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是歌儿的俗称,泛指闽南方言通俗歌曲、歌谣。明末清初,大量的闽南移民迁移台湾,带去了“歌仔”,在广泛传唱过程中,传入宝岛的“歌仔”融合了当地的民谣民歌,吸收了大陆的民间歌舞戏曲,形成了富有台湾特色的歌仔戏。

在歌仔戏悲欢离合的剧情中,浸润着海峡两岸血脉交融的生命史。厦门特区成立以来,海峡两岸冲破阻隔,同根同源的歌仔戏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歌仔戏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今天,我们回过头再看歌仔戏,看到两岸交流的融合,更看到厦门特区三十年来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十年的分割,

一个调子就搭上了

1990年,廖琼枝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

这一年,厦门经济特区已经成立9年。这一年,两岸歌仔戏的学术交流已经呈现出热闹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台湾家喻户晓的歌仔戏明星,廖琼枝的到来,引起了戏曲界的关注。

55岁的廖琼枝有“台湾第一苦旦”的美誉,在歌仔戏里,她是“最能哭的人”,也是“最能让人哭的人”,她的唱腔被称为“东方最美的咏叹调”。她来到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当乐师拉起七字调的曲牌,一下子就让她没有了陌生感,情不自禁地跟着调子唱了起来。“四十年的分割,一个调子就搭上了。”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学文说。他是两岸歌仔戏交流的见证人,两岸歌仔戏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他最清楚:这一个调子的搭上,背后是两岸歌仔戏人长期的努力。

事实上,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之初,海峡两岸的歌仔戏已经涌动着交流的渴望。

由于两岸的分割,歌仔戏在大陆和台湾走上两条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彼此对对岸都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随着厦门特区的成立,两岸歌仔戏人的接触慢慢从地下浮出水面,交流,也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开展起来。

“两岸的歌仔戏最早是通过电波来交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台湾电视歌仔戏明星杨丽花、叶青在厦门,在闽南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而台湾的歌仔戏同行也常常取道日本,来厦门学习观摩大陆的歌仔戏,再将翻录的录像带带回台湾。”曾学文回忆道,当邓丽君那温婉的歌声荡漾在大陆的大街小巷时,被偷偷翻录的大陆歌仔戏录像带也成了台湾最抢手的商品。

1995年,首届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行,曾学文等8名大陆学者第一次踏上了台湾。就在这届研讨会上,两岸同仁共同倡议,每两年轮流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演出,把歌仔戏学科建立起来。此后,歌仔戏的交流会越来越频繁。

“越是交流,越是建议,歌仔戏的发展就越是完善。”廖琼枝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缩短了两岸的距离,也消融了歌仔戏之间的分歧。在交流中,两岸歌仔戏取长补短,在交流中,歌仔戏的传承发展得到重视,在交流中,两岸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在交流中,歌仔戏焕发出勃勃生机。

歌仔戏《蝴蝶之恋》就是两岸交流合作的一个典范,这部2008年排的大戏,在艺术和市场上,均达到了一个高峰。

比翼齐飞的蝴蝶

2010年8月,《蝴蝶之恋》在台湾巡演。这是一次成功的巡演,每一场演出结束后,都是长达20多分钟的谢幕。而每次潮水般掌声退去之后,主演台湾歌仔戏明星唐美云总要强调一段话,“今天,不管是前台的演员,还是幕后的制作群或乐师,甚至现场看戏的观众,不要忘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共同写下历史的一页。”

在歌仔戏的发展史上,《蝴蝶之恋》是一部两岸全面合作的典范。而在这之前,不能不提《李娃传》,这部1995年排的歌仔戏,算得上是两岸歌仔戏合作的初次试水。

1995年,首届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行,会上,两岸尝试合作的歌仔戏《李娃传》上演。16年之后,记者在厦门见到了厦门文化局的退休干部黄卿伟,当年,他在《李娃传》里担任执行导演。

“台湾歌仔戏很生活化,会做活戏,会跟观众互动,但也太随意。”刚开始,黄卿伟感到有点别扭,“唱腔什么太随意了,有时候根本不按剧本来。”而台湾演员则觉得大陆导演过于刻板,几次排练下来,双方终于忍不住了,最后,“大家坐下来商量,各让了几步,终于还是排好了戏。”

让步,不是后退,也不是妥协,而是相互的尊重,是更好合作的开始。

《李娃传》之后,海峡两岸的歌仔戏开始以越来越多的方式合作,或同台演出,或互访演出,或学术研讨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双方开始求同存异,根源于中华文化的歌仔戏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004年,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在厦门举行,大规模的交流成为常态;2008年,《蝴蝶之恋》正式排演,也就在这一年,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的庄海蓉和台湾著名的歌仔戏演员唐美云开始结缘。

“本来,两岸歌仔戏的唱腔各有不同,台湾演员听我们的唱腔像美声,我们觉得台湾演员太随意。”庄海蓉说,“不过两岸经常有交流,我们也都习惯了,后来在排戏中,我们俩也默契了很多,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对方的想法。”

全面的合作,全面的交流,也让《蝴蝶之恋》获得了全面的丰收。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摘下优秀剧目奖和优秀音乐奖,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又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跨越海峡,长达两年多的合作,得到业界认可,也得到观众认可,在厦门演出,爆满!在台湾演出,场场爆满!

“在同一出戏里,不同的唱腔,不同的演出风格,但架构依然完整,观众没有发觉,专家不觉得生硬。”庄海蓉说,“这就是两岸歌仔戏融合的结果。”

如同蝴蝶一般,两岸的歌仔戏交流有磕磕碰碰,也有风风雨雨,但在两岸一起扇动的翅膀下,歌仔戏终于飞舞起来,在海峡的天空。

《蝴蝶之恋》

《蝴蝶之恋》


《蝴蝶之恋》戏中戏

歌仔戏的新“黄金时代”

2011年12月11日,厦门广电中心一个400多人的演播厅突然被塞满了,现场调度急了:“快加位子!”一个四层的阶梯座位被工作人员搬了过来,然后又搬了一个过来,之后就是一张张条凳、板凳……还是坐不下,调度又喊话了“通知外面的保安别让进人了!”

这不是周杰伦演唱会,也不是郭德纲在说相声,这里上演的是厦门卫视歌仔戏十二旦决赛的现场录制。看戏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怀抱婴儿的家长,有穿着工装的中年男子,有打扮入时的学生……

“谁说歌仔戏没有观众?”现场主持人、台湾知名演员白冰冰说,“这次很庆幸的是,虽然演员没有更年轻的,但是观众有更年轻的,这就好了。”

这,仅仅是一场民营剧团之间的角逐。“要是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的出来,那更不得了。”主办方说。

事实上,近几年来,在国内传统艺术越来越小众化的现状下,在厦门,歌仔戏却迎来了发展的新“黄金时代”。

“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歌仔戏作为一个剧种收益颇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据曾学文介绍,厦门市政府投入专门的经费,打造两岸交流的平台;歌仔戏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建立传习中心来提升;在厦门艺术学校系统化培养传承人,减免学生学费……

大陆歌仔戏发展红红火火,让台湾的同行们羡慕不已。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林显源就是其中一位,来厦大前,林显源是歌仔戏男旦演员,担任台湾戏曲专科学院的歌仔戏科主任,2008年,在他想进修的时候,廖琼枝告诉他,到大陆去。

在大陆的几年,林显源登台演出过,也去艺校教学,还给厦大话剧社排了话剧,参加了福建省戏剧会演,大陆的文化环境让他很羡慕。“我很羡慕大陆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和重视,能出那么多的精品。拿歌仔戏来说,台湾非常缺好的剧本,而这里都有专门人才做这方面的事情。还有,歌仔戏的传承,这边也比台湾做得要好。”

对于博士毕业之后的工作考量,林显源充满着期待,在大陆也好,可以去电视台,可以去剧团,还能进研究所做学术研究;回台湾也行,可以继续教书育人,“我肯定会从事与歌仔戏有关的工作,来回两岸,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林显源说,“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我不希望缺席。”

曾学文:剧作家,歌仔戏研究专家,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编剧。曾获首届和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当热烈的掌声响彻台北戏剧院,无数聚光灯投射在舞台上,歌仔戏《蝴蝶之恋》的主演、台湾著名歌仔戏演员唐美云与我相互拥抱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这是此岸抑或彼岸。观众久久不肯离去,唐美云鞠躬向观众致谢,她说:60年,两岸第一次全面合作,你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掌声仿佛早已把海峡填平,彼此不再有岸。

1987年,两岸眺望的日子在歌仔戏的哀叹声中结束,分割38年的同胞终于见面了,在悲欢离合的故事中,终于圆了中国人心中的梦想,虽然这个圆梦来得有点晚,来得很悲伤,还无法画得圆满,但毕竟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彼此的体温,擦去对方脸上的泪痕,看到天上半月正在慢慢地转圆。

厦门,这个当年的对敌前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敞开特区的胸怀,迎接归来的航船。随着寻根问祖的脚步,两岸同根同源的民间艺术走到了一起。20年多年来,两岸的交流的步伐虽然磕磕碰碰,阻隔重重,但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脉让彼此的心紧紧相连。

望着台下观众为两岸合作的《蝴蝶之恋》鼓与呼,我明白了,连天的海潮是无法回挡的。两岸的文化交流,从台湾方面设限的单向交流到有限度的双向交流,再到全面合作,那是潮,那是浪,那是水到渠成,那是海峡两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2009年,当飞机不再需要绕道香港,起飞和降落只在一杯茶一份报纸的间隙,我们看到了两岸的一切已经逐渐走向平常和熟悉,而平常和熟悉才是步入正常最重要的过程。历史的过程和留白,让我们回首这20多年来海峡两岸民间艺术交流所走过的步伐,再一次聆听歌仔戏那悲喜的曲调,我们真正体悟到,让彼此精神相通的那一曲曲乡音民调,正是闽台两地共同的文化记忆,这也正是两岸不变的文化基底。

我们常常用番薯藤来比喻两岸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闽南人赴台开垦的时候,把闽南的主要粮食作物番薯藤带到台湾栽种,并在台湾扎根,更因为浓绿的藤蔓彼此缠绕在一起,枝蔓相连,很难分清楚哪一根不是哪一根根系的延续,他们之间彼此牵挂,同呼吸共命运,无法分开。所以,当《蝴蝶之恋》在台湾上演的时候,作为编剧,我看到了台湾观众为戏中的一对歌仔戏艺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恋情唏嘘动容。一个时代的悲剧用无数人的感情为代价,但他们用一生的相守,写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故事。虽然故事的结尾让人心酸,但他们用自己悲剧的一生,呼唤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悲剧再也不要重演。共同的文化根柢,让两岸深刻地关照到彼此命运的相连。

海报·掠影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