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的传承机制与现代命运

(提要) 冯光钰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二人台是一枝绚丽多姿和光彩夺目的花朵。

二人台,是以民歌为母体,向歌舞、曲艺、民间器乐曲、戏曲衍化的综合性形式,是由蒙、晋、陕、冀、宁五省(区)人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共同培育出来的民间文艺品种。西北的二人台与活跃在东北的二人转虽来源各异,但作为“一树多枝”的开放性的艺术形态却是相同的。东北二人转有单出头、双出头、拉场戏等多种表演形式;西北二人台不仅有歌舞(玩艺儿)、曲艺坐唱、戏曲表演形态,还有纯音乐的二人台牌子曲,充分呈现出一源多流的繁荣局面,而且流行地域甚为广泛又相对有重点的地区,有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这次举办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二人台艺术节所在地包头市和土默特右旗,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的集中流行地,从这个传播源向四面八方扩散和辐射,体现了二人台色彩斑斓多元共生的艺术魅力。

当时代的巨轮驶入21世纪,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的二人台,既面临着现代文化的挑战,也得益于政府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关键在于,二人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立继续传承的机制,把握好自己发展的命运。 建立二人台的活态传承机制 二人台和我国许多优秀民间文艺一样,作为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体现在活态的传承上。活态传承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载体,传承人是活态二人台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离开了身怀绝技的传承人,二人台艺术就难以为继了。

值得提及的是,对二人台的调查收集及研究工作,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弄清了内蒙古地区二人台的文化蕴藏情况,《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等集成志书,都对二人台从各种艺术形态角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整理和文化背景调查阐释。内蒙古的学者也倾力对二人台遗产做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讨,如邢野主编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全六集),马春生、李红梅主编的《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等。这些著述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资料价值及学术价值,也展现了二人台艺术的丰富多彩。同时,亦可看出,其主要意义表现在保存遗产的文献性上,虽然读者可以按谱唱曲,照剧本表演,但还需通过活态传承,才能使二人台世代相袭,永葆艺术青春。 建立活态传承机制,是保护二人台措施的重中之重。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我们也要提倡保护二人台艺术生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人台艺术①真正需要保护的活态传承,使这一民间艺术能够具有活态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二人台艺术与我国许多活态民间艺术一样,是单一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由传承人的口头传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在这一领域里,传承人是活态二人台艺术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立完善的活态传承机制及二人台生态保护区,是保护二人台艺术的关键。 说到对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保护的重要性,特别应当提及的是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的重视。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核心话语,构成了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符合二人台等传统民间艺术生存土壤的活态传承发展的思路。

建立二人台艺术活态传承机制,最关键是保护人。被保护人包括承载、传承和传播二人台的个人和群体。因为,二人台传播是借助这一民间艺术传播载体而展开,在各种形态的二人台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二人台遗产都保存在传承人身上,如果对其保护不当,就有人亡艺毁的危险。苏联文学家高尔基(1868~1936)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所以,保护传承人的工作迫在眉睫。但对二人台传承人的保护显然还需加强,目前国家级传承人有三人②。按国家文件规定,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人应按国家级、省(区)级、市(地区、州)级、县级四级来分别确定,各地要抓紧时机将二人台传承人造册登录在案,切实落实他们的传授工作条件及生活保障,建立有效的二人台活态传承机制。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商业大潮的不断高涨,以娱乐性和消费性为主导的现代大众文艺成了目前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文化形态,二人台等传统民间文艺受市场规律制约在与之抗衡和竞争的过程中,常处于劣势。但事实证明,二人台在贴近生活、亲密观众、小型多样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次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二人台艺术节,一方面可以展现二人台传承人的艺术风采,另一方面也能赢得更多受众的观赏,扩大二人台的影响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娱乐生活。

我们深信,二人台在各级政府的保护下,传承人定能专心致意地将二人台艺术遗产传授给后继者,使这一活生生的民间文艺遗产像水中之鱼一样,永远畅游在我国民间文艺的海洋里,生生不息。

二人台的现代命运 对二人台艺术现代命运的把握,应当置于当今社会的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视野之中。毋庸讳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特别是在强势文化的扩张、快餐文化的传销、腐朽文化的侵蚀中,二人台等传统文化受到挤压,民间艺术演出的覆盖面不断缩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样说来,孕育、生成、发展、成熟于漫长农业社会的二人台等民间艺术,似乎已处于困难重重的境地,但冷静思考其实这并不可怕,就像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一样,民间艺术也要经历有的消亡,有的新生,有的经过革新而起死回生的变化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二人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是大有可为的,必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人台艺术从农业社会发展到现代,并不是文化化石,而是生生不息的民间文化血脉,传统是流淌在今天二人台艺术血管中的养分。

引人注意的是,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的二人台,到了今天也不能脱离其形成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农业社会发展起来的二人台而言,在空间上具有不可移动性,主要是就地保护。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二人台艺术并不是一座静止的山,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要使这条民间艺术的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不仅需保护好优质的传统民间艺术这个“源”,还应及时创新发展现代二人台这个“流”。因为,二人台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并非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式的文化积淀,而且至今还充满着比较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当把二人台由古至今的流变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固定“产品”。 前几年,由蒙、晋、陕、冀、宁五省区电视台联手举办了“二人台电视大赛”,并将优秀节目组台到北京全国政协礼堂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赞扬。这种竞赛及演出活动还应经常举办,对推动二人台艺术的交流和传播,是大有好处的。 二人台艺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这一民间艺术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构筑着新的传统,而每一个时代的创新发展也都是立足于以前的传统。只有从传统中来,二人台的创新发展才能把握其正确的走向。

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将“传承发展”的方针在保护二人台艺术的进程中贯彻始终,是把握二人台现代命运的关键。 站在今天的历史起跑线上,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人特别是后继者们,应当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既重传承,又重发展或兼而有之的选择,是这一广泛流传于蒙、晋、陕、冀、宁的优秀民间艺术在未来多变、多元的文化竞争中,必将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繁荣。

注释:①国务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二人台的保护单位有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山西省河曲县、河北省康保县。②文化部2008年1月26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中,二人台传承人有三人,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冯来顺,河北省康保县的史万富、冯俊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