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桃源县汉剧,年纪大点的人可能非常有感触。桃源县汉剧团是一个“老牌子”的县级剧团,始建于1953年。现有员工51人。剧团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汉剧高腔》传承保护责任单位之一。在1979年,剧团新编的大型汉剧《发霉的钞票》代表湖南省进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汇演荣获两个二等奖,影响力和知名度达到巅峰。

可近年来由于体制原因,加之多元娱乐文化的冲击,桃源汉剧团的发展一度跌入低谷。待遇低下、形象较差、市场萧条,有的弃团下海另谋生计,有的上班四处“跑花场”,剧团人心涣散,临近解散。为了让“老牌子”重现辉煌,2012年,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桃源县汉剧团走上了再兴之路。

老牌剧团复兴之路

作为“老牌子”的汉剧团,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要靠团委一班人的大胆谋划和创新。在剧团的改革转型中,团委通过认真研究政策,用足政策,使剧团整体改企得到顺利进行。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岗,原来退休的老艺人养老金仅1200元,转到企业后能拿到3000到4000元,职工身份变成了企业员工身份。有效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给剧团增添了不少活力。

桃源县汉剧团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 (照片由黎世忠团长提供)

桃源县汉剧团

桃源汉剧团的获奖证书。 (照片由黎世忠团长提供)

为搞活剧团,剧团成员扎实苦干。团长首先带头,搬设备、做道具、写台词、搭舞台、洗服装等,团长黎世忠是一个榜样。他对剧团成员说:“你们就是剧团的宝贝,而我就是你们的保姆”。由于团长的带头,剧团的灯光音响、电子屏安装、搭建舞台都是员工自己动手,前后为剧团节省了一笔庞大的开支。

为做好剧团的市场拓展工作,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路子,剧团坚持紧跟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做实惠民演出的市场;紧跟市场需求,先后与文化传媒公司联合演出;紧跟群众需求,生产具有地方特色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还鼓励积极创作节目,创作出新的小品、舞蹈、编歌排舞通通给予现金奖励。为提升团队的市场竞争力,剧团在2015年11月又筹集30万资金添置新型电子设备。

在剧团设备逐渐完善后,剧团又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专门的常年演出场地。一个专业剧团没有自己的常年演出基地,它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很大问题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团长黎世忠深谋远虑,经过2年多的艰苦运作,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在银行贷款50万,最后成功打造出《梨园百利》剧场,不仅创收颇丰,还解决了大龄演员的就业问题。剧团一直坚持使观众“进得来、坐得住、玩得爽、回得头”的营销定位,获得了群众的一致肯定。

精心管理日益完善

桃源汉剧团

桃源汉剧团的最高荣誉获奖证书。 (照片由黎世忠团长提供)

俗话说:“宁可带千军万马,不愿管吹吹打打。”就如何做好团队的精细管理,使其日益完善,剧团也着实思考了一番。对待员工贴心。从2012年起,剧团为员工建立了三个日志:生日日志、困难日志、老艺人生病住院日志,只要是剧团里的成员,“遇事”后团里都会送去问候,使员工感受到单位大家庭的温暖。随着剧团的日益完善,曾经“下海”的的员工主动要求回来上班,并在团里挑起了工作的大梁。

剧团还采用因人管事的办法,大胆启用青年才俊挑担子,突破了过去谈资论辈的传统做法。剧团成员不论资历,台上是角色,台下是普通的服务员,骨干艺人能上能下,人人能管事,人人能管好事的新格局。

蒸蒸日好再现辉煌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改制四年多来,虽然剧团的艰辛,付出的汗水数不胜数,但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2014年获全省专业院团新创小戏二等奖;2015年获湖南省“送戏下乡、文化惠民”二等奖、奖金20万元。团长黎世忠先后获全省“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先进个人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这也是剧团多年来在一年内获得两次省级奖励的特殊典范。目前剧团工作已步入正轨,正不断进行二次创新的新阶段,桃源汉剧文化正重现它昔日的辉煌。

尚一网见习记者 周双 记者 王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