句。丁月善说:“土右这个地方下至3岁小孩上至80岁老人,大都能唱几句二人台。但大家都是会唱不会演,好多学生指点指点动作就能上台演戏了。像马伟和王芳,《挎嫂嫂》一共才排练了半个月,他们就能上手演了。”
每次演完,丁月善还会给学生们指点一番,像马伟和王芳表演完,丁月善就立即指导说:“你和兄弟没逗搭起来,主要是表情,两人还要逗搭,只有你逗起戏来别人才爱看。”
期待二人台有更大舞台
“人家赵本山能把二人转推到北京乃至全国,咱们二人台为什么就打不出去?咱们能不能也把娃娃们推出去?”丁月善的爱人张翠荣说,这段时间,他们两口子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张翠荣看来,能演得了二人台的人就肯定能演了电视剧和小品,因此他们的艺校完全可以照搬赵本山的模式。她说:“为什么我们还挂着演艺公司的招牌,就是因为有这个想法。如今刘老根大舞台在全国都很火,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也想培养点有才能的二人台苗子,推出一个属于咱二人台的‘大舞台’。”
丁月善也说:“我希望来这儿学艺的娃娃们,将来通过学习二人台一来能有生活来源,二来能在艺术道路上前进一步。”他还常常苦口婆心地对自己的学生讲:“我教你们不是就为了挣你们的钱,每月四五百元的学费对我来说连生存都难。我是希望你们好好学,我好把肚子里的东西都传给你们,我也算对得起‘传承人’这个名号了。”
这几年,作为二人台艺术之乡,土右旗高度重视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每年还要搞二人台艺术节。赶上这个大好时候,丁月善希望能把自己的学校一步步发展壮大。土右旗职教中心收编了当地的另一家民间艺校——水旺艺校,如今,职教中心希望把丁月善艺术学校也收编进来,但丁月善对此热情不高。他说:“那种制度模式并不适合我们,二人台艺术本身不适合科班教学。学生们都是些农村娃娃,他们都希望赶快出徒去挣钱,而科班式的教学得念上三年才能拿个毕业证,更何况二人台这个行当要毕业证没用,它是舞台艺术,主要靠的是功底和经验。”
虽然正规学校的科班模式并不被丁月善看好,可正规学校在二人台培训这一块享受的国家政策扶持却令他十分羡慕。他说:“人家的学生每去一个,国家就给学校补贴3000元,这个咱们没有。其实搞二人台艺术传承个人的能量很有限,还是希望政府多支持才能发展壮大。”他和爱人张翠荣都表示:“像咱们这样的民间艺校,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哪天也享受到国家的补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