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河曲,有河曲的民歌、二人台,因此才有了晋、陕、蒙、冀四省区各具特色的二人台,也才有了若干以《走西口》命名的戏剧、电视剧,也才有了西口文化说。且各地都很热闹,但是,我以为对这张文化名片的经营与内蒙古比,我们做得还不够。

山西文化有骄人的四大梆子,山西人引以为骄傲,殊不知山西历来又有“民歌海洋”之称,在这“海洋”中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还得说是河曲民歌。在曾经的那段历史中,河曲民歌在人潮流动的史诗般的走西口过程中,孕育、繁衍出了流布晋、陕、蒙、冀四个省区的民歌、曲艺、小戏、舞蹈、器乐曲等多种形态并存的综合性地域艺术。从清代至今生生不息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堪与四大梆子并列的河曲民歌也是山西省的代表性艺术。我们对它的关注显然还是不够。

怎样才能经营好这张山西的文化名片呢?我推荐山西著名歌唱家牛宝林先生的观点。我是在网上见到闫文盛先生在《谁来唱响山西民歌》(2007 年1月18 日)文中发现的:“他谈到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山西民歌是山西最容易树立艺术品牌的一个门类。不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可惜。’在这里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美好的小小心愿。二是媒体。他说:一些跟风的、没有多少文化素养的媒体记者起了反作用。真正对这一艺术门类有所了解且想为民歌发展尽力的人寥寥无几。三是教风和学风问题。一些唱不好歌、创作不出一个音乐作品的人当了老师,‘就像一个从未吃过红烧肉的人要教别人怎么做红烧肉。’唱歌的人多数想着‘一夜成名’,过于‘急功近利’。四是社会的人民大众。山西有很好的文化土壤。如果有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山西民歌是能够走出去的。”牛宝林先生的这些观点、感想是在他身体力行地推广山西民歌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因此也是我们保护发展河曲民歌、河曲二人台艺术,经营好河曲这张文化名片应该特别重视的。以我之见,做好这件事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人才,二是领导。

其实以我对山西的了解,山西从来不缺人才。在包头开会最后一天的早晨,有幸与贾德义先生坐在一起用餐,我们边吃边谈。当时我对他的了解不过是名单上对他的介绍??河曲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其他一无所知。我问了他很多问题,他都简要作答,话不多,却真诚地希望我有机会能到河曲看一看,并答应送我两本他搜集整理的河曲民歌。我俩都没有名片,互相留了联系电话、地址。待我回京之后在网上搜到他之时,才知道和我谈话的贾德义先生是一位将自己的一生无偿地献给继承、发扬河曲民歌事业的重量级人物??网上称他为“山西民歌王”。待观看了演出,更说明河曲不仅有人才,有的还都是一流的人才,辛礼生等四位歌王以及青年演员常春的表演就是具体的证明。可以说他们是用心用生命来演唱的,人才在山西是绝对不缺的。

关于领导,我建议把曲润海先生当年当文化厅长时筹划培养山西戏曲演员,到文化部当艺术局局长时,筹划山西这批演员一个个进京去拿梅花奖;他退休之后又在筹划一个个的新剧目,让这些剧团活起来、走出去,对他的种种做法,要好好研究研究。这一切都与培养人才有关,但仔细分析发现,他是把培养人才这件事当作一件系统工程来做的,从他尚年轻时开始做,一直到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西戏曲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而他就是那个实践者、推动者,他的坚持不懈换来的是非凡的成功。当然这里说的成功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功,和他在一起奋斗的还有一批批人数众多的由行政官员、演员、作家、导演、作曲家等组成的政治、艺术、思想都过硬的团队,这个成功更具有众人捧柴火焰高的特点。我曾经是这个过程的旁观者、见证人。从这一点来看,领导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想,经营好这张河曲文化名片如果也是像曲润海先生运筹山西戏曲那样,由相关的领导挂帅把它作为一件系统工程来做,加之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以及我们的人才、民众支持的优势,一定也会做得非常好。(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