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嗓:分本嗓(真声)、边嗓(比小嗓较宽的高嗓音)、夹嗓(扩大大小嗓音量的强唱)、小嗓(假声)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种嗓音又大都可结合运用,如本带边,本带夹,本带小,小兼边等。本嗓:主要用于生、净、摇旦、老旦、丑行;边嗓夹嗓;主要用于生、净行;小嗓:主要用于旦行(摇旦、老旦除外)和小生行;本带边;主要用于生、净、老旦行;本带夹:(吐字用本音,行腔用夹音俗称金线吊葫芦)主要用于生行;本带小、小兼边:主要用于小生和旦行(摇旦、老旦除外)。此外,净行还特别注重“虎音”和“炸音”。
讲白:采用中州韵常德音作为舞台标准语音。有时了强调某些人物所处的地域特点,也兼用部分外地语音,主要有:京白:如《法门寺》的刘瑾、《三搜索府》的施有能、《拦马》的焦光普、《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以及所有太监。苏白:如《洛阳失印》的郑祥瑞、《活捉三郎》的张文远、《何乙保写状》的何乙保、《铡美案》的赵柄、《捉撮狗》的师爷等。川白:如《背娃进府》的李平以及《打瓜精》等戏。山西白:如《买盗攀赃》的冯彪等。陕白:如《打龙棚》的郑子明等。江西白:如《推通》、《荷珠配》等戏。呔白:如《打跛骡》的路遥、《双灵牌》的高振等。苗白:如《七擒孟获》的苗王等。此外,在有些戏中,还偶尔采用某些带地方音调的土语方言,如《四进士》的痞子、《三搜索府》的伴当、《合银牌》的王三六等。
步法:有特色的如踮步:双脚贴近,脚尖着地,用细碎步前行,配合帽翅闪动。多用于须生和小生的纱帽、褶子戏,如《芦花荡》的鲁肃、《越王选妃》的蒋青岩等。呔步:挺腹,提腿缓慢,步法较沉;落地时,脚跟提起,脚尖着地,成外八字形。用于扎肚子的净行人物,如董卓、刘瑾等。《夜过巴州》的徐大汉亦用之。提筋路:立腰对肩,运用膝部的弹力,两腿轮番上提(离地面约20公分左右),脚掌亦随之平起平落,有点类似“踏步”的走法,但提幅度较大,脚掌要平起满落,多与扇子等舞蹈动作配合进行。此属“正提”,还有“前后提”、“左右提”等多种,主要用于穿官衣、褶子的丑角人物,如《打督邮》的督邮、《兴隆庵》的王怀义等。马路:是生活中骑马动作的模拟与夸张。其中以《八盘山》中金牙忽的马路最为独特。演员左手屈臂举斧代马头,右手执鞭于臂部代马尾,走矮桩前提筋细步。行走时,斧与人头部有节奏地前后伸缩,马鞭则不停地上下翘动。
高方巾功:一种特制软高巾的表演技法。演员通过运用头颈暗劲,将方巾前搭后掸或左右抛甩,并常与手、足、胡须相互配合,构成难度较大的“拗马军”身段动作,以表现剧中人物的各种不同情绪,穿青褶子的戴得稍高,象狮子头;穿富贵褶子戴得较低,罩往前额显出背时像。《火烧绵山》的介子推、《八义图》的程婴、《失金钗》的梅良玉等生行和小生行人物所用。
胡须功:吹须:舌头上翘、运用舌头弹力送气,使气流成直线喷出,胡须正中的一缕随之扬起,一般多用于人物情绪激动之时。掸须:生行演员的一种常用的动作。先将侧面的一绺胡须用三指顺势理下,捏住尖端,然后使暗劲向耳门掸出,再用食指挑下归原。可只掸一边,也可两边同时掸。束须:左手扯住左侧一绺胡须的尖端,左手将须自下往上束,使之成为一个须球,以表现人物难以抑制的烦躁与怒恼。《禅台报》的贾充、《拿曹杀家》的曹操、《三打平贵》的魏虎以及《下河东》的欧阳昉等净行人物用之。挂须:剧中人物在抖色旋转,背向观众时,右手迅速将同侧一束胡须挂于盔头彩球之上,以表现人物被激怒时的特有形象。此技专用于戴白须的武老生一类人物,如《定军山》之黄忠,当诸葛亮说他老了,黄气急抖色时即“挂须”。扑面须:右腿半边骑马裆,左腿上前,脚跟点地,两手抓袖。借面部用力上仰和紧接埋头的快速动作,使胡须向脸上一扑复又落下。《火烧绵山》的介子推、《八义图》的程婴、《一捧雪》的莫成等生行人物用之。
麻姑献寿水袖功:旦行水袖表演程式之一。双手于胸前翻出,接摊袖之后,同贴于腰部右侧,用脚尖之力,身躯向左旋转三周“卧鱼”,右袖上举托头,左袖下翻反背、亮相。《三星赐福》剧中“跳麻姑”用之。
苏秦背剑:小生水袖表演程式,《失金钗》中梅良玉唱“吕洞宾背宝剑逍遥散淡”时,左脚上前,脚跟点地,双手向左上方指出,收左脚,双手脚,双手抄花,左袖在背后朝右肩上方甩出,右手则用三指抓住左袖尖端,并应着缓慢的步伐,使水袖轻轻闪动,如同背剑前行。扇子功 扫裙扇:小生扇子表演程式。左腿半边限筋裆,右脚点地。扇子自左肩部位向右下方(即对方的裙缘)扫去。与此同时,反掸翎,反转转接下翻,左手耍翎,右手将扇平举,随翎抖动。《凤仪亭》中吕布窥视貂蝉足时用之。如意扇:合扇。用扇头击中指,接着于右手拇指和食指间平面转花。抛扇,接扇。拇指和中指轻夹扇尾,配合[小溜子]的锣鼓点垂扇旋转下场。《五凤吟》中祝其生用之。手指扇:合扇。右手三指握于折扇中间部位,左手伸开(掌背向上,手指伸直),用扇头敲击左手背,左掌即顺势朝前方翻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