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人转曲牌老、节奏慢、内容旧,如果不创新,很难让年轻人接受,也很难发展。”这是许多二人转专家和观众共同的看法。

据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介绍,二人转具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创作和演出一直处于相对活跃和繁荣的状态,从1979年开始,吉林省确立了二人转汇演制度,30多年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1届,2002年正式确立为“吉林省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

9月5日至19日,吉林省第六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在长春关东剧院举行,连日来,记者从台上到台下全方位感受了传统二人转及戏剧小品的发展和变化。

俗话说,剧团没钱花,就唱《二大妈》。9月5日,在吉林省第六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的开场演出中,由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出的拉场戏《新二大妈探病》引起全场轰动,这也给人们带来了思考:二人转流传了这么久,怎样才能让它继续保持温度?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一级导演关音光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必须在发展中传承,从演出的剧目来看,很多都融入了时代元素,吸纳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真正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采访中记者得知,《二大妈探病》是流传多年的东北地方戏曲目,此次演出中融进了许多受当代观众欢迎的民歌、流行和通俗歌曲的唱法,以及戏剧的表现手法,甚至还融进了二人混声,让观众耳目一新。作曲家李敏杰在解读单出头《嫦娥梦》时说:“曲目上一改红柳子到底的老式唱法,融入了现代音乐,伴唱还使用了美声,让嫦娥在半人半仙中感受中国人的航天梦,使人物更加个性化。”

接下来几天的演出中,记者看到二人转演出在沿用传统的跳进跳出方法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融进了舞蹈、戏剧、流行乐等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以二人转为基础的东北地方戏,包括单出头、拉场戏、吉剧小品也是如此,在创新过程中还诞生了“情景二人转”,场景多变,表演形式更加多样、活泼、幽默,如《马老三尽孝》、《团圆梦》等,都让观众捧腹不止。

“这就是现代二人转,好看、好听、好玩。”从幸福乡赶来看戏的小李说,“不仅老人爱看,年轻人看着也特别过瘾。”

舞台上雷鸣电闪,村庄很快被淹没,一位刚刚把肾捐给儿子的母亲看到面包车里快要被淹的乡亲们,便叫出丈夫、病中的儿子一起奋力砸开车门,救出10位乡亲。前几天发生在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安国村的真实故事被改编成情景音乐剧《生死半小时》在戏剧节演出。演出结束后,还在住院的29岁青年、故事原型尹维东应邀同父母一起走上舞台,他说:“当时除了救人什么都没想。”朴实的话语让观众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这届艺术节上,记者看到有60%以上的作品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即使是反映英雄人物的作品,也深深植根于百姓之中,呈现出朴实的一面。有些作品直接取材于草根人物,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如二人转《男人的烦恼事》、小品《卖鸡送鸡》等。而传统历史剧目,内容也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二人转《清心汤》讲述朱元璋吃腻了山珍海味后,张榜找到当年为他做“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干娘的故事,传统戏里装载的都是现代社会反腐败反奢侈浪费的内容;还有《宋江杀惜》、《杜十娘》等同样是古装戏演现代内容。一级导演贾慧敏说:“传统戏的现代元素和现代戏的直接取材于现实,让这届艺术节更接地气,往往能通过小情小趣反映现实问题,体现了正能量。”

国家一级编剧李雪艳说:“由于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接地气,这些二人转节目非常受百姓欢迎。”

吉林省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已经成为一个品牌,30多年来原创作品累计达到1400多个,20余部作品先后荣获文化部文华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并且是支撑东北三省二人转发展的基础之一。苏威说:“我们不希望看到倾注心血排演的剧目,在获奖以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更重要的是要为百姓服务,尤其是最基层的农村百姓。”

记者在被称为“中国二人转之乡”的梨树县采访时,孟家岭镇泉眼岭乡的村民告诉记者,城里剧团刚刚送戏下乡演出的二人转,都是戏剧节备选的节目,演完还听取农民观众的意见。经常和剧团一起下乡的吉林省戏曲剧院副院长丁洁说:“把排演的参赛剧目先送到乡下接受百姓检验,再到艺术节中评选,将评选出的优秀剧目重新进行全省‘送戏下乡’巡演,推广一批优秀获奖剧目,把百姓作为艺术节汇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