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二人台的多元发展及其困境

王星铭

1991年,在乌拉特前旗举办的内蒙古二人台学术研讨会上,我提出了对二人台艺术的再认识问题。在此之前,二人台一直被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地方戏曲概念,只分“硬码戏”和“带鞭戏”。没有剧目和曲目之别,没有人物和身份之别。有点儿类似于医院中的内科、外科之类。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人体认识的不断深入,每个科类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专科,比如,外科已经细化为胸外科、脑外科、神经外科等等。那么,二人台是不是也要细化其成分呢?在那次会议上,我大胆地提出:二人台作为一个综合型艺术,应该包括二人台坐腔、二人台戏曲、二人台歌剧、二人台舞蹈四大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比如二人台音乐剧。 在二人台传承与发展方面,前辈们已经为二人台戏曲、歌剧、舞蹈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目前,学术界也对二人台多元属性有了共识,认识到二人台具有多元发展的可能,不是只能走戏曲一条路。从二人台实践脉络来看,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二人台坐腔、二人台戏剧和二人台歌舞,它的发展走向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求在理论方面有所突破。

一、关于二人台坐腔坐腔是二人台的母体艺术。虽然二人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戏曲、有歌剧、有舞蹈的综合型艺术体系,但是坐腔这种独具民间音乐特点的娱乐形式并没有消亡,是目前广泛流行于土默川、河套地区的最为活跃的二人台演出形式。它以乐队为中心,耍牌子、唱山曲儿、对段子、逗呱嘴,成为二人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过去人们把二人台笼统地称为打坐腔、打玩意儿,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打坐腔就是清唱、对唱,或者作些戏弄挑逗式的演唱;打玩意儿有了角色(一丑一旦),有了化妆,有了“下场”表演。传统二人台有许多“下场”表演的节目,一部分是戏曲,一部分还是曲艺演唱。从现有资料来看,真正形成二人台戏曲剧目的也就是三十多个,大部分是有“身份”没“人物”,或是用第三人称进行表述的曲艺演唱,这是坐腔音乐辅以“下场”表演的一种演出形式,也是坐腔艺术所独有的曲目。所以,我们把以乐队为中心的曲目演唱归为一个类别,统称二人台坐腔。人们说:“二人台不能没有三大件(笛子、四胡、扬琴)”。三大件是坐腔的核心,是二人台艺术的基础,三大件的传承发展验证着二人台艺术的生命力。上世纪六十年代,自治区所属艺校多聘请曲牌演奏家任教,后来演奏家逐渐退出,现在只剩下几个民间的简易办学了。三大件不普及、不提高,坐腔艺术就没质量,二人台到哪儿去找风格?到哪儿去吸引观众?显然,当务之急是要办几个二人台曲牌培训班,也可以叫做坐腔培训班,把老艺人请进来,把牌子曲传下去。从中发现优秀人才,给予推介和褒奖。有了这个基础,方可进一步探讨“三大件”如何与现代乐队结合的问题,诸如音律统一,和声低音,乐队配置等等。有了这个基础,唱腔教学就成为重要一环。传统唱法与现代发声之比较,男女同腔同调之比较,方言入声归韵与普通话演唱的行腔特点之比较,以及真声、假声的运用,都是二人台急需研究探讨的问题。 坐腔音乐是中国北方音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种,且具有“国乐”品格。应该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发掘整理工作,做好演奏录音工作,做好基层普及工作。政府部门要组织专人进行新的尝试,要进行有效的示范教学,把成果推广到整个二人台文化区。据悉,现在有一些旗县级的二人台演艺团体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

二、关于二人台戏剧二人台戏剧包括二人台戏曲和二人台歌剧,也包括新创剧种漫瀚剧。传统二人台以戏曲形式为主体,多反映农民的现实生活。但是,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曲体,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表演程式。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文明戏、秧歌剧变异,之后又移植和改编了许多小歌剧、中歌剧、大歌剧。特别是1953年二人台《方四姐》的问世,以及由此产生的轰动效应,使二人台学术界出现长时间的“歌戏之争、大小之争”,结果是争来争去,三十年后争出个新的戏曲剧种——漫瀚剧。和新歌剧相比,戏曲就是中国的旧歌剧。戏曲的表演程式是从那个时代的人文特征和生活习性提炼总结出来,是人们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所以,用传统的戏曲表演程式来反映新的时代风貌,显然不能适应人们的欣赏要求。漫瀚剧要走戏曲之路,漫瀚剧要演古装戏,势必就要借鉴传统的表演程式,那么“穿靴、带帽、梆子化”就成了一条捷径,结果如何呢?现状很不乐观。如果按照地方新歌剧的路子走,要在剧本风格,角色表演,音乐唱腔,服装化妆,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来个规范性的总结,否则也是“熊瞎子捡苞米”,排一个丢一个,不会形成自己的审美体系。尽管漫瀚剧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也做过多次大规模的演艺实践。但是,它没有形成人们公认的经典剧目,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众群,也没有组织科学有效的研讨,使新剧种的发展走入困境。 问题在哪儿?首先是剧本的选择和创新。作为一个剧种,它的表达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选择板腔体还是曲联体、还是歌剧体,都要符合这个剧种的风格和特色。漫瀚剧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新创的剧种,不应拘泥于传统戏曲的结构框架,沿袭旧有的表演程式,应该集前人艺术实践之成果,创立一个年轻人喜欢的戏剧形式。也许它就是个“四不像”,但它是用新的剧本风格带动各门类艺术手段共同完成的“这一个”。(斯坦尼拉夫斯基所述)一个新剧种的建设,是要有专门的剧作家和作曲家,要有风格独特的导演审美和表演语汇,坚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成果积累,逐渐完善剧种的创作体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观众群。否则,一切努力只会前功尽弃。

三、关于二人台歌舞传统二人台是由跑圈子秧歌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民间社火中载歌载舞的特点,多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表演,俗称“火爆曲子”。这类节目要转手帕、耍扇子、舞霸王鞭,是传统二人台中的“带鞭戏”。这部分节目,经过几十年的打造,吸收了古典舞、现代舞和蒙古族舞蹈语汇,重新编排出《挂红灯》、《十对花》等一批节目,使二人台歌舞有了新的风格特点。鉴于地区差异,编导人员匮乏,仅有的几个二人台舞蹈多为开场、结尾节目,真正独立的二人台舞蹈节目还是非常少见。我想,能不能把四省区搞二人台舞蹈的专家们集中起来,通过研讨总结,搞几个样板出来,推广到下面的文艺团体。二人台文化区涉及晋蒙陕冀宁五个省区,各家力量迥异,重视程度不一样,推动这项事业的开展,光靠区县一级的财力、物力、人力是不够的。如何整合,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综上所述,在现代都市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二人台只盯着戏曲一条路是不行的,观众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二人台只有从多元属性的视角出发,分别推出符合年轻观众观赏口味的新作品,或戏剧、或歌舞、或音乐,创新特色,和时代接轨,才能真正使二人台重新焕发生机。目前,国内许多专业文艺团体尝试着引进西方音乐剧,也有一些民营文化公司正在投资排演中国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在北京有了观众,有了粉丝。二人台是否有这个条件?是否可以发挥二人台传统戏曲的音乐优势、表演优势和歌舞优势,打造几个二人台风格的音乐剧呢?请大家积思广议,共同探索一条让二人台艺术走出困境的新路。 (于2010年首届包头市二人台艺术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