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对赵本山的批评,是有些武断,像“文革”批评。杨朴先生对肖鹰教授的提醒,是值得深思的。对某种艺术形式如果不是很有研究,就对这种艺术的表演、制作妄加评论,甚至冠以“低俗”这样令人难以承受的帽子,未免太过于学霸气了。就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教授,就没有偏颇的时候吗?你就能一锤定音把本山大叔近十年的辛劳给否定了么?

本山大叔的“绿色二人转”,口号是对的,动机是好的,只是他对二人转的本质了解的不够深透,“绿色”的不是二人转,而是二人转的皮毛。试问本山大叔:你看过真正的传统二人转么?你听过大道沿唱法么?你是传统二人转的传人么?你传了些什么?我想,他大概做不了明确回答。

正因为我们对二人转了解不够深透,所以讨论时就不要把话说的那么绝对,不留余地,结果难免作茧自缚。

二人转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曲艺还是戏曲,至今也没有定论,故而田子馥先生把它定为“第三体”,提法很新颖,但没人接受。肖鹰说它是曲艺,也不知根据什么。建国后,二人转一直跟着戏曲搞“三改”,说明国家文艺部门明确把二人转当戏曲来看,也正因为这样,赵本山演唱的就是戏不戏曲不曲的“三改二人转”,它已经丧失了许多传统二人转的基本特征,比如演出的“观演互动”,观众为主导的“点单制”,灵活多变“大道沿”唱法,诉情为主的“心理治疗功能”等等。赵本山的二人转,只保留了九腔十八调的部分曲牌,膨胀了说口和“绝活”。当下的绝活,多为耍宝,比如画个丑脸,歪歪嘴斜愣眼;穿双破鞋,拿个小扇子,等等。看这种表演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演员很可怜。

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东西,它的形成过程很复杂,但绝不是关内传过来的,它吸收了关内莲花落等艺术元素,但不是莲花落演变过来的。这点,杨朴先生有过详细论述,有兴趣者可参看他的著作。

二人转既然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东西,它就免不了土里土气。王肯、那炳晨等老一辈二人转研究家,无不对二人转的土里土气倍加赞赏。正是这种土里土气,才造成了二人转的“俗”,是通俗的俗,民俗的俗。它是下里巴人,雅不起来。如果一定让它雅,就成了“吉剧”,不再是“二人转”。二人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恢复传统,不能发展。只能传承,不能改变。“遗产”能发展么?文物能发展么?只能修复,恢复原貌,留给后人欣赏、借鉴。模仿出来的“赝品”,可以为现代生活服务,但它不可冒充真品,因为那是对人民的欺骗!

赵本山及其弟子的二人转,是传统二人转的赝品,而且不是高仿赝品,肖鹰教授不谙传统二人转,误把劣质赝品当真品,对其愤慨,也就无足为怪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