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之地汉剧诞生与其他剧种一样离不开鸿商巨贾的商业经营、王侯将相的享乐需求,城邑集镇的兴建发展。汉剧史家刘小中先生说的汉剧“三大摇篮”、“四大河派”无一不以傍江临水的城邑集镇为传播中心。如襄河派之襄樊,荆河派之沙市,府河派之安陆,江河派之汉口、汉阳、武昌。
??远在元朝杂剧兴盛之时,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载:“帘前秀,末泥任国恩之妻也,杂剧甚妙。武昌、湖广等处,多敬爱之。”“般般丑,姓马,字素卿,善词翰,达音律,驰名湖湘间。”说明当时北杂剧已在两湖盛行。
??由元入明,关于楚腔、襄阳腔在明万历年间已有记载。魏良辅《南词引正》(《曲律》)论 述当时各种戏曲声腔流派,其中谈到楚腔:“北曲与南曲大相悬绝,无南腔字者佳……五方语音不同,有中州调、冀州调、弦索调、乃东坡所仿(日方)偏 于楚腔。”吴幻声在《吟碧馆剧谭》中说:“祝允明(字枝山)所著《猥谈》有云。‘昆曲之 支派自宋元剧本传至于明分有曼绰 、弦索调,二种古音渐失,流传于北者,为弋阳腔,高阳腔等,调杂朔燕之音;其流传于汉 者称为枞阳腔,流传入湖广者称为襄阳腔云云。”
??明清以来,汉口、武昌、汉阳、襄樊、沙市、安陆皆为湖北鱼米之乡,水陆要道,商贾云集之地。无论是山陕商人,还是徽商,以及四川、河南、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商人因商务需要都在这些城市建公馆、修戏楼。清康乾年间,仅樊城就有公馆十多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汉阳建城最早,武昌次之,汉口最晚。若从盘龙城算起,三镇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可惜的是还在商代,盘龙城便在战火中毁殁,消失无踪,只剩下千年一轮孤月照荒野。最早关于汉阳记载与大禹治水之禹碑和琴台有关。春秋时,俞伯牙弹“高山流水” ,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后钟子期死,伯牙断琴。现在汉阳古琴台、钟家村,那时大概是一个散居三五家的渔村。直到东汉末年,汉阳月湖一带始有月城。在名汉阳之前,它先后叫 过安陆、沙羡、石阳、曲陵、滠阳、沌阳、汝南、汉津等名。武昌最早是三国孙权筑城,名 曰“夏口”。在此之前,夏口曾被称为鄂汉、鄂渚等,屈原的《涉江》中就有“乘鄂渚而反 顾兮”句。隋大业二年(606)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自此定名。现在武昌在隋时定名 江夏县,当时的鄂州孙权于220年建都,改称武昌。民国时才改江夏县为武昌县。
?? 汉口一带初为泽国、荒湖野汊、雁鸣鸦绕。明成化年间(1465—1487)汉水将汉阳一分为二 ,“新板块”渐次浮出河湖港汊,始有人筑圩栖身。到明嘉靖年间,汉口镇已成格局。到明 末,汉口发展成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大镇,与朱仙、景德、佛山并称“四大名镇”, 一跃为华中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861年汉口被迫开埠,外国在此设租界、驻领馆、 兴实业。汉口商业活动当时仅次于上海。繁盛的商业活动必然带动娱乐活动的勃起,汉剧在 这最适宜的土壤上得到生长,成熟。
??明代湖北又是皇室亲贵封藩之地,武昌有楚王府,荆州有惠王府,安陆有兴王府等。1521年明武宗驾崩,嘉靖帝从钟祥封地赴京继位,曾在汉口起坡,留下“接驾咀”地名(后演绎成“集家咀”)。无独有偶,钟祥石牌镇又是汉剧的发源地之一。当时明王府大都有戏台建筑以资演戏取乐。公安三袁之袁小修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曾在日记中记载他与诸王孙公子 游荆州江头看戏“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一为楚调,吴演《幽闺》,楚演《金钗》。” 《幽闺》乃《幽闺记》,一名《拜月记》初为浙江南戏,故有“吴演《幽闺》”之说。
??《金钗》乃《金钗记》,后演变为汉剧传统剧目《碧明镜》。剧情是:苏州吴县张定国携家藏碧明镜投军,因救元帅立功封侯。其父母因贼兵放抢,由苏州逃往河南上蔡。父张楚善在富绅邱登高家做佣人,母在秀才周鉴家中做佣人。周之子贵生原聘邱女凤姣为妻。一日周 鉴到邱家祝寿,邱家嫌周家穷,逼其写退婚书,周鉴不允。凤姣闻之,出而责父不义,留周鉴于书房。登高命邱刚杀死丫环,诬周鉴行凶,送县。县令受贿,将周鉴屈打成招。张定国母代周家赴邱家质问,反被登高叫人殴打,押禁磨房,又命张楚善夜往杀之,夫妻始得磨房重逢。他们同求救于凤姣,凤姣赠银,放二人逃走。嘱其上告。此时张定国封侯返里,张楚善夫妇拦舆申告,一家团聚。再说周贵生奉母继到邱家责问凤姣,凤姣以实情告之,并与母子同回周家,慌遽中忘携银钱,遂让贵生持已金钗为信暗向丫环取银。贵生去邱家途中遇到邱刚,诱至其家,登高大怒,命邱刚杀贵生,不料邱刚反被丫环阴魂击死。邱登高又诬贵生杀人,逮送县衙,判为死罪。与周鉴一同问斩。周妻及凤姣到法场哭祭。正在此时,张定国龙票已至,救出周鉴父子,逮县令斩之,欲斩登高,贵生求情,登高感动,邱周二家和好,凤姣与贵生成婚。
??明清鄂西世袭宣抚使职的容美土司田氏世家大多喜好戏曲。从万历年间开始,可说代代蓄有戏曲家班,并从四川、荆州引进戏曲艺术,如四川之梁山调。梁山调最初由川东万县传入鄂西南,后形成鄂西地灯戏与堂戏,又从鄂西南传入襄樊,影响到后来的襄樊腔。襄樊就有“一清二黄三越调,梁山调呱呱叫”之说。另有昆曲、梆子、楚调都有演唱。到清康熙年间,更多唱的是由楚调演变的声腔。在鄂西称为“南北路”。
??明代由于湖北诸王以及其达官贵人请师授徒家班演唱,此风一兴,必然带动民间戏曲的演出。到清乾隆年间,楚调皮黄已在长江中游一带风行一时,并有“清扬楚调吴侬让”,“吴侬让”指昆曲,被楚调所排挤。当时民间戏班兴起,它们以各自的根据地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形成了“汉河”、“荆河”、“襄河”、“府河”四大河派,也叫四大路子。汉河以汉口 、武昌、汉阳为中心;荆河以荆州、沙市为中心;襄河以襄樊为中心;府河以德安(现安陆)为中心。并都供奉唐太宗之子“老郎先师”或老郎神,老郎王爷,“太子菩萨”。这与其他剧种供奉唐明皇不一样。其他剧种供奉唐明皇是因为他是“梨园”的创始人,又是皇帝老爷,自然可做戏曲的祖师爷。唐时“梨园”本是皇帝御果园,与桃园、枣园一样。唐玄宗李隆基喜好音乐,又精通音律,于是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梨园弟子”,于是梨园和当时的教坊皆成为唐代音乐歌舞的组织机构。唐代有诗记叙梨园活动,如玄宗时诗人武平一的一首奉皇命所作的应制诗:“今岁重遨游,分镳应采。骖回上苑,蹀躞绕通沟。影就红尘没,光随赭汗流。赏阑清景暮,歌舞乐时休。”就记叙了梨园观赏打球的场面和情景。唐以后,历代歌舞戏曲艺人皆以“梨园弟子”自诩,并把唐明皇尊为梨园祖神,在后台供奉他的泥塑或木雕像,出场演出前,对其顶礼膜拜,传至解放前。过去许多地方还建有老郎(玄宗)庙。
??汉剧供奉唐太宗之子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皇帝与群臣共享快乐作戏时,皇后怀抱太子无人接抱,她赶忙把戏衣箱当“摇篮”,把太子放在箱内睡觉。当戏演完后,皇后到衣箱抱太子,太子已闭气而亡。皇后痛哭不止,于是唐太宗封太子为“老郎王爷”。也有说是魏征之子。过去戏班把旧历3月18日作为老郎祖师爷的生日,旧历7月23日是老郎祖师爷的忌日。戏曲艺人到了这两天,都要做纪念活动。据刘小中先生说,湖北有三个半老郎庙。荆河老郎庙建在沙市便河东岸,襄樊老郎庙建在樊城河街,武汉老郎庙座落在戏子街(今人和街)楚班巷内。德安府的老郎庙在西门城内,借山华寺一座偏殿供奉“老郎王爷”的神位,后人称 为半个老郎庙。
??汉河派先后有“胡家班”,“汪家班”、“荣庆部”、“存雅部”、“祥发”、“联升” 、“福兴”等,所谓“梨园子弟公交称,祥发、联升与福兴。比似三分吴蜀魏,一般臣子各烈,使汉剧艺人各呈风流。时名伶李翠官,本名李三槐,湖北通城人,来汉时年二十许,隶荣庆部。他唱腔清圆明秀,高入云表。范锴《汉口丛谈》说:“常见其演《贵妃醉酒》,《潘尼追舟》,不独丰致嫣然,且酒后娇憨,船中倥偬之态,描摹毕肖。而《玉堂春》一剧悲啼与妩媚俱生,尤臻绝妙。”李这时演唱的已是汉剧皮黄了。
??“祥发”、“联升”“福兴”十大行名伶有:一末,张长、詹志达、袁宏泰;二净,芦( 罗)敢生;三生,范三元、李大逵、吴长福(即巴巴);四旦,张纯夫、胡德喜、胡德玉、罗佩莹(小金);武旦,姚秀林、王金玲、程颉云;五丑,余德安;六外,罗天喜、刘光华;七小,叶濮阳、汪天林;八贴,张红桂(人参叶)、叶双凤(黄安)、小金香、高兴芝;九夫,吴庆梅;十杂,杨华立、何士容。演出剧目有《活捉张三》(《活捉三郎》)、《重台》、《祭 江》、《祭塔》、《探窑》等。
??荆河派有“太和”、“同乐”、“三元”、“太寿”四大名班,名角四旦李四喜与汉剧前辈傅心一父亲傅友才都曾在钟祥县石牌镇同坐科。钟祥石牌为汉剧发源地之一,现存关帝庙古代戏楼,楼内保存清嘉庆以来许多戏曲班社演出的题字,最早是嘉庆八年(1803)的金翠社。李四喜是在荆沙一带唱红的,他唱《贵妃醉酒》杨玉环过桥观鱼的身段,拉枝闻花的舞蹈,饮酒之后的朦胧醉眼都可使人陶醉。观众称赞他的表演是:“桥石无水脚有水,台上无花闻有花”。称赞他的唱腔是“水磨”的唱腔即细腻、圆润。著名汉剧四旦李彩云下传刘顺娥及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都继承并发展他的艺术。李彩云是李四喜的爱徒,获得嫡传李氏花腔特点,唱腔婉转细腻,韵味幽长,在《贵妃醉酒》中杨玉环〔走马平板〕(四平腔)的唱腔富有灵活清脆,字疏腔密之特色。收放起落,变化多端,圆润动听。他的徒弟刘顺娥,得其真传,所饰《贵妃醉酒》之杨玉环醉眼迷蒙中效仿丹凤舞姿,载歌载舞,彩带飘扬,组成“边凤”、“正凤”、“下凤”等双凤朝牡丹的华彩富丽的画面。陈伯华学艺时虽学八贴(花旦),但她对师傅李彩云,师兄刘顺娥青衣表演很推崇,认真请教,点滴不漏,并突破行当,做到青衣花旦二行兼演,使自己艺术日益纯熟。她在谈《贵妃醉酒》演出体会说,汉剧《贵妃醉酒》这出戏,杨玉环要用“腰峰”去饮酒,把两脚着蹲下去,不但要从左到右,还要从右到左,在这两次的大旋转时,头部都不许动,动了就显得姿势歪斜。“醉酒”有“边凤” 、“正凤”、“下凤”、“卧云”等身段。“边凤”要偷脚站,如果没有基本功,没有腿劲和档劲就站不稳,更谈不上运用自如。“下凤”是醉后模仿宫殿里所刻绘的彩凤姿态,并且 嫉妒它们,有和它们争妍斗艳的意思。“卧云”是仰望着天空的彩云的变化,觉得自己也在虚无缥缈的云端,和彩云融合成一体了,因此“卧云”的姿势要求跟彩云一样轻盈、美丽。
??京剧《贵妃醉酒》是由汉剧变化而来的,唱做繁重。据说最早在北京演出是光绪年间名旦吴红喜,艺名月月红。光绪十二年(1886)吴红喜由汉口到北京投余紫云班,三天 打泡戏,第一天演的就是《贵妃醉酒》。
??襄河派有“永盛”、“德盛”、“洪兴”、“愈庆”、“太和”等班社,最享盛名的有老旦杨花子,其《钓金龟》、《太君辞朝》、《双槐树》等,名震襄阳一带。八贴姚发儿《杀山》、《翠屏山》、《反八卦》、《打灶神》等戏唱得很好。柯金榜演花脸二净,他文武双全,戏路子宽。《齐王昏殿》、《高平关》、《二进宫》、《扎高围滩》等唱红了汉水及南阳府等地。七小贺德贵擅演周瑜、吕布等。拿手戏是《凤仪亭》、《讨州战挡》、《黄鹤楼》等。五丑杨传旺擅演《打花鼓》、《活捉三郎》、《赶潘》、《广平府》、《收痨虫》等。
??府河派有“桂林”、“和升”、“恒协”、“凤鸣”。桂林班著名三生演员陈丁己,嗓音宏亮,善唱花腔,注重表演,人称他“无敌生角”。其拿手好戏有《关公挑袍》、《四郎探母》、《下书路会》、《辕门斩子》、《困曹府》等。后来不少崇拜他的演员都以“丁己”为自己取艺名,如小丁己、朱丁己、贺丁己等。曹金,桂林班著名旦角,能演善唱,尤以发功见长。他拿手好戏有《女装疯》、《摘梅推崖》、《重台》。桂林班小生邓光光,艺术精湛。在汉搭班演出,曾获老福兴班三鼎甲小生之称。民国初年剧评家云集山人评曰:“邓光光,一曰邓痢痢,一盏灯,20年前在汉口最驰名。”天津燕报评曰:“京城之有杨小楼,犹湖北之有邓光光”,此足徵其价值。他唱功与众不同,声调之抑扬顿挫,远超新旧各小生之上。”(见杨铎《汉口丛谈》)除上述演员,当时府河派还产生了一大批汉剧著名演员,如一末张楚,袁麻子;二净,万一,付正培;三生姚凤林,詹长寿;四旦,白兰花;五丑,吕平旺;六外,彭天贵,陈保官、汤道银;七小,陈四;八贴,邱双;九夫,姚婆婆;十杂刘南庭,黄贵,黄奎等。(转引刘小中《汉剧史料》)
??湖北汉剧皮黄合流自成一腔,随舟楫往来,商贾交流,影响大江南北,西南、西北十余省,这些省的地方剧种都曾从汉剧中吸取过皮黄腔及剧目。
??京剧从孕育到成熟,也得力于汉剧的滋养。汉调演员代有名角,在京前后二百余年,带去的剧目 数百出,常演出的有:《法门寺》、《借赵云》、《文昭关》、《让成都》、《当锏卖马》 、《白蟒台》、《草船借箭》、《定军山》、《双尽忠》、《捉放曹》、《碰碑》、《探母 》、《琼林宴》、《战樊城》、《阳平关》、《断密涧》、《鸿鸾禧》、《回龙阁》、《击 鼓骂曹》、《叫关》、《打渔杀家》、《太平桥》、《射戟》、《黄鹤楼》、《二进宫》、 《因果报》、《泗州城》、《清河桥》、《胭脂褶》、《南天门》、《双清灵》、《芦花河 》、《摘缨会》、《五雷阵》、《清官册》、《骂王朗》、《快活林》、《乾坤带》、《庆 顶珠》、《药茶记》、《采石矶》、《打金砖》、《钓金龟》、《三挡》、《祭塔》、《摔琴》、《辞朝》、《赶考》、《醉写》、《扫雪》、《困曹府》、《出塞》、《搜杯》、《 状元谱》、《渭河水》、《三娘教子》、《镇潭州》、《玉堂春》、《梅龙镇》、《沙陀国》、《锤换带》、《牧羊圈》、《天水关》、《审头刺汤》、《南阳关》、《甘露寺》、《洪羊洞》、《穆柯寨》、《取荥阳》、《战长沙》、《绑子上殿》、《搜孤救孤》、《华容道》、《空城计》、《白良关》等。
??京剧余、谭世家的先辈都是湖北的汉调演员。余三胜,湖北罗田人。谭志道,湖北江夏人。在京落籍,并成为京剧名伶的还有吴鸿喜。艺名月月红,湖北应山人。汪桂芬,湖北汉川人。他们对于楚调变新声之京剧创造作出过贡献。
??汉调汉腔本为荆楚地方声腔,能登上京都大雅之堂,被誉为“郢曲声声妙”则在于它融西皮二黄于一炉,形成多声腔系统。若声腔要高亢明快则有西皮,要浓郁深沉则有二黄。要凄楚悲凉则有反二黄。这里提到二黄、西皮、反二黄及〔平板〕〔倒(导)板〕等板式,以及运腔用气之要求,都足以证明汉调此时已完成皮黄声腔系统的构建。汉剧的一末、二净、三生 、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演唱分本嗓(堂音)、小嗓、边音三种方法。末、丑、外、夫(老旦)用本嗓;生角则本加边;净杂(均为大花腔)用边音;旦、贴、小生用小嗓 。这种演唱分类对京剧生旦净末丑演唱影响很大。不但声腔悦耳动听,托词皆能言情叙事, 且伴奏亦丝丝入扣,早有“月琴三弦与胡琴,三样和成绝妙音”之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