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中心,弘扬东路二人台艺术——张北文体广电局 赵月莲

张北历史悠久,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族人民在这里交往融合,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文化,东路二人台就是蒙汉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的优秀民间艺术代表。本文拟对东路二人台在张北的定位作些粗浅探讨,旨在更好地研究、发展、弘扬东路二人台艺术。

一、张北是东路二人台产生与发展中心

1、优越的区位优势决定东路二人台率先在张北产生。

时间、地点、人物是任何民间艺术产生的决定因素。据《中国人口通史》记载:“清代移民活动非常活跃……,向口外移民主要是指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和河北长城以外地区,多系直隶、山东、山西贫民前往……。民国元年统计之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省人口共约780万……。”移民们到了口外,不仅促进了口外的经济发展,而且为东路二人台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张北地处坝首,背靠内蒙,面临京津,雄关要冲,自古就是连续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通枢纽,扼南北交通的咽喉。是移民上坝谋生的必经之地和首选落脚之处,这种状况决定了东路二人台最早在张北产生。

2、繁华的商贸流通促使东路二人台首先在张北形成。

商贸流通是民间艺术形成的重要载体,因为人是开展商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主体,是繁荣商贸活动和民间艺术形成的决定因素。张北是“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必经之地,俗有“旱码头”之称,曾有茶叶、丝绸、布匹、皮张、毡毛、蘑菇、药材等贸易,可谓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张北县志曰:“贸易之盛,可为全省之冠,察哈尔之精华”。“到民国二十四年,城内住户增至一千七百余户,百分之八十为商户,较大的各种手工作坊和有铺面的商号达五百多家,一个五彩缤纷、日渐繁荣的商城在这时崛起。”物质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姐妹,繁华似锦的物资交流,必然会派生一个史无前例的文化现象,促使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东路二人台在张北应运而生。

3、独特的历史建制孕育东路二人台最早在张北诞生。

东路二人台流行于集宁以东旗县、山西大同以北及张家口坝上地区。民国时期,察哈尔省辖张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个专区32县,而张家口是察哈尔省的省会,是察哈尔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路二人台必然先在张家口地区形成。张北是坝上地区首府,离省会张家口最近,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点,蒙汉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东路二人台在张北诞生。

4、大量事实证明东路二人台最早在张北产生和发展。

民国初年,张北馒头营就出现了孟玉祥、李福荣、吴佃才、李惠林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东路二人台艺人。民国十二年,张北庙滩涌现出薛元、贾明等第二批东路二人台艺人,以后又在豆腐夭子等地涌现出第三批东路二人台艺人四十多个。民国二十五年,由吕宝善、郭富发、乔永福、杨宝等二十多人组成了第一个东路二人台小曲班,除在张北县内演出外,开始到康保、尚义等坝上各县演出。相继二泉井、油篓沟、张北城、大囫囵、两面井、馒头营等地都组建起二人台小曲班,活跃在坝上各县,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内蒙、山西临县扩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东路二人台。1930年,张北县城建成第一家民乐戏院,荞面旦、金牙旦等东路二人台艺人涌进县城,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艺术魅力。1931年,应张家口北市场茶馆马老四邀请,丁义祥、董举、孙泰山等人搭班第一次到张家口演出,使观众耳目一新、哄然喝彩、齐声叫绝。从此,张北东路二人台活跃在坝上、坝下、察北、雁北地区。

解放战争时期,东路二人台艺术受到新戏剧、革命文艺及新文化运动的熏染。进步戏剧云集张北巡演,使东路二人台融入了戏剧名角的表演技巧,显著提高了演出水平。1945年11月7日,东路二人台艺人第一次观看了胡朋、田华等抗敌剧社的艺术家在张北花园广场举行的“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庆祝大会”上表演的《霸王鞭小演唱》、《秧歌舞》、《枪》等节目后,不但丰富了东路二人台的舞蹈语汇,而且引导其剧目产生了质的飞跃,剔除掉《小叔子挎嫂嫂》等格调低下的剧目,创作出《抽洋烟》、《大烟鬼卖老婆》、《即女告状》、《枪崩小五点》、《刮春风》等进步剧目。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及其它抗日根据地来的革命文艺大军在张家口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大大开阔了东路二人台艺人的思路,提高了东路二人台的艺术水平。

总之,新戏剧、新文化和革命文艺第一次赋于东路二人台新的艺术生命,使之艺术形式、思想内容及表演技艺得到极大的提高,成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张北是东路二人台普及与提高中心

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普及是东路二人台繁荣发展的关键,张北对东路二人台的深入广泛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除农闲、传统节日演出外,庙会是普及东路二人台的重要场所。张北有庙六十余座,每年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各庙都要过会,进行集市贸易、文艺演出。尤其是骡马大会是牲畜交流的最好时机,全国各地的购买牲畜者蜂涌拥而至,赶庙会的人山人海,为东路二人台提供了最大的演出市场,成为票价最低、观众最多、群众喜爱的庙会文艺活动,提高了东路二人台的艺术水平,扩大了演出范围和辐射能力。如:1946年张北庙会,五、六班东路二人台与察北军区文艺宣传队在察北专属所在地----张北县城对台演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北城乡每年举办牲畜物资交流大会,每会都有四、五班东路二人台演出团体助兴,每会观众达十余万人。据有关档案记载:“1957年,张北县有东路二人台业余剧团60多个,沽源县有18个。”《张北十年》记载:“我县先后举办过观摩演出9次,参加省、专公演9次,培养出新人255人。”1983年,张北县有馆办东路二人台演出队1个、乡办13个、村办185个、二人台文化户60多个,全县崛起一支浩浩荡荡的东路二人台文艺大军,活跃在坝上、坝下,城市、农村,又一次波击山西、内蒙。90年代,张北集中全县文艺骨干组建了7个东路二人台文艺演出队,创作排练了7场宣传土地法、交通法规、税务法、保险、人口普查、计划生育等专场文艺节目,在全县乡镇、行政村及农田水利建设工地巡回演出七轮,紧密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推出了一大批新人新作,并出版了《张北文艺演唱资料》。足见东路二人台在张北得到广泛、深入、普及,成为张北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艺术。

解放后,东路二人台在张北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芬芳的奇葩。1948年,东路二人台艺人冯子存自愿参加了察北文艺宣传队,第一个把东路二人台音乐和革命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为东路二人台艺人树立了榜样。1953年丁五子、四朵花、冯子存等艺人第一次走进省会,参加了“河北省首届群众文艺汇演”,并选送冯子存第一次参加“全国文艺汇演,”一举轰动首都文艺界,使东路二人台音乐第一次受到国家奖励,被选拔到中央音乐学院乐团工作,成为第一位著名东路二人台笛子演奏家,并到朝鲜、越南、瑞典、芬兰演出,受到金日成首相接见,使东路二人台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第一次灌了唱片,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1955年,张北东路二人台《打樱桃》、《打金钱》等节目获“河北省音乐舞蹈汇演”优秀演出奖。1956年,张北第一个请著名二人台老师高金栓、乔金梁、杜荣芳、张德海等人为教师,招收30多名学员,第一个创办东路二人台专业剧团—-《张北县民间歌剧团》,在樊锡福、郭洪魁团长的带领下,挖掘整理东路二人台传统民间剧目一百多个,加工改编《撒荞麦》等传统东路二人台剧目20多个,编演现代节目一百多个,培养出史桂兰、刘永来等第一批优秀东路二人台专业演员,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有力促进了东路二人台艺术的发展。1957年底,张北民间歌剧团到怀来和中国文联各协会的艺术家进行了两场文艺联欢,并召开座谈会,第一个受到国家艺术家的亲自指教,致使演出水平节节拔高。1958年,张北民间歌剧团提升为张家口地区民间歌舞团,成为全市第一个东路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开创了东路二人台专业组织的先河,活跃在坝上、坝下、山西、内蒙等地,成为东路二人台人才培养、艺术研究、剧目演出的优秀典范。之后张北又第一个成立二人台歌舞学校,继续培养东路二人台专业演员。同时,东路二人台音乐《冯子存笛子独奏曲》第一次被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我国学习、研究、欣赏民间器乐的宝贵资料。

“三年大变样”为东路二人台的繁荣注入新的生机,张北制制定出《文化产业振兴纲要》,组建张北二人台艺术团,重点传承东路二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呼市艺校等地招聘了11名专业二人台演员成立了张北艺术团,承担东路二人台大型演出活动。各旅游景区组建小型演出队,用乡土文艺—东路二人台吸引游客。搞好彩色周末,开拓东路二人台演出市场。组建社区文艺演出队,普及东路二人台艺术。开展民间活动大赛,选拔东路二人台传承人。录制东路二人台传统经典剧目光盘面向全社会销售,使东路二人台走向产业化道路。全县行政村成立366个文艺宣传队,乡镇成立18个文艺演出团体,深入普及东路二人台艺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财政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给每个文艺宣传队启动经费。每年设立30万元专项资金,对优秀团体、优秀编创人员和优秀演员予以奖励。成立艺校培养东路二人台专业演职人员,为全县演出团体输送艺术人才。上述证明:张北是东路二人台艺术人才的摇篮、普及与提高的中心。

三、张北是东路二人台改革与创新中心

改革创新是东路二人台兴旺发达的生命力所在。长期以来,张北对东路二人台的改革创新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包括东路二人台戏剧、曲艺、歌舞等艺术门类。1961年张北对东路二人台的“干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原先鼓板伴奏改为竹板伴奏,增加了表演动作,创作出张北快板《农业上纲要》,由韩明表演参加“省群文汇演”,经专家认定称为“张北快板”并获优秀奖。又在东路二人台落子中揉入舞蹈,创作出东路二人台歌舞《塞上四化》获“省群文汇演优秀表演奖”。1966年,张北将东路二人台《挂红灯》改编为《学习刘英俊》第一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周总理的热情接见。

70年代,创作出宣传计划生育的张北快板《秀兰和秀花》获“省群文汇演优秀节目奖”并将之宣传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1979年,在“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中,张北对东路二人台歌舞《五哥放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五哥手舞长鞭响彻舞台,一举打破只由二人歌舞的格局,增加了十二人伴舞,第一个将东路二人台歌舞发展为独舞、双人舞、群舞,受到地市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在孙汉章、方殿老师的指导下,对自拉自唱的戳古董进行改革,揉入四块瓦和西河大鼓,组成独立伴奏乐队,张北又第一个创造出一种新型东路二人台曲艺节目《孩子多了熬煎人》,经省专家认定称为“张北大鼓”。1983年,张北东路二人台传统小戏《小卖菜》和歌舞《打秋千》被市局录相在省电台播放,成为第一个走进影视的东路二人台剧目。

90年代,在“地区厂矿企业职工歌舞比赛”中,张北创作出24人表演的大型东路二人台歌舞《草原欢歌》,全面展示了东路二人台舞蹈的艺术魅力,使全场观众耳目一新。同时又第一次大胆创作出东路二人台舞剧《探病》,填补了东路二人台艺术门的空白。1997年,对张北大鼓进行改革,由一人演唱变为男女领唱、四人伴舞,创作表演的张北大鼓《江总书记到咱村》荣获“省小康文艺汇演一等奖”,这一殊荣鼓起我们更大的创新勇气,又在唱腔上增加了领唱、伴唱、齐唱,在演员上增加了8人伴舞和120人的落子方阵,舞具上揉入四块瓦和落子板,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江总书记视察张北的动人场景,第一次将舞台上的东路二人台曲艺表演发展为130人表演的气势恢宏的广场表演艺术,荣获“市庆香港回归文艺汇演中华杯”。张北第一个创作出东路二人台小品《乡下姑娘泪》,前半场令人捧腹大笑,后半场使人痛哭流涕,又一次丰富了东路二人台的艺术品种。张北还第一个将长达40分钟的原滋原味的二人台传统小戏《走西口》浓缩为7分钟的歌伴舞《走西口》,令观众赞口不绝。继而又创新为二人台独唱《走西口》,由阎风林演唱荣获“晋、冀、陕、蒙四省区二人台电视艺术大奖赛表演优秀节目奖”和“晋、冀、蒙三省区二人台艺术家专场文艺调演特别奖”、“市二人台戏曲擂台赛擂主”。在东路二人台移植现代戏《沙家浜》“智斗”选场中,阎风林、胡莲第一次反串表演胡傳魁、刁德一角色,对东路二人台艺术行当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将张北快板发展为双人表演、多人表演,在竹板基础上增加了二指小板、揉入了数来宝的打技,增加了音乐伴奏和伴舞,发展为新颖活泼的“张北音乐快板”。创作的张北大鼓《震棚婚礼》获“省首届民间艺术汇演一等奖”、“市民间艺术汇演改革创新奖”,这些足以说明:张北是东路二人台艺术改革的领军人和创新中心。

四、张北是东路二人台艺术理论研究中心

艺术理论是艺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东路二人台才能健康向前发展。长期以来,文坛名将和张北文人认真总结东路二人台艺术实践,潜心研讨东路二人台艺术规律,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解放战争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张庚先生就在《北方文化》上发表了论文《关于秧歌运动》,胡沙先生在《北方文化》上发表了论文《陕北秧歌》,启发和引领着东路二人台舞蹈艺术的提高。新华书店发行的抗敌剧社田华、华江同志撰写的文章《如何跳霸王鞭》,更加丰富和提高了东路二人台的舞蹈艺术水平。1958年,著名作家严文井在《戏剧报》上发表文章《一个值得学习的小剧团》,对“张家口地区民间歌舞团”演出的东路二人台予以认真总结和高度评价。1959年,郭沫若先生在“河北省戏曲汇演”中挥毫赞张北东路二人台为“百花丛中一点红”,第一次对东路二人台予以形象定位,被《河北日报》专题报道。198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张鲁先生观看张北乡办剧团演出的东路二人台剧目后,召开座谈会,予以高度评价和现场指导。
1983年,第一篇剖析二人台舞蹈产生、发展的艺术论文《谈二人台舞蹈》在《河北舞蹈研究》上公开发表。1984年,研讨东路二人台舞蹈的产生、语汇来源、演出规律、艺术风格特点的艺术论文《二人台舞蹈特征及风格》在《河北舞蹈研究》上公开发表。

90年代,总结东路二人台存在的问题、根据群众发出的“救救二人台”的急切呼声、提出繁荣东路二人台艺术基本对策的艺术论文《对坝上二人台的思考》在《河北文化报》上公开发表。研究东路二人台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艺术论文《坝上二人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河北文化》上公开发表。探讨东路二人台向文化产业发展的论文《关于发展坝上文化产业的思考》在《河北文化》上公开发表。剖析东路二人台辅导干部流失原因及对策的论文《坝上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在《河北群文论文集》上刊载。艺术论文《学习梅兰芳精神,振兴二人台艺术》参加了“张家口市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00周年戏曲理论研讨会”。研究东路二人台的形成、表演、音乐、分布、艺人的艺术论文《坝上奇葩—二人台》,被《河北文史集粹》刊载。研究东路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的文章《张北民间歌剧的诞生与发展》被《张北文史资料》刊载。探讨东路二人台舞蹈改革、发展的艺术论文《怎样改革与发展坝上民间舞蹈》在《河北舞蹈》公开发表。

新世纪初,探讨东路二人台舞蹈的艺术论文《特征、困惑、出路》在《河北文化》公开发表。研究东路二人台在戏剧茶座演出状况的论文《塞城戏剧茶座浅析》在省《群苑艺友》上公开发表。艺术史料《张北二人台的产生与发展》被《张北文史资料》刊载。撰写的艺术论文《浅述二人台舞蹈的产生、特征与创新》参加了“首届中国秧歌节理论研讨会”并入集,还被《张北文艺》刊载。研究东路二人台演出团体产生、巩固、发展、提高途径的论文《浅谈坝上农村半职业剧团》被《河北群众文化论文集》刊载。探讨东路二人台舞蹈的论文《二人台舞蹈的创新》在《河北文化》上公开发表。论文《浅析二人台舞蹈》在《河北舞蹈》上公开发表。论文《张北二人台在张北文化中的地位》被《张北探微》刊载。论文《浅析张北最喜爱的民间艺术二人台》、《浅析张北二人台的现状与发展》参加了“张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坝上二人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参加了“张家口二人台艺术研讨会”和“康保二人台艺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张北文化志》、《赵月莲文化论文集》,文联成立“东路二人台研究协会”,张北成为东路二人台的理论研究中心。

综上所述,张北是东路二人台产生与发展中心、普及与提高中心、改革与创新中心、理论研究中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