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中心主任的

特约记者 丰兴汉 左力

“这回演二黄戏,刘大眼来了没有?俺看过她演戏,那眼神、那身段、那唱腔,美哩像仙女下凡!”在河南省唐河县文峰广场戏曲大舞台,一听说要演汉剧,一位老先生赶紧问带队的城郊乡文化中心主任方利。

从一个在唐河县城郊乡北张湾村艰难续命的“乡野剧团”,到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剧的浴火重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

汉剧,因其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深受百姓喜爱。汉剧传入唐河时风格细腻婉转,后渐趋粗犷豪放,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把汉剧重新搬上舞台的是城郊乡北张湾村的一群农民。北张湾村村民素喜汉剧,早在1953年就自发成立了民间的汉剧文艺团体。1987年,国家实行一县一团制,县里保留了豫剧团,汉剧团被解散。

为了不让汉剧失传,北张湾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筹集资金,搜集资料,准备演出乐器、道具、服装,整理戏谱。排演出《四郎探母》、《采桑》、《吴家坡》、《女斩》等12个汉剧目,建成了一支35人的演出队伍,初步具备了演出能力。当时,刚刚当上文化中心主任的方利看到剧团演员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排练演出,没有一名专职演员、没有一个正规场地、没有一套新配戏服,尽管这样,他们仍然把心血和汗水浸润在他们钟爱的汉剧艺术里,她被深深感染了。

方利向乡党委、乡政府建议:“汉剧能够在城郊乡扎根,说明这里有它生存的土壤。我们应该发现它,扶持它,留住它,壮大它,让它成为全县、全市、全省的文化名片。”乡党委、乡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除鼓励汉剧团以团养团外,每年拨付10万元专项经费,为汉剧团更换服装、设备等,为剧团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让汉剧团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方利三赴郑州到省戏剧家协会汇报,争取得到更多支持。她的执着引起了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著名戏剧家陈涌泉的重视。陈涌泉特意赶到唐河,为剧团捐赠戏服,鼓励汉剧团坚持走下去。在方利的奔走努力下,汉剧团拥有了自己的舞台车,设施装备焕然一新。

从2008年秋收集、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方利经历了整个申报过程,对从事汉剧艺术的这些农民艺术家生起深深的敬意。如今,唐河县北张湾村汉剧团已经发展到45名演员。方利说,汉剧只有成为唐河县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才足以把号称戏剧“活化石”的汉剧传承下去,而不是留给后人一个关于汉剧的传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