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顺德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而在广东的戏曲界,还有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它,就是广东汉剧。广东汉剧在旧时也称“乱弹”、“外江戏”,是广东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追根溯源,广东汉剧的渊源之一,便是来自湖北省汉水流域一带的汉剧。
湖北地区的汉剧曾经也被叫做“楚腔”、“汉调”,大约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前形成,并曾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影响了诸如湘、赣、川、桂、粤、徽等地区剧种的形成与发展。而它的高光时刻,就莫过于清朝中后期的“徽汉合流”,使得它成为国粹——京剧的主要源头之一。1912年,被正式称为汉剧。2005年,汉剧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对其他剧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声腔和行当方面。汉剧的声腔有吹腔、杂曲、小调等,但主要还是西皮、二黄(京剧也使用皮黄腔,而粤剧则为梆子、二黄,俗称“梆黄”),是汉族370多个剧种里面最早形成皮黄声腔系统的。而在行当方面,在清朝嘉庆末年,汉剧已经有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10个类别,形成了规范的演员分工体系,并延续至今。同时,余三胜、谭鑫培等汉调艺人摇身一变成为最早的京剧艺人,也让汉剧的影响力大大增加。
汉剧十大行当
而旧时入场看戏,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戏的剧目。汉剧的剧目号称有800出,现存的传统剧目也有660多出。这些剧目大多都是反映历史故事为主,而“三国戏”在里面占的比例相当大,且艺术价值较高,因而可以流传至今。而汉剧名家里面也有不少是擅长三国戏的,如人称“活关公”的米应先(《战长沙》)、人称“活刘备”的余洪元(《兴汉图》、《白帝城》)。此外,汉剧也保留诸如《审陶大》、《广平府》和《烹蒯彻》等独有剧目,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汉剧《四郎探母》剧照
和许多传统的戏曲一样,汉剧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也遇上了很大的考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汉剧曾为中国灿烂的戏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为了让顺德的市民朋友能近距离地欣赏到国家级非遗——汉剧的魅力,借助与湖北省博物馆的馆际合作平台,顺德区博物馆将于近期从湖北省博物馆引进汉剧文物展,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展示将为观众呈现绮丽的梨园风光与岁月浮沉。详细的展览信息请关注顺德区博物馆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平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