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的唱拌舞说绝(董孝芳)
1、“舞”的真功夫
舞,是二人转的“扮、唱、舞、说、绝”里很重要的一环。如果二人转是一幅画的话,“绝”是山顶,“说”是山顶上的皑皑白雪,“扮”是山下的松柏,“唱”是林海涛声,那么“舞”就是猎猎寒风或猛烈的春风了,风吹林响雪落,雪峰突突,使整个风景活了起来,动了起来了。在欢快的音乐里,在演唱二人转小帽过程中,丑角起矮,旦角走高,以此突出旦角。丑角起矮,一般都是走矮子步,必要时可以扔出脚步,下身要稳,上身动作要大;旦角走高,一般上身稳中要浪,下身要立起脚尖走路,类似芭蕾。两人动作一样时,旦角摁摁鬓边子,丑角要整整官帽;旦角提鞋,丑角要提靴;旦角跑圆场,丑角就要跑矮子步;旦角要是造个小卧云,丑角就得来个大劈叉;旦角反串子、反蹦子,丑角就要打手翻、空翻。这些的功夫运用得恰当,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武松打虎》里,女演员扮演老虎,男演员扮演武松。开打时候,老虎来个就地十八滚,武松就从老虎身上扑过去;男演员一扑,女演员一滚;男演员再一扑,女演员再一滚。场景特别激烈、刺激、有趣、功夫,渲染和提高剧情。
再一个《猪八戒拱地》里面,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人物都是腾云驾雾的水平,男演员要是来个空里翻,然后再卖个猴相,那个剧情可就有大看特看的兴趣了。身段是二人转“舞”的基本素质。过去,丑角的甩摆步、反蹦子,再来个蹄筋,代表爬岭过山时的艰难;旦角用卷席桶、串翻身等武功完成这套动作。根据剧情发展,恰到好处地运用里面,体现剧情的真实性和完善感。
作为一名合格的二人转演员必须具备一下三个功夫。第一,要掌握生活知识,要不断地体验生活;第二,掌握其他行当里“生、旦、净、末、丑”演艺,并将它揉进二人转里面来,变成自己的;第三,要“进得快”“出得快”,一抹脸,一个小老头或一个小老太太出来了。在有的剧团里,演员一转身猪八戒耳朵出来了,再一转身,钉耙出来了,再一转身,整个一个猪八戒出现了,就是转身快。这也是和其他剧种相比,二人转独特的地方就在于此。在过去的“三场戏”里,最古老的二人转《掏灯花》这出戏里,走圆场时,丑角手里举着一只蜡头,和旦角无论怎么走圆场,都要把蜡光照在旦角的脸上,而且还要端稳,不许把蜡油淌在旦角脸上。即使旦角翻身时并且把扇子交到丑角的另只手里,丑角也随之翻身、接扇,蜡光仍然在旦角脸上大放光彩。
这期间,丑角走矮子步,要和旦角上下地脸对脸;旦角做扑蝴蝶,丑角做下叉起叉;旦角手腕子绾花,往两面下扑,脚拐下,蹲下,翻身。丑角打连续的飞脚。抖肩,也是二人转演员的基本功。女演员抖肩时,脖子左右撮,男演员就得前后撮,两人呈“十”字型。旦角直接拧步,或者跺步拧,丑角就得劈叉或者叉腰;旦角面向观众,丑角面向旦角,并且要耗下膝盖,矮下身子,突出旦角。最后是“挎斗”。旦角和丑角,借助手绢对手绢,扇子对扇子,一高一矮地对应着,走“8”字形的秧歌步,往一块走,旦角挺住不动脚,光上身动,丑角与旦角脚顶脚,丑角走圆场,随着曲调加快,旦角和丑角要胳膊挎胳膊,飞快地轮起来,越轮越圆,越轮越快。这时,丑角甚至有一只脚得飞出去了,煞为壮观。
2、唱好“十六字板”
嗓音好,用不好,也唱不好,达不到送君入耳的穿透力的好效果。同样,嗓音不好,但用的好,也能够一气呵成。辽源有个老艺人艺名叫小兰芝,大号叫滦继承。他的嗓音自然条件不好,但是,他演唱起来,咬字慢、准、稳、狠,以次闻名天下。他演唱到半个小时后,嗓子抻出来了,并且以快板取胜,中听、字真、嗓子顺溜。在他身上体现出了气口、板式的重要。
所谓气口,就是换气。换气有三种办法:偷气,就是不能让观众看出来演员在换气,要默默地换气;沉气,上一口气不能用尽,要留出一些,用在和下一句的连接上;吸气,就是通过上一句字尾那个字带回来的气力来吸气。我的前辈说:“唱戏得会换气。”我给他再向下发展一步:“换不好气,唱不好戏。”咬字准确、瓷实,气口不好,唱快板时就会掉板,赶不上。一板赶不上,板板赶不上;一拍赶不上,拍拍就赶不上。如:《西厢听琴》里面的“三节板”,“崔莺莺一提罗裙忙站起—降香已闭刚要往回走……”这一句,“闭”和“刚”之间就得换气等等,说明换气的重要性。唱二人转的演员进入人物时,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观众;只有演的真才能感动观众。
《冯奎卖妻》里扮演李金莲的女演员,只有设身处地地感觉到李金莲的“咱家里呀,咱家里空锅冷灶灰落满哪,烟囱三天没冒烟。只饿得桂姐皮包骨,只饿得宝安儿直发蔫……今天再无下锅米,我怕的是,一家四口老老少少难活到明天。手扶门板我把夫儿盼……”身世,才能以情打人,才能让观众陪着演员一块哭。但是,一个好演员还要进得去、进得快;出得来、出得快。眼泪说淌出来就“唰”的下来,说收马上收回来,换个让观众开心、快乐的笑脸,让观众换个心情。演员要善于调动观众的情绪,这是好演员的能耐、水平。它不仅需要演员以情动人,而且还要以气口、板式见长,叫观众见识你演员的真本事。
我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尊重教案又有所创新。比如,在教《打秋千小帽》里,我一反过去“三三三月里”的传统的呆板的唱法,改成“三了三了三了月里呀呀呀”,表现出了“巧”味无穷。“巧”是二人转的特色,它在演唱中给人提供了欢快、风趣、幽默、开心的效果。但是,二人转号称“九腔十八调”,所有的唱段都是由曲牌组成,在这“十大主调、十大副调”的曲牌里面唱出“巧”味来,也就是说,能够唱出二人转的特色来,实属不易。因为每个调又有每个调的味道。比如,大鼓。从味道分,它有东北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等,都有独特的甩腔、独特的额儿。还有胡胡腔,它的曲牌子在民间流传很久、很广,很是深入人心。很多人张口就来,甚至“胡牌文武报”都懂。不仅艺人会,东北人全会,因此演员在演唱时唱不出来它的味道来,就失去二人转的意义了,“韵味实足”是一些评论家对我的评论语,说明我在韵味上有相当的二人转味道了。
韵味,是二人转的“形象大使”,它就代表二人转。“刘大哥说哇话理太偏”,那是河南豫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它是越剧。“三了三了三了月里呀呀呀”才是我们东北的二人转呢,因为它具有二人转的特色。还有个“情”。从有声剧种到无声剧种,情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二人转,要以情带声,最后才能“声情并茂”。拉场戏《回杯记》里,张廷秀已是八辅巡按公了,扮成个讨饭花子来试试王兰英的心,所以在唱腔里,要有诙谐的感情:“我巧扮一个花儿乞丐,认认我的恩妹二兰英。左手拿起黄瓷瓦罐,打狗梢条右手擎”,唱到这时,“噗呲 ”一声笑,在唱腔韵味上给观众一个风趣、诙谐、幽默的感情,若不然,就不成了。张廷秀就是靠滑稽才骗得王兰英的信任的。行腔时,字要重,腔要轻;字要刚,腔要柔。男腔讲究宽、圆、远、冲,女腔讲究高、脆、圆、甜、亮。吐字清、发音准;抑扬顿挫,口齿利落。“坚、团字”,就是平卷舌。
老艺人讲:“字不清,唱白扔。”还说,“唱戏字要是不清,如钝刀子杀人。”唱腔上,板式也重要,要讲究十六字板:黑、红、抢、剁、顿、溜、锁、撤、伸、掏、连、闪、壮、叫、飞、过。黑板—过板唱,也叫提板唱;红板—是顶板唱,也叫落板唱;抢板—顶板唱,也是剁板唱。卖字用抢板,也就是“三眼”(三甩一板);溜板—就是“且不言…再表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和转折、变化的作用;锁板—唱到白口,或白口之间用锁板,起到间隔的逗号作用;撤板—唱腔要走味了,演员要卖情了,起到回忆、叙述又不撤的稳、清作用;伸板—伸是延续、伸展的意思。加一个唱腔,重复、加重,让观众更加了解剧情;掏板—惊讶、震惊作用。比如:“发大水呀!”它在唱腔里是感叹号;连板—一口气说下去,连贯性。如《下南唐》里刘小姐关于“绣花鞋”那段唱腔,就是连板;过板—多数人,尤其是好的艺人都用过板演唱,听起来有滋有味;闪板—演员要卖字了,就用闪板,它起开头和铺垫作用。一般不受板式限制,比较自由;壮板—提神作用。演员要单字蹦了;叫板—也是上板,由慢到快,一板定型、定节奏。临尾叫板;飞板—似乎无板,不在节奏上,最后还是落到节奏上。
3、要过“三场舞”这道关
二人转讲究九腔十八调。它有十大主调十大副调和各种各样的小曲小调等。这十大主调是:胡、牌、文、武、报、红、三、紧、翻、靠。十大副调是:歌、大、枣、迷、洋、压、鼓、慢、生、缸。光会这些还不够,还要会唱小调、耍钱五更、放风筝、美女思情、柴君主送饭、月牙五更、佛调、影调、神调、山东吕剧、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山西梆子、京剧西皮和二黄等曲调。
作为二人转演员,这些都得会唱,作为一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二人转好演员,必须唱好这些。它是二人转的基本功,是真功夫,是拿手活计啊,也可以说是绝活啊。
1959年以后,剧团又归了国营,团长由县文化科派。他叫王占江,挺好的人,就是外行。不过他也有办法,叫副团长的高春艳领着大家练,她自己也练。练“三场舞”。一个好的演员首先要过“三场舞”这道关,不然就不是好演员,也红不了彩不了。头一场舞求“稳”。女演员绾绾手腕子,按按鬓角子,卷卷头圈子(噶瘩鬏)。小媳妇的头圈子是长的,老太太的头圈子是短的。男演员抖抖肩,云手跨步。二场舞求“浪”。手、胳膊和耳朵一齐,迈着十字步(也就是大秧歌步),男女演员并肩靠膀挽着走圈,女演员在里,男演员在外;女演员风摆柳,男演员矮子步;女演员往下看,男演员朝上看;扇子上下斜对,呈蝴蝶对飞状,表现和谐美观情景。第三场舞求“欢”。手过头,男女演员胳膊挎胳膊,女演员为中心,男演员轮将起来,以脚为轴,谁轻就轮谁,整个场面就像是一个演员拎起另一个演员在旋转。这要求演员要练身腰(打切身),也叫“冷神儿”、手功、肩功、四个腿功(走矮子、正腿、骗腿、旁腿)。矮子功就是弯曲着腿走圈,一般男演员必备的功夫。正腿要踢得不高不矮,脚尖对准鼻尖。旁腿要踢到掌心。骗腿要右腿踢右手掌,左腿要踢左手掌。还要拿大顶,头朝下,腿朝上,背靠墙。开始时,血往头上涌,过十分钟后,脑袋轻松了,血又正常流了。拿大顶确实是健身的好办法啊!
4、 语不惊人死不休
形象语言是文学概念,二人转语言具有文学特色。二人转的文学语言是突出乡土韵味的主要手段。这是我从艺五十年的特殊感觉。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来反映人类生活的。二人转是东北地方的曲艺品种,其中拉场戏又是东北独有的地方民间戏曲,它属于综合性民间艺术。二人转文学是二人转艺术的根本,它是以演唱为主的艺术,必须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其现实生活,描写其在自然景物里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语言风格上,不仅讲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要有浓郁形象化了的地方色彩。
传统二人转里面的《蓝桥》《铡包勉》《回杯记》《小拜年》《红月娥做梦》《穆桂英指路》等的唱词,地方化的味道很浓,都是运用丰富多彩的富有文学化了的口语似形象语言把人物写得活生生的。使这些二人转久演不衰,脍炙人口,对老百姓有极大的吸引力,为之废寝忘食,百看不厌,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开心开窍,为之流泪,甚至舞之蹈之。如果这些优秀的二人转离开了生动清新的乡土韵味的语言,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让老百姓在舞台上看到具体活着的人物形象,听他们的十分熟悉的自己的语言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多么开心啊。
想叫老百姓开心,首先要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全国因地域不同,或乡音不同,形成特别鲜明的乡音。也就是说各地有各地的乡土味。但是,东北的乡土味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以流传东北村俗俚语为辅助语言的,再加上演员的伶牙俐齿的表演,老百姓一定会听得懂,看得明白的。其次,要泼辣明快,生动形象。二人转运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描写人物、事物,乡土气息就浓郁。而地方特色不是完全靠土话“嗯哪”、“这噶瘩”等,个别时候用的适当也有特点。但是,主要靠的是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家乡人的性格、用提炼过的方言土语去描写事物和抒发感情。即或是白描,写出来的情也会感动人的。再次,风趣俏皮,幽默活泼。拉场戏《大观灯》里面,白莲灯和瘸拐李开头有一段白口特别精彩。瘸拐李:开门哪。白莲灯:谁呀?
瘸拐李:我呀!白莲灯:你是谁呀?瘸拐李:瘸拐李呀!白莲灯:瘸拐李把眼挤,你糊弄我我糊弄你。瘸拐李:别闹了,快开门吧。白莲灯:没空。瘸拐李:没空?干啥呢?白莲灯:看三国呢。瘸拐李:瞎模糊眼的,能看得着吗?白莲灯:八个字上找,摸着看呗。然后,白莲灯开门,开始摸瘸拐李,形象生动风趣幽默俏皮地形容瘸拐李,语言清新,乡土味浓,好像一篇优秀的有趣的人物肖像散文。最后,要自然流淌,适于演唱。这是二人转不可或缺的特点。念叨要朗朗上口,听见要入耳舒服。要好记好唱,也要最适于演员演唱。
从这点上看,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必须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这样才能使二人转的地方色彩更浓烈,更会让老百姓爱听爱看。
5、“四功一绝”
表演二人转离不开说唱扮舞绝,也可称“四功一绝”。我省著名二人转剧作家、著名评论家张震在1981年的《说唱艺术》第一期上发表文章《梨乡一树傲群芳》里,对我的四功一绝进行了一番描绘:提起唱功,董孝芳堪称一派。在二人转男演员中,只有“二平“(韩子平、秦志平)等少数尖子,可与之分庭抗礼,但风格不尽一致,各有巧妙不同。董孝芳的嗓音条件不错,但不算最好,可是他唱的瓷实,高低不挡,板头柱壮,韵味十足,曲牌衔接不露痕迹,抑扬顿挫,变化多端。他演唱《回杯记》中的张廷秀时,穿件青袍子,拄个木棍子,往台上一站,很少有动作,一唱就是几十句、上百句,但观众屏声息气,洗耳恭听,可见其唱功之好。省民艺团著名演员韩子平,在排演此戏之前,曾亲往梨树学习、借鉴,并深表赞许。董孝芳在演唱《梁赛金擀面》时,更是满腔满调,声声入耳,在电台播出后,东北三省听众,经常点播,屡听不厌;真是“家家爱听(靠山调),人人争夸董孝芳”。快板听字,他的“报板”,板头多变,嘴皮子利索;慢板听味,他唱的“三节板”,韵味浓郁,尤其动听。以唱功见长的,一般人很少演出的传统段子《百年长恨》,在老艺人中只有莜兰芝等敢于问津;在中青年演员中,敢于登台演出的,唯有董孝芳。因为这个段子,唱词雅,慢调多,以情感人,以唱取胜;唱功不过硬,是很难讨好的。提起绝活,董孝芳可谓出类拔萃,卓出当代,首屈一指。他演出的二人转《送年画》,之所以誉满城乡,一直为人称道,和他过得硬的绝活功夫有很大关系。看过他和高春艳同台演出的同志,无不为之倾倒。他的绝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演出时,先是手执双扇,边唱边舞。时如车轮转动,时如葵花向阳,时如行云流水,时如蝴蝶翻飞,精彩纷呈,运用自如。继之,是掐手玉子(打玉子板),时而“缠线”,时而“纺线”“打面锣”“放风筝”“老太太背小孩子”“大姑娘摘桃”“小媳妇拣棉花”“小两口推碾子”等,响如连珠,花样繁多。接着是挎大板(打竹板),“金龙盘柱”“黑虎出山”“苏秦背剑”“插花盖顶”等打法,节奏鲜明,干净利落。尤其精彩的是:抛起来打,俩人传着打,红樱抖动,大板飞舞,令人目不暇接,赞赏不已。然后是双手绢,片、翻、滚、缠、斗、甩、飞、转等技法纯熟,不一而足。当唱到“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时,他站在台角,把一手绢用力抛出,几乎在观众席上方绕场一周,然后飞回手上,稳稳接住,这一“绝”中之绝,人人称慕,叹为观止。他的说口,具有一般名演员“说不响不说,逢说必响”的特点,但亦有与众不同之处。他的说口和他的唱相类似,往那一站,很少动作,绷脸不笑,尽出冷相,貌似无心,如唠家常,从不故意讨好观众,不给人以“你听着:我要说口了,你保准笑”的感觉。但一说就响,人们在捧腹大笑之后,细一回味,仍忍俊不止。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效果,是因为他吸收了相声演员抖包袱的技巧,神态自若,语气自然,吐字清楚,分寸得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见其说功是很有造诣的。他的扮功,以神取胜。无论是二人转中的分包赶角,还是扮演拉场戏中的固定人物,他都不过分地追求形似,而是以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动作和表情,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因此,他演的文臣武将、佳人才子、干部社员、男女老少,虽然在服饰与化妆上不甚讲究,但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能够得到张震老师如此高度的评价,实属不易。
6、我的“一下子就像”
扮,是二人转的五大特色之一。两人一台大戏,“台下千军万马,台上就咱俩”,看着就那么像。为什么那么像?除了唱得像、说得像、舞得像和绝活像,那就是扮装像了。老艺人说:“装啥不像,不如不唱。”《武龙堂》里武松穿着件花布衫,戴上小姐的头套,装作小姐送上自己。对方一见:啊,这小姐长的如此丑陋,吓杀我也!便问:你到底是何人?摘下伪装。武松说:摘下就摘下,怕你不成?摘下头套,甩掉花布衫,伸手便打。尽管丑角把自己化妆成不像个样子,但是,他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化了妆的武松。二人转所以不能进入大戏,就是它的演员不停地“跳进跳出”。丑角化装也极其简单,比如,弄个饮料瓶子,穿上两个眼子,栓上松紧带,戴到头顶上,就是古代皇帝、大臣,谁说他不像呢?穿个西服,扎上领带,再用卫生纸做长围巾,还不时地揪掉一些,显示出许文强挥霍、潇洒,他就是像。头上扎个毛巾,他就是陕西或山西农民;梳两条大辫子,他就是东北大虎妞子。丑角是“软货硬卖,拿轻比重,以假代真”,这是我五十年舞台化装经历的写真和总结啊。“一下子就像”是二人转的典型视觉和模范效果。像不像,完全不在化妆。真的化装成皇帝了,反倒不像了,那是拍电影。“像不像,做比成样”,似像非像才是二人转里的“像”。“一身戏在脸,一脸戏在眼”。眼神像了,神似了,再加上简简单单地化妆,你就是皇帝,就是大臣,就是张廷秀或包公了。
有位资深编辑说:“吉剧是人演戏,二人转是戏似人。”说明二人转“跳出跳进”的特色和“快进快出”的“一下子”的风格,浓妆淡抹、淡妆快抹的紧迫感。同时,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旦角力求“稳中有浪,慢中有紧”,丑角应该“丑中有美,笨中有巧”,如此一来,整台演出才能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二人转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扮”就是叙述的代言体。二人转有许多的戏种:从戏剧表演方式看,有文戏和武戏;从戏剧情节上看,有喜剧、悲剧;从戏剧性质上看,有正剧、闹剧等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戏种,就有不同的表演,尤其是不同的扮装。所以,前辈老艺人说:“什么戏,什么演法;什么人物,什么装扮。”尤其是丑角。它在一出戏里的分量相当重要。比如,《寒江》里的姜须、《猪八戒拱地》里的猪八戒和《刘云打母》里的刘云,三个丑角,分别是戏剧行当里面“生、旦、净、末、丑”的“丑”里的武小花脸、大花脸和小三花脸。都是花脸,但是演法各有不同。姜须是短打身段,走矮子步,放不开的把势,俗称“小抠搜”,翻跟头都是头朝地;猪八戒动作笨拙,但是笨中有巧、笨中求巧;刘云的表演能力全在脸上,怪象、假象、丑相居多,得得飕飕的。这些功夫展示的情节不同,但都离不开二人转的基本素质:滑稽、幽默、有趣。在整个二人转里,丑角这些“花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一贯到底,使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开心、开窍、开胃的笑声里面。所以我说:“十分戏,丑角居七。”旦角也是这样。比如,《穆桂英指路》里的穆桂英和《大西厢》里的崔莺莺,都是旦角。但是,穆桂英是花武旦,崔莺莺是闺门旦。演法截然不同:穆桂英耍刀弄枪,武花、枪花、冠膀、下叉、前桥、枪套等类似丑角的动作大批展示;而崔莺莺手拿百灵手绢、鹅绒手绢,挪着小碎步,走起来稳中有浪,又美又浪。古代内容的二人转如此,现代内容的二人转也是如此。比如,《倒牵牛》里的周老六和《送鸡还鸡》里的杨大爷,都是正派人物。但表演风格不同,周老六正直、倔强的性格;杨大爷对军人有很深的感情,听说解放军医生有病了,就打只野鸡给解放军送去了,体现民拥军的深情厚谊。《小鹰展翅》里的小鹰和《送鸡还鸡》里的丽芳,都是小姑娘,但是,小鹰是赤脚医生,丽芳是学生;小鹰作风泼辣,撸胳膊挽袖子地为大家治病救人,丽芳皱皱眉,摇摇头,拨楞拨楞小辨子,一副写作业的样子。
在三人戏里,往往由丑角扮演两个形象,演完老头后,一抹脸又装老太太了。装的像不像,这里太有文章可作了。除了服装、道具等方面有充分的准备,丑角要有扮演上的绝活。“扬脸抿鬓,扭腰晃腚。”这是装泼辣女子;“低首捻辫,抬眼不敢看。”这是装羞涩女子;“弯腰低头,不是老太太就是老头。”这是装老人;“上唇横向一紧,下唇往上一兜,不露半颗牙齿,说话绵绵悠悠。”这是装老太太;“眼睛闭着咔吧,抬脸旁侧笑啥,脑袋左右晃晃,眼皮向上翻巴。”这是装瞎子……所以,丑角必须要善于观察、体验生活;要善于模仿、研究人们的典型动作。
比如,同样是八府巡按,《梁赛金擀面》里的梁子玉和《回杯记》里的张廷秀表演就不同。梁子玉身着官服,迈着方步,打着官腔;张廷秀身穿花子服,倒着碎步,小心翼翼地说话。梁子玉面对自己失散多年的妹妹,一身正派、严肃、庄重的官相样;张廷秀面对不太认识自己的未婚妻,一副寒酸相、一脸滑稽样。丑角要研究戏剧里的官相,进小剧场观看古代皇帝大臣戏;到现实里去找寻现代领导形象,就要多观察他们的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和结果。如果抨击贪官,就要像过去马贩子买卖马匹似的袖头子里进行“巴掌五、挠挠六、捏着七、叉子八、钩子九”地去表演、去发挥、去给他们暴光于天下。
所以,二人转艺术我是一辈子也学不够,一辈子也学不完呀。
7、丑角的“说口”
说口是二人转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二人转叙述过程中,说口起着介绍剧情、沟通观众、展示自己、吸引大家、铺垫情节、调侃情绪、显示口才的作用。这一作用往往由丑角,也就是下装来完成。
比如:我叫董孝芳,是吉林省梨树县人,现在在吉林省戏曲学校当教员。她是某某某,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不留名不知张三李四,雁不留声不知春夏秋冬。这么一说,大家知道我是董孝芳,她是某某某了。董孝芳骂人,大家上台打董孝芳;某某某骂人,大家上台就打某某某。下面我俩给大家唱段小帽。小帽小帽,调调嗓溜溜调。试试咱俩的合音不合音,(我小声地)试试咱俩合婚不合婚。(上装打我一下)说:哎!还是合音呢!(我)说:是合音。试试合不合堂,试试咱俩合不合房。(上装又打我一下)说:不是合房是合堂!(我)说:对,是合堂不是合房。光说当不了唱,光扭当不了浪。这回咱们小哥俩一字一板地给观众朋友们唱上一段小帽……
这样,观众才理解到:看小帽了。一下子把观众带入小帽里去了。这是丑角的能耐,更是丑角艺术。老艺人讲:“三分包头的,七分唱丑的。”包头就是旦角,女演员。老艺人还说:“旦角一条线,丑角一大片。”意思是说,唱丑角的要肚囊宽,,上装唱啥,你丑角就接啥;上装唱上句,你就接下句;上装怎么唱你就怎么接。说不会不行。丑角是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的桥梁和纽带;他更是给上装的形体、唱功等功夫能够充分表现、表达出来的领路人、捧场人和介绍人。上装能够表演的好,全在丑角的捧。所以我说:“旦角好与坏,全得丑角带。”在所有的戏剧表演里,在旦角演唱里,唯独二人转允许丑角加白,也就是“白话”。但是,又绝不是搅词,它在演唱效果里,起到最佳的剧场现场感。丑角的“白话”其实就是“小评”,用其简练、幽默的语言,吹捧旦角,通过贬低自己的方式突出旦角,既为旦角的出场、演唱等等铺平道路,同时也把观众和演员的距离缩短和拉近了。真正体现了二人转的精髓——亲近观众。只有亲近观众了,戏就好唱了。
丑角这样抬旦角:“你瞧瞧女演员坐有坐像,站有站相。走路多稳当啊,头上顶碗水也不洒。”或者,“包头的(指旦角)你要浪。你要是不浪呀,不如回家去刷你家里那盘子呀—”旦角说:“啥呀?”丑角,“大酱呗!”逗得观众哈哈一笑。有时,丑角还要贬低自己来抬旦角,大有制造洼地显示山高之势头:“你看看人家长的,大眼睛,双眼皮。你在看看我:也是双眼皮,还得算抬头纹。”一下子拉近和观众距离了,和观众开开玩笑也烘托剧场气氛。丑角逗观众:“我大哥身旁的我大嫂有外心了,大哥你得忍呀。忍一忍就进钱了。”观众“哈哈”一笑,起到开心作用了。丑角在一场戏里,还起到一贯通作用。一旦剧情出现漏洞,比如包头(旦角)忘词了,马上停场,丑角立刻抢过包头的手持道具,比如扇子、手绢、大板、手玉子什么的,说:“我说我包头吧,你非得包头。包出事了吧。”旦角说:“你会包头吗?你回家去包你妈的刷梳头吧。”丑角说:“不信,你瞧瞧哇!”手持道具玩起花样来,逗逗观众一片笑声,观众还以为就这么设计的剧情呢。
或者,丑角再把旦角的唱段唱几句,旦角就想起来词了,就会继续往下唱去了。
丑角的能耐是把剧情漏洞祢补成为最完美的效果,他就如同一条笔挺的衣服上面有个小洞,但是被绣上一朵十分协调的小花朵似的。这就是我多年以来在梨树县地方戏团的“以老带新”的舞台经验的写真和总结。
多年来,无论和我一副架的旦角才学会几出戏、有无舞台经验或唱了几年戏,我都能给她们带出来。比如:董玮、白晶、陈树新、许静、刘淑艳、郑亚文等等,现在都是国家的一、二级演员了。可是,她们有谁知道捧她们的丑角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流淌出多少的汗水呀。丑角必须多才多艺,手眼灵活,反应敏捷,发现旦角漏了,马上自己兜过来。先静一下场,丑角说:“你看那位大哥把我盯上了。”旦角问:“哪位大哥呀?”丑角:“就那位呗!大个子矮趴趴,胖乎乎瘦紧耷拉,大眼睛瘪瞎瞎,说话流利嘴还磕巴那位。”旦角说:“你到底说谁呢?”丑角说:“观众朋友别看我,我是在这里瞎喳喳。”这样,丑角的一番表演,将即将冷场的剧场的气氛又挑起来了。这就是丑角的“道行”,也就是能耐、水平、才华。丑角有个最大的特点:“下台蔫,上台欢。”体现“上台如猛虎,下台如绵羊”的本性。应该说,应该说口的地方必须说,应该卖相的时候必须卖相。有些时候,丑角演员一出场,一言不发,台下观众挤着看,看不着还站起来。原因就是丑角卖相卖得好。
有些时候,丑角演员靠说口,征服观众,启发、调动观众情绪。观众的情绪是演员调动的;观众的情绪被调动到尖叫、呐喊、掌声连成一片,经久不息,是丑角演员调动的。所以我说:“三分唱旦,七分唱丑。”这需要丑角的“旦高一尺,丑高一丈”啊!
8、“煎炒烹炸菜,葱姜蒜皮不带”
老辈子艺人讲:“花马净旦丑,喜乐悲欢忧,摔打眉毛皱,唇齿鼻舌喉。”讲究的就是演员唱好二人转时,他(她)的基本功必须扎实、必须到位、必须得体、必须到份。“花马净旦丑”说的是戏剧里面的各个行当,分包赶角,装啥像啥。“喜乐悲欢忧”说的是叙述人物、剧情时的演员内心感情的外露。“摔打眉毛皱”说的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表情或感情的具相和细节。“唇齿鼻舌喉”说的是演员在行腔时充分调动唇、齿、鼻、舌、喉,说好、唱好二人转。老辈子艺人说:“万语千言,以唱当先。”在这里,可以分三点来说:第一点,摆弄调门。从小帽,到胡胡腔,再到喇叭曲牌、大救驾,都得练习,要反复地练,不厌其烦地练,一定要把嗓子的调门调亮;第二点,卖板头、卖词。上正道,听板式,只有好的板式,才能卖得出去词儿。要气发丹田,讲究气口,学会偷气、换气、吸气,一口气唱一个字,而且要字正腔圆,尤其体现在三节板上,所以,“气托字,字捧音,音托气”,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字音饱满的效果。第三点,讲究“尖团字”。就是咬准平舌卷舌,讲抑阳顿措表达剧情。随板式发音,随声音,配合摔打眉毛皱,来表达喜乐悲欢忧的戏剧感情。
二人转演员必须深入现实生活,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的感受和阅历。比如,演个泼妇骂街,表达她骂街时的细节,就要边磕瓜子边骂人,还得边吐瓜子皮儿。《二大妈探病》里,二大妈是个好心肠的农村妇女,无论谁有病,她都去探望,所以很受欢迎。所以,演员为了能够演好她,就要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去好心妇女身边去观察和体验她的真实生活。赵本山要是没有长期领他二叔的经历和归纳、总结我的《大观灯》的经验,他不可能把盲人演的那么像又那么好。作曲家那丙晨说:“太像不是戏,不像不是艺。”《范中华认母》里面,范中华扑到母亲怀里痛哭,情节感人;但是,演员要是真哭了,就不是戏了,而是现实里的生活了。《咬脐郎打围》(又叫《井台认母》)里西凉国王子咬脐郎率众打围追白毛玉兔来到井台时,白毛玉兔不见了,只看到农妇李三娘在担水。这时,马渴了,竟踢翻了李三娘的水桶,咬脐郎射中白毛玉兔的那把箭正在水桶里面。而这个农妇就是自己的失散了的母亲!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怕随兵们耻笑,没有相认,而是说自己和她的儿子是同学,他叫她写封家书给她儿子,让自己带传。让李三娘唱出“让孟儿去宫中给我儿孟儿捎信去”的剧情来。这就是二人转讲究的“似像非像才像、似是非是才是”的道理。二人转是演人物,不按人物去办。“台下千军万马,台上就咱俩。”穿西服、扎领带就是许文强;穿破衣服、拄个棍子就是张廷秀;穿彩服、抖彩带就是千军万马。同时,二人转又是具有演唱加民歌的特色。所以说,要想演好、唱好二人转,必须打好它的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训练主要是打底儿,开坯子。首先要练嗓子。拔音节,撸段子。每天早上练半个小时,然后,再唱两三个小帽。早饭后,要练嘴皮子,说绕口令。然后再学说口、剧目和手绢、手玉子、扇子、大板。绕口令为主,报板为辅,掌握红板、黑板。黑板是过板唱、扔板唱,红板是顶板唱,是三眼(三甩子一板)和流水板(一甩子一板)。板式、韵味、腔调都掌握了,再唱小帽、胡胡腔、喇叭曲牌、大救驾什么的,再加上“手、眼、身、法、步”和手持道具等绝技,就可以上台演出了。二人转主要是丑角说口,它紧次于演唱。旦角的捧口也很重要,捧口也叫“勾口”,她往哪勾,丑角就往哪说;她勾什么,丑角就说什么。这叫“杂口”,也叫“套子口”(成口)。有时,它超过了演唱了。特别是现在的有些剧场几乎是说口专场了。演员练基本功的时候,切忌不要练脏口。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论我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在省戏校、于成龙戏校或我自己的学府给学生们讲课,都坚决不说脏口和坚决不许学生说脏口。
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流传下来多少素口段子,我们咋学也学不过来呀!有些个演出团体、有些个演员以说脏口而得意,而挂起“转星”的牌子。假如这样,我们的二人转咋能蹬上大雅之堂,咋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师父李财说:“煎炒烹炸菜,葱花蒜皮的不带。”他说的“葱姜蒜皮”就是脏口。杨维余老先生说我是:“董小生。”意思是说我,一是说我长的英俊,二是说我不说脏口,三是批评我也不经常说口,以唱为主。
其实,我也会说口,也说过口。不过,我的说口都没有“葱姜蒜皮”,全是绿色说口。经过我说口的有:《姐夫和小姨子》《增和什石桥》《贼喊捉贼》《南京大柳树北京沈万山》《接一个字》《不会说话》《写对儿》《大盖出不来》《掌鞋匠进京》《忙中出错》《烟酒醋茶》《傻姑爷》《什么人得意什么话》《反正话》等二十几个说口段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