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戏剧史和文化史上,赵本山的小品和“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表演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重要到什么程度,重要到完全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赵本山文化现象”。

所谓文化现象,就是指一种文化活动超出了一般的文化行为方式和文化活动方式,在社会产生了广泛、突出、强烈甚至是持久性的影响效应。赵本山的文化现象,就是指赵本山的戏剧小品演出大大超出了一般的戏剧演出现象,创造了一个戏剧神话。之所以说赵本山的小品演出是创造一个戏剧神话,那是因为,赵本山小品是在戏剧整体低迷、滑坡、一蹶不振、观众大批纷纷离开剧场、剧场变得冷冷清清、空空荡荡,不少戏剧偃旗息鼓的时候,赵本山的戏剧小品却轰动了几十年,受到观众经久不息的长时期的热烈欢迎,并且,成为中华民族最盛大、隆重和热烈的春节晚会离不开的最重要的灵魂性节目。从1982年出演《摔三弦》起,到2011年的《捐助》,赵本山由二人转拉场戏转换到喜剧小品,在东北持续地引起“轰动效应”三十年。赵本山还进行了二人转的“绿色”革命,并把二人转和小品的元素带入影视作品中。在中国,赵本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在这一点上,甚至没有任何一个戏剧演员可以和赵本山相提并论。赵本山成为一个小品王,成为一个大艺术家,成为一个艺术巨星。赵本山的小品演出不仅创造了一种突出的戏剧现象和文化现象,而且也创造了一种若干年来前所未有的戏剧演出大景观、大辉煌。

赵本山究竟靠什么在中国戏剧整体大滑坡时创造出轰动效应?赵本山究竟靠什么使他的演出“轰动”了三十年,而且还要持续地“轰动”下去?赵本山究竟靠什么使他的小品受到几亿人的青睐和痴迷?赵本山究竟靠什么使他的戏剧获得了极大的艺术魅力?赵本山的戏剧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性?赵本山究竟给中国的戏剧带来了哪些新东西?这的的确确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赵本山的文化是另一种文化

赵本山在给崔凯主编的《中国传统二人转大全》所做的题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崔凯:《中国传统二人转大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这句题词完全可以看作是赵本山自己对他喜剧小品表演风格所做的解释,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赵本山自己对赵本山文化现象所做的解释。

当赵本山小品达到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时候,有人提出批评,说“赵本山小品低俗”,那是因为,“赵本山文化低”,有人甚至说:“赵本山没有多少文化”,或“赵本山没有文化”。

但是,赵本山创造了持续轰动的“赵本山文化现象”,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多少文化的赵本山何以创造了持续三十年的“赵本山文化现象”,我们还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赵本山确实没有念过几年书,没有进过艺术学校,更没有进过什么艺术大学,甚至也没有经过正规艺术团体的正规艺术教育。依照读多少书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就有多少文化的观念,赵本山简直就是个没有文化的人。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少书本文化没有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人却创造了“赵本山文化现象”,创造了中国戏剧的一个奇迹,甚至是一个大奇迹。那么,一个没有多少书本文化没有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人怎么会创造出持续轰动的“赵本山文化现象”,创造中国戏剧的奇迹或大奇迹呢?

这是一个戏剧之谜,这个谜确实令人费解。有那么多有高深文化和经过艺术大学教育的艺术家,有那么多有着光荣传统的正规艺术团体,有那么多不同戏剧流派和戏剧体系,为什么惟有赵本山的戏剧小品长期轰动,而其它则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甚至默默无闻、销声匿迹或偃旗息鼓了?为什么惟有赵本山的戏剧小品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热烈欢迎,而其它则没有赵本山那样的普遍性?为什么惟有赵本山的小品必须成为每年春节晚会的灵魂性节目,而其它则没有这种重要的程度?

这肯定与赵本山的“文化”有关。赵本山没有多少书本文化,但赵本山却带着另一种深厚的文化。正是这种不同于书本,不同于我们流行文化观念的文化,成就了赵本山。

文化是一个相当简单而又复杂的概念。说它简单,有时确实可以用读过多少年书来衡量;说它复杂,它又不单是一个书本知识的问题,它还包含文字之外的文化知识问题,比如那些被传承下来的文字之前的悠远文化传统,那些文字之外的民间文化,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存在一个有书本知识和学历的人不一定就有文化,而没有书本知识和学历的人不一定就没有文化的问题。赵本山表演艺术之所以以独特的风格独领风骚,其缘由就在于他独特的文化。

正是赵本山具备了与正规文化学校和艺术大学完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才使赵本山有了不同的文化。与其他表演艺术家完全不同的是,赵本山上的是民间的大学,而且不是一所民间大学而是两所民间大学。一是民间文化的大学,一是民间艺术的大学。民间文化的大学使赵本山不是学到而是从灵魂深处“长成”了民间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大学使赵本山不是学到而是从精神本身“长成”了民间的情感艺术表达方式。这两种东西不是外在于赵本山的知识,而是内在于赵本山心灵和生命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是其他大学所能学到的,而必须是在底层民间人生经历的。阿炳的《二泉映月》之所以有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齐白石的水墨画之所以有极其丰富的艺术趣味,就在于它们完全不同于另外艺术家的艺术内涵。这种艺术内涵是从民间艺术家生命中生长出来的情感,而不是学到的艺术表演技巧。同民间艺术家比较起来,再好的表演技巧也仍然是外在于人的生命的。

赵本山有一个相当明显相当重要的而为另外艺术家所缺少的民间“情结”。这个“情结”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对家乡农民的特别深厚感情,一是对二人转的特别深厚感情。为什么赵本山会有这样一个“情结”呢?就因为赵本山是靠吃家乡农民“百家饭”长大的,靠吃家乡二人转艺术的“奶水”而成名的。从小失去母爱而后又失去父爱的赵本山,是在乡亲们的呵护下生活下来的。这就使赵本山一方面对底层农民的生命感受、喜怒哀乐、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有着特别强烈特别深刻的感同身受的体验;另一方面对乡亲们的养育之恩永远怀着感激不尽的报恩思想。从小跟着孤苦伶仃的瞎二叔学习二胡和二人转,那不仅仅是对一种艺术技巧的学习,更是对一种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掌握。二人转在赵本山那里,不仅仅是一种曲调和表演方式,还连着他永不磨灭的童年。就这样,东北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就深入骨髓地长在了赵本山的生命之中。东北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就成为赵本山人生最重要的童年记忆。对于后来成名的赵本山来说,孤儿般的苦难的童年生活和跟着瞎二叔学习二人转,是赵本山上的两所名牌大学。正是在这两所名牌大学中,赵本山被东北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过滤着、熏陶着和塑造着,赵本山本身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和农民艺术家,农民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思想情趣、语言习惯、表情声调、形体动作、幽默调侃和艺术形式不是他特别熟悉的问题,而就是他赵本山生命本身的东西,赵本山本身就体现着东北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特点。从本质上说,赵本山首先是一个农民,然后才是一个农民艺术家。农民和农民艺术家只能从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大学中生长出来,而不是其他任何大学和艺术学院所能培养和教授出来的。这就是赵本山说他大红大紫有时“不知道北”的时候,他就要回到他的家乡看看的原因,这就是赵本山对二人转那么酷爱那么张扬那么投入的原因,这就是赵本山说他和农民之间永远有一个线连着的原因。

和正规文化大学与艺术大学比较起来,赵本山的大学是另一种大学。赵本山在这样的大学里形成的是另一种文化和另一种艺术。赵本山的大学比任何一所正规大学都具有更悠久的传统。东北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有多长的历史,这所大学就有多长的历史。赵本山被这样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教育着,这是他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文化。从这个角度说,不是赵本山创造了东北民间戏剧艺术,而是东北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传统创造了赵本山。

根在大传统文化

赵本山因为上了一所特别的文化大学和艺术大学,他学到了真正民间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因而,构成了他表演体系的独具一格、与众不同。赵本山没有进过正规艺术院校学习过,没有经过系统的文艺理论的训练,这反而成就了他,使他躲过了两种传统对他的影响与制约。一种是戏剧的革命即为政治服务的传统,另一种是话剧艺术的外来传统,从而牢牢地坚持了他来自民间的文化传统,即本民族的传统。

戏剧艺术的严重问题甚至于灾难性后果恐怕就是这两种传统作用的结果。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传统,使戏剧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主题;而话剧传统又使戏剧死死地固守在西方戏剧样式上,从而失去了民族戏剧传统。正是这两种传统打压、抹杀了民族戏剧艺术传统。然而,尽管话剧艺术进行了种种改革,也出现不少好剧目,但是,话剧的艺术样式最终并没有获得中国广大底层民众的审美认同,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并不喜欢那种“四堵墙”的演出形式,在他们的记忆深处,还是牢牢地记忆着那种戏谑化的表演,那种片段性的演出,那种丑角艺术,那种能给他们带来精神愉悦的喜剧形式。这种戏剧表现形式,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是一种大传统,但是,这种传统被那种革命戏剧和话剧的小传统给强行中断了。

赵本山的戏剧艺术正是在小传统渐渐走向颓势的时候,渐渐崛起与轰动起来的。赵本山是在东北民间文化中泡大的,他的戏剧艺术是从二人转脱胎而来的,而二人转又有自己更远的文化之根,因而,说到底,赵本山小品的轰动,赵本山文化现象,包括赵本山成为一个大艺术家等,其实就是民间文化大传统的胜利。赵本山戏剧小品的戏拟化表演恰好唤醒了观众戏剧的民族形式记忆,恰好展现了民族戏剧的表现形式,恰好切合了民族的审美心理,恰好适应了民族的戏剧欣赏习惯,恰好表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因而,赵本山势不可挡地占领了中国戏剧舞台,势不可挡地吸引了中国最广大的观众群,势不可挡地成为中国戏剧最耀眼的巨星,势不可挡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赵本山小品来自于东北文化的大传统,是大传统成就了赵本山。具体来说就是东北二人转成就了赵本山。赵本山曾经说,他是吃二人转的母奶长大的,他毫无顾忌地宣称:“二人转就像我妈一样,没有二人转就没有我赵本山的今天”(崔凯:《崔凯文集·评论随笔卷》,沈阳出版社,2011年,第4页。)。指的就是他的表演艺术,他的表演才能,他的小品样式等都是从二人转那里脱胎而来的。那么,究竟是二人转的什么东西成就了赵本山呢?赵本山小品最主要的特点都来自于二人转,最能标志赵本山喜剧表演戏拟方式是来自二人转戏拟体系的,隐形丑角是来自二人转丑角的,以丑角立场戏拟人物的表演方式是来自二人转的,以故意夸张的滑稽的形态模拟人物,使其显出特别的可笑性,是来自二人转的,以特别变形的方式模拟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使其在特别变形的方式中被个性化和被典型化,是来自二人转的,以语言的游戏性重构人物的语言,使其呈现出戏仿性、游艺性和狂欢性,是来自二人转的,以故意让观众看到演员的刻意模拟,在这种故意的模拟中给观众创造笑谑的乐趣,是来自二人转的,并不刻意表现重大的主题,而是把创造笑的喜剧艺术效果当做他艺术表演的最重要任务,也是来自二人转的。二人转是赵本山小品的“母体”,二人转是赵本山喜剧艺术的原型,二人转是赵本山成为大艺术家的资源,二人转是赵本山文化现象的大传统,二人转是赵本山艺术表演的灵感之源,二人转是赵本山一切艺术之“根”。没有二人转就不可能有赵本山小品艺术,就不可能酝酿赵本山文化现象,就不可能产生赵本山戏拟派表演风格,就不可能出现艺术巨星赵本山。由此可见,二人转对赵本山小品、对赵本山文化现象、对赵本山戏拟派表演艺术是何等的重要。

东北二人转艺术是东北文化的一个大传统,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传统,它流传了三百来年,而且,它还有自己的艺术谱系和文化之根。它的艺术谱系和文化之根,是深深扎在东北远古巫术仪式与神话原型之中的。二人转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代统治阶级踩不烂,压不垮,剔不除,原因就在于,它是与远古巫术仪式和神话原型的戏剧方式相连的。而一种艺术一旦与远古巫术仪式和神话原型相连,就与集体无意识相连了。因为远古巫术仪式和神话原型就是表现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二人转是从巫术仪式和神话原型置换变形而来的艺术形式,在它成为二人转艺术之前,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了若干年。由于它是民间艺术,在它还没有变成官方艺术团体之前,它是在民间展演和流传的,也就是说,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它仍然是属于大传统的,没有被小传统打压而变异,因而,二人转还是一种很纯粹的民间戏剧艺术,因而,二人转还是一种很纯粹的民间戏剧艺术。这种民间艺术有自己的演剧体系,来源于二人转的赵本山小品,最主要的是继承了二人转独特的演剧风格。

(原载《二人转启示录》,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