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行一句俗语;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此话既表达了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也说明了二人转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二人转是流行于东北、河北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的名称。自草创至今,据说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艺人师承关系可追溯到清嘉庆末年前后。有关专家做过考证,说清朝咸丰年间在吉林省怀德县的庙会上就有唱二人转的。当时的县志上有记载,这可能也是官方对二人转最早的记录了。这种表演形式,不知道是谁首创,据说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河北的莲花落形成的。还有的说是河北的莲花落传入东北后,与当地的大秧歌结合,增加了舞蹈、身段而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她是大秧歌与莲花落结合而成的产物。值得一提的是从她诞生那天起就存有争议,一直是政府部门打击的对象。清朝、民国的时候都曾明令禁止过演出二人转。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男女两位演员在舞台上说唱结合、载歌载舞,在人物中跳进跳出,这种叙事的表演方式叫《二人转》;一位演员或男或女,说唱结合,载歌载舞,适当的在人物中跳进跳出,这种叙事表演方式叫《单出头》,由若干演员,扮演固定人物,载歌载舞,没有跳进跳出,近似于京评剧的表演方式叫《拉场戏》。还有建国后由二人转衍生而来的例如;吉剧,龙江剧等,在此不作赘述。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大约有三百多个,常下单的有;

二人转——《西厢》,《蓝桥》,《包公赔请》,《李翠莲盘道》,《六月雪》等

单出头——《洪月娥做梦》《王二姐思夫》等。

拉场戏——《马前泼水》,《回杯记》,《冯奎卖妻》,《二大妈探病》等。

二人转的唱腔优美,悦耳动听。由十大主调;十大辅调;十大专调;十六种板式;黑红抢垛,顿溜锁撤,顶掏连闪,撞叫飞过组成。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美称。

二人转的伴奏乐器有;唢呐,板胡,竹板等。

二人转讲究的是;唱,扮,舞,说,绝。她的最大特点是;机动灵活;与众不同的是;包罗万象;令她能长盛不衰的秘诀是;迎合观众。

他们有行内流通的语言——唇点,也称春点。男演员称毛儿,女演员称片儿,男女演员合起来称一副架,人称丁儿,唱称条,说称钢儿,伴奏员称文场,伴奏员给演员助演称搭架子,唢呐演奏员称喷丁,板胡伴奏员称拐丁儿,好称缓,坏称各乙,快称马前,慢称马后,第一码戏称开场码,第二场戏称贴轴,第三场戏称压轴。还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因包含太多,另也涉嫌泄露行内玄机,在此不做赘述。

如果把她归入到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种表演体系,我个人感觉都是错误的,它囊括了所有的表演体系.包括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斯坦尼拉夫斯基,梅兰芳,布来希特在内。
二人转起初不叫‘二人转’,叫;蹦蹦戏;也叫;双玩意儿。建国以后国家把这些民间闲散艺人收录到正规剧团,才正式命名为二人转。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二人转发展成为了两支。一支是专业团体,演员无论是嗓子和形象都比较出众,他们由国家体制内供养。一支是民间艺人,他们不愿意有束缚或者嗓子形象都不适合于正规剧团,只能游走于城市乡村自谋生路。

建国初期,正规二人转团体火了一阵子,一些地方团体整理了相当数量的老本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又请专业作者撰写了很多歌颂新时代的新戏,然后请专业作曲人员谱上了新曲儿,推出了一大批精品,获得了行内外一致好评。

正在各个团体争先恐后争着创作演出的时候,十年浩劫来了。所有事情好像一夜之间都停止了。一些演员被下放,老艺人被批斗,偶尔演出唱的也是二人转版的样板戏。

民间这支则没怎么受到冲击,因为压根儿也没人注意他们,他们拿起扇子就是演员,扛起锄头就是农民。最严重时不允许唱了,老农民就等到下半夜,把门窗用棉被都堵严了,大家围着演员在炕头上唱。

就这样一直熬到了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二人转又重新繁荣了起来。各个剧团重新振作,翻新舞台,排演新戏,文革时被打倒的老艺人被请回来,落实政策,重新又回到了二人转舞台。特别是由政府组织的历届二人转汇演,其中好剧目更是层出不穷!由此还灌制了唱片磁带,销售量每创新高。可以武断地说;在东北只要有录音机的人家,就有二人转磁带。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二人转转星,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韩子平老师更是被赞誉为;二人转皇帝‘的美称。每到送戏下乡的季节,屯屯社社都演二人转,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后来竟然出现了抢剧团的现象。

但什么事情都一样,盛久必衰,盛衰交替。九十年代初,流行歌曲席卷整个中国,一时间戏曲就好像被人们淡忘了一样,她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所有二人转正规团体都走向了没落,除了政府摊派下乡以外基本没有演出,工资只能百分之六七十的开,有的甚至更低。

但也就是在这时候,民间的这支二人转却逐渐走向辉煌,他们迎合观众,在二人转的基础上适当的加上说口,歌舞,整场演出俨然一场歌舞晚会,有的剧场场场爆满,还有买不着票的现象发生,特别是来自民间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凭借传统二人转拉场戏《大观灯》,在沈阳北市连演二百多场,创下了场场爆满的最高记录,后来又连续推出以说口为主的拉场戏小品,在红透了东北的同时又打入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连续二十多年,给广大观众奉献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笑的精品。

2008年,本山老师的得意弟子民间二人转演员小沈阳的春晚之行,更是给二人转带上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各大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南方人争先恐后的来到东北,观看土得掉渣的二人转演出。

时至今日,二人转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本山老师的二人转剧场也已经开到了北京的前门,打开电视,各个卫视娱乐节目好像也都离不开二人转的搞笑模式,本山老师的众多弟子更是出尽了风头。作者本人更是受到台湾《链接传媒》剧组约请,在娱乐节目《忽悠姐妹花》当中巧妙地融入二人转的表演风格,从而使这一板块一跃成为全国知名节目,更被老百姓街头巷尾传为美谈。

东北二人转,历经百年沧桑,用它那独特的表演魅力,吸引了东北乃至全国的亿万观众为之倾狂.特别是东北的老百姓,他们为它哭,哭得痛彻心肺,为它笑,笑得绝倒哄堂.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剧种能向它那样,从出现那天开始就有争议,历经历史的风霜,用它那车轱轳菜般踩不死压不烂的精神,始终屹立在喜爱他的观众心中。

在民间艺术这座大花园中,很多以前美丽旺盛的花朵现在都已经自然凋谢了,只有二人转,它不但没有凋谢反而比以前开的更加鲜活艳丽,除了有一代又一代的二人转人的努力之外,这不得不归功于它特有的表演方式,它吸收所有姊妹艺术的精华,把它们二次创作,化为我用。

还有一样是我必须必须要提到的,就是没有那一个剧种能向它那样从开创至今从没间断过舞台演出.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二人转演员人人都练就了一身超强本领,个个身怀绝技.

在此,我们在为二人转这门艺术庆幸的同时,好像更应该想到点什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