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与东北民间口头文学

二人转最初并不叫二人转,而叫“小秧歌”、“双玩艺”、“蹦蹦”、“碰碰”、还叫过“春歌”、“悠唱腔”、“莲花落”、“小落子”、“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这一叫法最早出现在1934年的《秦东日报》上,但当时二人转的叫法是与其他叫法混叫的,并未成为主要叫法更没有代替其他叫法。以二人转替代“小秧歌”和“春歌”等所有叫法是在1949年后。二人转的命名之所以流行开来,就在于二人转的成为最形象最直观最深刻地抓住了那种民间戏剧的最基本特征。二人转的最基本特征是:一丑一旦两个演员以“转”舞和“转”唱的方式表演一个故事。后来人们给二人转的演剧形式概括为“说、唱、扮、舞、绝”——“说”就是说口,唱是唱腔,扮是扮演人物,舞是丑旦的纯舞和模拟人物舞,绝是甩手娟等绝活。虽然说,“说、唱、扮、舞、决”是二人转的演剧形式,但“二人转”确是二人转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演剧特点。二人转区别于所有戏剧的最独特的演剧方式就是二人的“转”。二人的“转”既表现在丑旦的纯舞形式中,又表现在对人物模仿的舞蹈形式中。这两种舞蹈形式是二人转最为独特的演剧形式:纯舞有丑旦的出场舞、过场舞、三场舞等。纯舞与所表演的故事没有必然的联系,说与二人转丑旦的表演形式,然而不要小瞧了这种表演形式,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形式,一种特别有重要意义的象征。而丑旦对人物行为表现的舞蹈,表面看来,是和另外戏曲的舞蹈方式没有什么两样的“虚拟舞”,但实际上却完全不同。二人转的虚拟舞有一种戏拟化——戏谑化模拟的特点,这种戏拟化是两个演员从丑旦角色对人物的表演,这就使被表演的人物被涂抹上了丑旦角色的色彩(意义)。二人的“转”还包括丑旦的一替一句(或半局)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及其派生出来的或高昂激越或婉转柔美的特殊旋律生发出了特殊的韵味。

二人转的这种演剧形态曾经存在了将近300年。然而今天,这种演剧形态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人转不“转”了;二人转不舞了,二人转不唱了,二人转不表演故事了。现今的二人转主要是有以“说口”为主和配以综艺性节目及杂耍构成。

不转的二人转或可以叫“说口”二人转。“说口”在原来的二人转重视不占太大比重的,但现在成为二人转的主体了。二人转本是从大洋各种分出来的“小秧歌”,即是由大秧歌的二人转构型舞分化出的“小秧歌”构型舞。这种“小秧歌”刚开始出来时并没有“说口”,而是在演出中为了增加趣味性,迎合观众的口味,给观众提精神,也为了让演员特别是女演员在迷狂舞和激越的唱腔中“喘口气”的时间,遂增加了丑角的“说口”。在二人转的演出史中,这种后增加的表演形式却“后来居上”,不断地膨胀,成为二人转的主要表演形式。

“说口”也叫段子,虽然是在小秧歌基础上增加的,但他之所以能增加上去,是有它文化上的必然的原因的。说口来源于东北民间讲笑话、闹笑话、斗嘴皮子、“耍活宝”和“哨”(比嘴皮子)的“口头文学”,这种口头文学在东北民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之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因为这种口头文学是东北农民经常启用甚至几乎每时每刻都要运用的娱乐方式,是东北农民在田间地头场院茅屋自己表演给自己的文艺“节目”。由于经年累月的创造和表演就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文学”模式——先铺垫后“甩包袱”的讲笑话方式。这是区别于所有文学形式的极为独特的东北民间的口头文学。先铺垫后“甩包袱”的讲笑话方式是东北民间口头文学这种体裁的最大特点。搞笑是东北民间口头文学的最主要文化精神和最突出的讲说效果。

东北农民用搞笑过着另一种生活,一种超越现实秩序、超越登记制度、超越伦理道德规范的狂欢化生活。

东北民间口头文学大多为谐趣笑话、讽刺性模拟和荤段子。二人转的“说口”就是对这种东北民间口头文学搞笑内容和搞笑艺术的移植和改造。先前的二人转利用口头文学叫“套子口”或叫“成口”,即在二人转演出中讲一个现成的较完整的笑话,并且还创造了“零口”,也叫“花口”、“抓口”、“俏口”、“崩口”、“疙瘩口”,是指演员见景生情与观众交流时即兴创造的小笑话.二人转在移植东北民间口头文学创造“说口”艺术技巧时最充分地发和先铺垫后“甩包袱”的特点,形成了“说口”的“甩包袱”方法,“甩包袱”是一种比喻性说法,十分传神地抓住了“说口”的特点。所谓包袱要甩的响,就是要创造最强的能够引发大笑爆笑的艺术效果。

今天的“二人转”就是被这种“说口”所代替了。“说口”已经代替了舞蹈和演唱,二人转已经变成了二人“说”、二人“扯”、二人“逗”、有的则是二人“浪”、二人“闹”或二人“耍”。

二人转形态改变的背后隐藏着重大的文化意义。表面看来是表演形式的改变,是由“说口”代替了舞蹈和演唱,而实际上是两种文化趣味的变化。“说口”和舞蹈、演唱不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趣味。舞蹈和演唱的二人转是以一种“形式”即舞蹈的构型姿势和演唱的故事及唱腔的旋律表现着人们的情感愿望,舞蹈和演唱多是象征性和形式化的。而“说口”所表达的情感愿望相对舞蹈和演唱则是赤裸裸的。“说口”代替舞蹈和演唱是民间口头文学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的展演。这是作为文化现象的二人转的重大变化。这是被一种更大的文化“气候”所决定的,是“文化转型”的必然产物。原来二人转的舞蹈和演唱形态是在封建礼教文化专制“气候”中产生的,因而要运用象征化的形式隐喻式地表现人们的情感,现在封建礼教文化专制解除了,人们需要新的形式表现他们的情感欲望。原先在民间口头上留传和创作的笑话,“说口”二人转以丑旦所说的粗鄙化的笑话,打情骂俏的戏耍、对观众俯就的交流和使一切人都更加亲昵接触的表演,创造着一种狂欢化的文化精神。狂欢化的文化精神。狂欢化的文化精神正是“说口”二人转的魅力之谜。她有着深厚的根基,因为它来自东北民间口头文学的传统。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