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式的痴情人物闽南语歌曲般忧伤的曲风
以戏曲或曲艺艺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戏剧舞台并不鲜见,从田汉的《名优之死》、秦瘦鸥的《秋海棠》,到由著名导演黄佐临指导、“话剧皇帝”石挥主演的《大马戏团》,直至刚刚在天桥剧场上演的《凌河影人》,莫不如此。本月13日、14日,由厦门歌仔戏剧团在民族宫大剧院演出的《邵江海》同样是这样一部作品,所不同的是,邵江海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曾在抗战期间改变歌仔戏命运的人,更是一个痴迷艺术、天马行空的个性艺术家。
■ 看点
据该剧编剧、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学文介绍,“歌仔”其实就是歌。“自古闽南人就不断外出闯荡,所以闽南民歌中包含了许多思念、忧伤的情绪。今天台湾流行的闽南语歌曲,也延续着这种乐风。大家非常熟悉的《爱拼才会赢》和《天黑黑》其实都是民歌体,也属于‘歌仔’范畴。”据悉,《邵江海》的曲调、民歌民谣也是如泣如诉,因此也有人把歌仔戏的旋律看成是中国的蓝调音乐。
■ 亮点
闽南旧式妇女对丈夫的情感是现代人所无法体味的,而剧中邵江海的妻子阿枝便是闽南农村中典型贤惠妻子的代表。为了这个角色,厦门歌仔戏剧团副团长庄海蓉一有空便向老戏迷、老阿婆请教解放前闽南地区的民俗传统。剧中邵江海与阿枝的“洞房戏”可谓一大亮点,其中阿枝为邵江海洗脚一段每次演出都会赢得观众的喝彩。舞台上的庄海蓉端汤、脱鞋、洗脚,轻手掬水、抚、揉、洗、擦、抱脚以及抬腿上肩等一系列动作不扭捏、不做作,把阿枝的温存体贴、贤淑善良演得活灵活现。
■ 起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倡议:为歌仔戏一代宗师写一部戏,2000年《邵江海》剧本完成,在近几年的演出实践中,剧本总共修改了6稿。2002年投入排练,自2002年9月首演以来,该剧曾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以及本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2006年9月赴台湾演出时更是震动台湾剧坛。
■ 难点
2002年,当剧团领导把“邵江海”这个角色分配给郑惠兵时,当时只有23岁的他凭着一股蛮劲答应了下来,但正式排练开始后,郑惠兵为这个角色着实没少“受罪”。一次排练中,他一个空翻重重地摔了下来,当场昏迷,血流满地,送到医院缝了四针。但是害怕因为自己耽误排练,他第二天就回到了排练场。郑惠兵说:“那阵子,我一门心思都在这个角色上,每天都试图把自己融入邵江海的内心,体会他如痴如狂的精神世界,有时仿佛感觉被他的魂附了体。”
■ 评点
台湾著名歌仔戏艺术家廖琼枝在台北看过演出后表示,“戏中辛酸的戏剧人生,仿佛让我重忆了一遍自己的身世,歌仔戏演歌仔戏艺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演自己熟悉的闽南人生活,很吸引观众,加上浓郁的闽南风情,通俗亲切的生活语言,让观众回味起浓浓的家乡乡土气息。另外,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两岸共同敬仰的民间艺术家,该剧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作品本身。”(郭佳)
(摘自 《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