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启示录》前言
上一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两种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备受关注。一种是赵本山文化现象,另一种是东北二人转文化现象。有人认为这两种文化现象都没有什么文化。为什么“没有什么文化”的文化活动持续轰动了近三十年?而赵本山文化现象又是来源于二人转文化现象的,因而,说到底,赵本山文化现象还是二人转文化现象。
中国地方戏有三、四百种,许多戏曲和戏剧都不景气、滑坡、萧条、偃旗息鼓、走向衰亡了,二人转却能一枝独秀、火爆异常,蒸蒸日上,不仅深深地迷醉了东北地域的广大观众,而且也深深地吸引了东北地域之外的广大观众。二人转小剧场不仅遍及东北各地,专演二人转的“刘老根大舞台”也搭建到了文化中心北京等大城市。二人转肯定有一些非常独特的东西,是其他戏曲和戏剧所没有的,正是这种东西深深地吸引与迷醉了广大观众。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传统二人转只有一丑一旦两个演员,一把胡琴,一把唢呐,一副竹板,一套锣鼓钹。一个演出团队就那么七八个人(有的还要少),与其他戏剧相比,二人转的形式显得何等的简单,简单到了有点寒碜的地步。可是,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戏剧,却深深地吸引与迷醉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并且延续了300多年。
二人转看去简单,但演剧方式却是丰富、精彩与独特的。在表现方式上,它以“二人”角色对人物的模拟方式,区别于其他戏曲和戏剧的“体验派”,它始终保持二人“转”形式意义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于京剧的“虚拟派”,它以丑旦的戏谑化模拟的表演,创造了一种极其独特的戏拟派戏剧。正是这种戏拟派体系的作用,使它创造了一个与旦角逗戏的丑角,同时又创造跳进跳出的转换方式,创造了一种单元组合与片段化表演的形式,创造了颠覆、解构与结构重组的表演方式,创造了在表演中生成具体表演形式的“活”的表演方法,创造了以搞笑娱乐为主题的戏剧样式。
二人转表现形式的丰富性,还与它的体裁传统有关。这种戏剧形式却由于东北民俗紧密相连。它是来源于东北大秧歌的,东北大秧歌又是来源于东北各民族民间舞蹈,东北各民族民间舞蹈又是与东北红山文化源头相连的。二人转的造型是远古女神祭祀仪式“二神转”造型的现代变形。二人转和东北远古戏剧相连,和东北远古文化相连,与东北远古集体无意识相连。而“二人转”谱系的建构,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二人转这种形式,原来是民间狂欢化的艺术方式。
这些构成了二人转与其他戏曲和戏曲的极大不同。但是,以往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二人转演剧方式的独特性。二人转戏剧方式的独特性被漠视被遮蔽被忽略了,当然,就更不能研究二人转成功经验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研究二人转独特的戏剧表演方式,特别是研究二人转为什么能够深深地吸引观众,这里面肯定有许多规律可以追寻、探讨和总结,这些规律的总结,不仅可以更新我们对二人转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带个我们许多新的甚至是深刻的启示。
二人转的成功经验究竟会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原载《二人转启示录》,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