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源于民歌和民间社火的表演,在吸收民间小曲、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与地区方言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东路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由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秧歌、社火、道情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来,并吸收了蒙古族的民歌、长调、打坐腔、好来宝的成分,是蒙汉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研究蒙汉文化交融的学术价值,也有着反映坝上草原人民精神状态,维系其情感的价值。

在中国民间戏剧中,常见的有相声、评话、快板、鼓曲等种类繁多。每个民族或区域都有戏剧艺术,而作为载歌载舞的“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在我国戏剧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它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历史传承上,中华艺术中“走唱”类实属稀有,它是坝上游牧文化、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见证。因此对抢救、挖掘、保护“东路二人台”戏剧,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艺术史,乃至对世界戏剧史的丰富和完善,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路二人台”戏剧是太仆寺旗的坝上草原蒙汉民族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结晶。挖掘、抢救、保护“东路二人台”戏剧,对做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走西口的漫漫长路,给予二人台生命力的先祖们,三五席地而坐,尽情的演唱生活中的喜怒哀伤。民间艺人腰间别一把二胡,走街串港,率性而起,随心而唱,自娱演变成了一种谋生手段。时光荏苒,二人台的第四代传承人也年近四十,他们依然为二人台而痴迷,为二人台的明天而努力。

如果你去过太仆寺旗,并且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日子,你就会发现无论暖风习习的春天还是冰霜覆盖的冬日,太仆寺旗最繁华的菜市口总是不知疲倦的播放着二人台。年复一年不变的唱腔,是一代又一代太仆寺旗人永久的心灵慰藉。在这里二人台表演不仅仅是一个剧种的延续,而且是太仆寺旗人精神状态的延续。二人台的灵魂已深深的植入到每个太仆寺旗人的神经,守护家园的人,把这种感情融入耕种里,离开家园的人,把这种思绪揉在乡愁中。太仆寺旗人的一声叹息,几许悲欢,小恩怨,小开心,小温暖,小感动都被二人台演员随手拿来,在舞台上贫瘠变成了沃土,荒凉变成了希望。

东路二人台集民间歌曲、民间舞蹈、说唱、戏曲、民族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舞蹈动作幅度大、跳跃性强、有棱有角,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唱腔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富于变化;伴奏乐器和演出道具种类繁多且有特色。这些都是二人台艺术价值的很好体现。 太仆寺旗相关部门非常重视二人台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民间组织和民间演员也通过很多途径宣传、研究和推广二人台,取得极大的成就。

武利平(左一)亲自示范动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