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人转在演出舞台上,要有圆满的“戏”,浑身的“艺”。 “戏”与“艺”成双线结构。“戏”在结构中要交代故事,塑造人物;“艺”在结构中要展现演员的才艺,塑造演员自己。一个优秀的全能的演员,总是靠浑身的“艺”去烘托圆满的“戏”。

演员必须真正站到观众的“中间”,台上台下,热烈交流,浑然一体,才能掌声笑声不断,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凭什么赢得观众?真情真艺。他们有优美圆润的唱腔,他们有幽默鲜活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精彩的技艺。总之,他们不靠狂呼乱叫地要掌声,也不靠混哭混骂地闹,而以“艺”美赢人,以“艺”高为本。

戏与艺,演员的立身之本

二人转是以演员(艺人)为中心的艺术。“二人”是圣人,“二人”是演员、是作家、是导演,又是“千军万马”的指挥官,“二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艺术中心的舞台。所以,过去把二人转的演员不叫演员,而叫“艺人”。因为他们与一般戏曲演员不一样,他们不仅会演人物,熟练掌握“演人物又不人物扮”的技能,还要会各种技艺。老艺人差不多各个身怀绝艺,“台下一身艺,台上满堂戏”。技艺娴熟,出手超绝。绝活,对于艺人来说,不仅是手玉子、大板、手绢、扇子之类,主要是唱绝、说绝、相绝、舞绝、演绝、杂技杂艺绝,“百戏百艺,皆备我身”,随意交合,才呈杂糅之美。“杂糅”就是“二人转化”。

在一般的戏剧中都是先有了戏剧的演出,而后才有观众。而二人转则是先有了观众,而后才有演员,演员是观众培养出来的。迷狂的观众,培养出来迷狂的演员,创造了迷狂的艺术。没有观众的演员,是不称职的演员。演员是观众“捧”出来的。过去把看戏叫“捧角”,今天许多笑星,还不是观众用笑声掌声三捧两捧给捧起来的?无缘无故的观众凭什么“捧”你?看戏看艺,就因为你有一点“绝活绝艺”,满足了观众的求艺求美的审美追求,哪怕是一点点,观众就报之以掌声鼓励和肯定,观众是不埋没人才的。反过来,观众的鼓励和肯定,又激励了演员才华的发挥。这就叫双向互动。像闫书平、勾丽华的唱功,岳春生的手绢功,毛树森的竹板,朱伟的小和尚幽默滑稽的相,桑青林的半醉半痴的丑等等,他们都是以“艺”赢人,在观众中树立起了优秀演员的形象。

当然,民间艺人“活”也不都是精粹,有些“活”得太脏、太丑、太闹、太碎,缺失了艺术美的本体,也是不可取的。但是,他们善于汲取当代一切流行艺术,加以二人转化,随时即兴创造,成为激活观众的“艺”。

那么,什么是“艺”?

不同的审美观念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有人认为凡在观众中产生“轰动效应”就是“艺”,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你满台撒泼打滚、大哭大闹,甚至连屎尿屁的脏口,都有一定的“轰动效应”,可这不是艺术,这是脏,是丑,是羞,何况观众在这样的笑声中,也包含着嘲讽、惋惜和否定性的批评。真正的“艺”是建立在审美基石上的创造,是优美的幽默和滑稽,是演的真功夫真本事,是在长期苦练中形成的。如今二人转的手绢功已经普及到各种艺术中去了,寻常可见了,但像岳春生那样技艺纯熟、花样繁多,给人一种强烈美感的,还不多见。

艺,是沟通观众的桥梁

二人转与其他戏剧不同,它有独特的“观演关系”,它要求二人转演员始终站在观众中间,这也是二人转艺术本体的基本内涵。

二人转的演员,不是一般戏剧的演员。要求二人转演员“演人物又不人物扮”,他必须坚持“半出半入”的“半”字哲学——半是人物,半是演员自己;半是演员,又半是观众。二人转的观众,也不是一般意义的观众,他们不是单纯地听戏、观艺地欣赏,而是带有狂欢式的创造性的参与,成为“二人”之外的“第三人”。观众所以能参与,就得力于二人转形成伊始就与东北农民的审美意识,形成种种的文化默契,他们把二人转看成是自己宣泄感情的形式、张扬生命意志的载体。所以,他们对二人转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呵护与创造。当然,这场戏的创作主体仍然是演员,演员或以人物、或以演员、或以观众的身份“带”着观众“欣赏”。

怎么带?就靠演员“贴心”而有共鸣的技艺,才能焕发或者调动观众强烈的观赏情绪、审美感悟。演员随时观察观众的情绪,进行积极沟通,一句抓口是沟通,一个丑相是沟通,一段绝活是沟通,一篇精彩的唱段、狂欢的舞蹈也是沟通。总之是用精湛的技艺,激起观众的审美愉悦和更高的审美追求。所以审美品位的提高全靠演员的引导。而观众又不是消极地欣赏,而是以创造性的激情,掌声笑声,甚至是“帮腔捧唱”,表达“贴心”的理解,激励着演员即兴创造性地表演。就这样完成一台戏的创造活动。这里“默契与贴心”,产生“接受与影响”的艺术美的双向交流。交流是审美心理的沟通,没有交流也就不能产生美。

艺,是塑造人物的血肉

水至清则无鱼,戏至纯则无趣。二人转保存了中国古代“百戏杂剧”“杂”的传统。观众最厌倦的是干演干唱、无艺无趣的演出。二人转的演出结构是“杂多统一”,统一在“二人转化”的风格中。

二人转剧目的演出结构,是“剧”、“诗”、“艺”三位一体的结构。老艺人李青山说“二人转是二人对诗”。二人转是民间剧诗,它既要遵循“剧”的原则,又要遵循“诗”的原则,更要遵循“艺”的原则。按剧的原则,就要有完整的故事,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表达完美的思想;按诗的原则,就要含蓄曲折,有感情波澜;按民间剧诗的原则,就要通俗易懂,活泼幽默,妙趣横生。但是更重要的是二人转舞台演出剧目结构要给演员留出演“艺”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二人转演员在表演过程要“半出半进”,“半是人物半是演员”,“半在戏内半在戏外”。“半是人物”仅仅是实践着“剧”与“诗”的创造,“半是演员”则是实践着“艺”的创造。“艺”不仅在人物外,有时也在人物内,两个“半”合在一起,才是“剧·诗·艺”的整体艺术创造的“三维思维”。老艺人强调:二人转要“活演活唱”,就是既卖唱,又卖浪;既卖口,又卖相;既卖绝活,又要即兴发挥各种艺术专长,这才叫完整的艺术结构。

民间艺人的演出所以被赞之为“活”,是他们看重了“艺”的发挥,真是随心所欲,自由轻松,有情有趣,一台戏就是一场迷狂的淋漓尽致的情与趣的宣泄。但是,他们演出的常常是半台戏或“半截戏”,因为他们忽略了“剧”与“诗”的优美境界,不要说忽略表现一个完整故事,有时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唱段也听不到,更不用说他们的“脏、丑、闹”了。由此我们也不能不批评他们只有商业的真诚,缺少艺术的痴迷。

实际“艺”是二人转演出结构的纽带,是情与趣的添加剂。一个深深懂得二人转本体“神韵”的作家和导演,他们在创造实践中既要精选最佳的剧的结构,诗的形式,荷载勾魂夺魄、感人肺腑的诗情,又精选与发挥演员的最佳技艺,烘托剧诗氛围,扩大艺术的征服力。

“艺”是二人转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戏”没有“艺”则僵,只有“艺”没有“戏”则乱,只有以“艺”为纽带,“戏”与“艺”有机结合,才是完美而鲜活的二人转艺术。

我们专业团队的演员,毕竟都受过专业训练,每个演员都有一定的“艺”,只要全面了解“艺”的内涵,都可以有不同的创造与发挥。为了演“活”二人转,有必要把“艺”请回到舞台中间,关键是我们的主创人员在指导思想上要给“艺”的创造与发挥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人”是圣人,“二人”是演员,又是“千军万马”的指挥官,“二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艺术中心的舞台。所以,过去把二人转的演员不叫演员,而叫“艺人”

●二人转演员“演人物又不人物扮”,他必须坚持“半出半入”的“半”字哲学——半是人物,半是演员自己;半是演员,又半是观众

●“艺”是二人转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戏”没有“艺”则僵,只有“艺”没有“戏”则乱,只有以“艺”为纽带,“戏”与“艺”有机结合,才是完美而鲜活的二人转艺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