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大洪江网举办了一台得到各方认同和好评的元宵晚会。湖南怀化的托口汉剧团选送的传统剧目《三击掌》,也荣登了这台晚会的大舞台。久违的传统与高雅,震撼了热情似火的现场观众。在一些文人雅士看来,这个地方戏曲剧目,无论演技、服饰、台风等,都近乎完美,可以媲美正规而专业的演出团体。于是有人提出应当对这个鲜为人知的乡镇戏曲剧团为什么如此专业进行一些探访,看能否找到一些奥秘。
2月25日傍晚时分,笔者与“五溪文化传播者”谢永仲结伴来到千年商贸重镇托口。当晚8时许,我们在网名叫“石榴发”的托口古镇上的这位热心网友陪同下,在托口人民舞台与该剧团的新老团长和部分演职人员围坐在一起,面对面拉开了话匣,和谐融洽的气氛萦绕在剧院进门的一间逼仄的房间里。
这个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是现已86岁高龄的杨志沅团长住了好些年的屋子。杨团长以剧院为家,看上去像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老奶奶,耳聪目明,友善而爽朗。平时与她生活在一起的孙女粟春(实际名字叫粟翠香),在这次参演的《三击掌》里面扮演王宝钏的贴身丫鬟,因为剧情的需要,端庄灵巧的她只能站立在舞台上主人的身旁纹丝不动。因为年轻,记忆力强,采访过程中时常作一些必要的插话,帮助清晰年久模糊的记忆。
半个多世纪沧桑巨变,酷爱戏曲艺术的老人们
始终相守一片共同的精神家园
据杨团长回忆,“托口汉剧团创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1950年的时候,我们是在托口古镇的万寿宫唱戏。当时购买了洪江祁剧团的演出服装,可惜毁于当年镇公所的一场大火。文革期间“破四旧”,演出服装也被烧了,这个十来年就间隔了下来,几乎没有什么演出。”
在那个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的当时,托口汉剧团的演员们依然坚持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传统,居然没有演现代革命样板戏里的几部京剧,实为罕见。
杨团长的娘家在芷江县碧涌寨,她本人是在托口生长的。1954年在托口文化站。杨志沅年轻的时候演花旦,肯定也是漂亮得很。她经常是“看戏学戏”。申庆元教过。没有正式拜师。不能说是“无师自通”,但也是自学成才。哪个师傅好,就问,就学。她悟性好,一点就通。请起黄松发来唱戏,也学了一下。杨志沅前前后后当了好多年的剧团团长。
当谈到托口汉剧的来源时,现任剧团团长李辉汉说:解放前经常在托口演出的有两个戏班,洪江的“荣庆班”在托口古镇的三府馆演出,另外一个戏班叫“紫荣班”,在万寿宫演出。托口当地人喜欢戏剧的就开始跟着学戏,会演戏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托口当地人自己的剧团应运而生。
访谈刚开始不久,依然健在的当时的演员廖光耀也闻讯赶来了。
廖光耀老人说:我是1929年出生的,土生土长的托口人,现住在托口镇的大桥街。我1948年开始学戏,当时靖州县的赵靖湖在托口教戏班。我演正生、老生,演了《上梁山》、《东吴招亲》、《三讨荆州》等三出戏,一直演到现在。托口人民舞台的前身是镇公所,1956年开始演戏卖票筹集资金修舞台,用当时的托口文化站欧阳鼎站长卖书报的6元钱开始起家。一张戏票一两毛钱,一直卖票,得一些钱就修,历时八年,到1964年才修建成功,现在的剧院就是当时的样子。剧院门口的建筑,当时没有,是后来修建的。那时候没有电视,电影也很少放映,因此汉剧演出现场经常是座无虚席。
当时的托口戏曲演员都是业余爱好,有来自单位的,也有做生意的,白天各忙各的事情,晚上大家凑在一起排练节目。托口的剧院,经常有请外面的资深戏剧表演艺术家来指导演出,与托口本土的戏曲演员同台献艺。贵州铜仁地区万山县的赵云华、洪江的黄松发、芷江的郭美珍全家等等戏曲表演艺人,都来托口的汉剧团演过戏。平时排戏,集日演出,五天一场,看戏的人山人海,场场爆满,戏曲艺术尤其是汉剧,在托口这个湘黔两省四县的边贸重镇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出现了盛极半个世纪的空前辉煌。
谈到这里, 已经82岁高龄的廖光耀老人即兴演唱了一小段秦叔宝唱《夜探金镰》,大意是年少的李世民奉父命夜探瓦岗寨。笔者赶忙录下了这个3分钟的片段,然后回放,大家又听了一遍。
新时代的春风吹进古镇,托口汉剧团重获新生
迎来更加灿烂的辉煌
杨志沅团长和廖光耀回忆说,文革结束后的1977至1979年,恢复了托口汉剧团。当时有曾纪泽(青衣)、唐声富(花脸)、杨志卓(小丑)、刘宗元(生角)、兰光美、雷学菊、周道德、郭美定、廖光耀、江兴发、田其云、田其富、唐卫夫、黄文生、钦代富(旦角)等三十几个演职人员,周道德主要负责写剧本。当时的演员年纪最小的19岁,最大的有70多岁。托口中学退休教师申道吾的父亲申庆元(已故),是演技最老到的演员。
恢复重建后的托口汉剧团,经常应邀到周边乡镇以及贵州天柱县的一些地方演出。每到一个地方,一般都是乡政府接待,每一个地方要演出四、五天。到外地演出,一是交流戏曲文化艺术,二是为了修这个戏台。有包场的,包场费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也有剧团自己卖票的,也就是一角多两角钱一张的戏票,让百姓看得起戏的同时,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当时经常上演的戏剧有:《打渔杀家》、《薛丁山征东征西》、多达三十多个剧目的《杨家将》全本,比如《杨八妹迎春》、《八姐游春》等。另外还有《岳全》、《封神》、《三国》、《香山》(观世音菩萨)、《西游》(比如三打白骨精)、《水浒》等。还有《傅萝卜》、《刘氏四娘打叉》等目连戏。
汉戏与湘剧一脉相承,因此托口汉剧团除了演汉戏,也演湘剧。
1980到1982年,托口汉剧团到原黔阳县的县城安江参加汇演,连续三年荣获文艺汇演第一名。演出了《拨火棍》、《赵孙乔巧审活人关》(创作剧本)、《炮打两狼关》(《梁红玉抗金兵》)、《打渔杀家》、《破神记》(创作剧本)等传统剧及创作剧。此时的剧本创作还是周道德,他能文能武,写剧本很在行,唱戏时甘当配角也乐此不疲。
随着戏曲艺术演出的水平越来越高,托口汉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断得到了提升,1998年12月,湖南省文化厅授予洪江市托口汉剧团 “湖南省农村‘百佳’民间剧团”荣誉称号,省文化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锦旗,托口汉剧再现了地方戏曲艺术的辉煌。
戏里戏外田晓英,托口汉剧团一个普通演员的
敬业精神与戏剧人生
此次大洪江网特意指派记者进行的采访活动,没有见到出演《三击掌》的男一号演员、唱老生的补云宾先生,多少有些遗憾。据该剧团的其他演职人员介绍,他平时在怀化经营小生意,能在大洪江网提供的演出平台上义务演出,已经是十分地不容易了。从晚会演出后的评价来看,观众对这位身材高大、演技娴熟、表演到位、王丞相(王宝钏之父)的扮演者的不凡表现已然是十分赞赏和称颂。补云宾在这台戏里,年纪是最小的,在生活较为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酷爱戏剧表演,私人购置了2万多元的演出设备,只要剧团有活动,就放下自己的事情,与大家一起演出。
访谈过程中,这曲戏的演员张国金老艺人(网友“石榴发”的父亲、黔阳古城南正街“张家老屋”主人的兄弟),也来到了采访现场。
“《回龙阁》有4本,要演4个晚上。《彩楼配》是其中的一连。《三击掌》只是《彩楼配》里面的一则。”廖光耀老人介绍说。
《三击掌》这一节的主要意思是,王丞相嫌贫爱富,欲将自己三个女儿中的一个即王宝钏嫁于状元郎,王宝钏不从。宝钏在花园里会见薛平贵时,但见薛平贵金龙显身,预示着此人今后一定有帝王之运,王宝钏意欲把终身托付于他,在“彩楼配”时将绣球抛给了自己心爱的人。王丞相不同意这门亲事,要将女儿赶出家门。王宝钏誓不从命,要以击掌的方式脱离父女关系。彩桃和梅香拦阻,不要父女击掌。后薛平贵投军藩邦当了藩王,念旧情回来了,当了皇帝。
本次采访活动,我们重点关注了在《三击掌》这个汉剧片段里扮演王宝钏的演员田晓英女士。
“王宝钏”或者田晓英,戏里戏外同属于一个人。戏中的王宝钏,因为剧情的需要,得有两行热泪。从负责拍摄晚会的摄像师的图片里,可以清晰地见到,足见汉剧团的演员们在演出这台戏的时候,是全身心地投入了,体现了令人感佩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田晓英,娘家芷江县新店坪,现居住地芷江县城,户籍在托口镇郎溪村金塘坪。她从小喜欢体育和文艺,贵州铜仁的剧团曾经到过她的家乡演戏,并招收学员,于是初中毕业后16岁的她开始学习唱戏,1979年8月跑到贵州铜仁地区的一个汉剧团当起了学员,从此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在铜仁,师从当时风华正茂的汉剧表演艺人郭美珍,学了三年戏曲表演。她的郭老师应当也是芷江人,当时40来岁,是唱花旦的,2009年9月因子宫癌已经离开了人世。
1982年,田晓英到贵州天柱县城呆了一年,天柱的远口镇临时成立了一个剧团,在这个剧团里,她唱花旦和小生。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田晓英嫁给了姨妈抱养的儿子,生育一个男孩。由于经常在外演出,夫妻俩聚少离多,加上性格不和,经常吵闹,夫妻间产生了裂痕,田晓英离开了剧团和家乡,到深圳打了五年工。期间,丈夫另觅新欢并起诉离婚,法院作了缺席判决。
1996年,田晓英来到托口,同年与朗溪村的舒某相识并结婚,后生育了一个女儿。经历了一次婚姻的变故,田晓英说对目前的婚姻家庭生活很是珍惜。
“在大洪江网演出的精编版《三击掌》这个戏里,有旦角、老生、小旦、生角等四个角色。这四个角色的演出服,是从衡阳市“戏剧服装一条街”上购置的,剧团曾经花了一万多元。”田晓英补充介绍说。
托口汉剧团现在还有业余或兼职的演职人员30多个,年龄最小的二十七八,老演员八十多岁,老老少少几代演员都还能登台演出。能演戏,成为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汉剧团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演出水平日臻成熟,演员的足迹踏遍清水江上游的山山岭岭,得到省级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应该说这是倾注了几代戏曲人的情感和毕生精力,以及艰辛努力、持之以恒的结果。
采访后记:
在托口电站开工建设前,做库区实物量调查时,该剧院的产权被登记在托口镇政府的名下。托口电站移民搬迁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汉剧团能否得到搬迁并恢复原貌,是该剧团全体演员以及许多本土文化人士普遍关注和忧虑的事情。但愿有关部门在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本土的、传统的、优秀的、民族的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并充分尊重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及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唯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