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不仅孕育了汉剧,也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丰厚的滋养。

北上的汉调和徽剧交融,方有今天的国粹京剧;一代宗师谭鑫培从这里走出,博采众长创建了京剧历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影响无数后辈;上世纪30年代的大汉口戏院林立戏迷云集,成为与北京、上海并称的三大“戏码头”。当年的鼎盛时期,梅兰芳、程砚秋、张君秋、荀慧生、尚小荣、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李万春、盖叫天等京剧名家,广东粤剧名家红线女,黄梅戏名家严凤英、王少舫等,越剧大家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等,评剧名家小白玉霜、新凤霞等都曾来汉拜过码头。

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和中华戏曲艺术节的举行,武汉的戏曲演出频繁,互动活动不断增加,年轻戏迷接力涌现,看戏攻略也在不断刷新,都让武汉这座古老的“戏码头”再现繁荣之势。

从“天天演”到艺术节,戏迷看戏先做选择题

今年春节期间,有一张图片在网络上被武汉戏迷们疯狂转发,这是一位戏迷自制的春节期间看戏日程表,表上列举了从2月22日大年初四到3月1日一周内武汉的戏曲演出。记者看到,列举的剧目包括京剧《凤还巢》、《红鬃烈马》,楚剧《送香茶》、汉剧《三岔口》、《二进宫》,越剧《黄道婆》、《风雪渔樵》的演出多达18台,平均每天都有两三场演出。

“武汉戏迷看戏必须提前排档期,这一点都不夸张。”从事电台工作的戏迷杨俊杰,因为在微博上长期发布武汉每周戏曲演出的日程被众多戏迷关注,他介绍说,武汉这几年的戏曲演出越来越多,每周看戏都得做“选择题”。“每个周末下午,武汉戏迷都能看到至少3场演出,京剧、汉剧、楚剧同时演,武汉京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汉剧院,加上湖北省京剧院都有戏,如果有外地院团来汉演出,场次还有增加。所以每周一开始就在烦恼,到底选择去看哪出。”

周末的演出,得益于武汉市各家文艺院团的“天天演”工程。而这甜蜜的烦恼不仅发生在周末,在一些大型艺术节时更为突出。近年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还有第四届全国优秀地方戏展演等活动先后在武汉举行,成为了武汉戏迷的盛宴。杨俊杰介绍,常常是每天下午、晚上赶场看戏,连着看下来也是个体力活,更让他兴奋的是,除了每年都有的京剧、昆曲、越剧演出,还有更多难得一见的剧种都在这些会节上露脸:“这几年,我看到过的有安徽的徽剧、福建的歌仔戏、广东的山歌剧、浙江的婺剧,还有我们湖北自己的山二黄、南剧、越调,真是大开眼界。”

从日常的“天天演”到大型艺术节,不仅让戏迷们过足了戏瘾,也推动着武汉本土艺术的蓬勃发展。武汉市演出公司负责人王斌介绍,从2013年开始,武汉市演出公司推出首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首次将此前一直不被市场看好的戏曲作为主打推出系列演出,如今已经是第三届。3年来,武汉市演出公司先后邀请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越剧《柳永》、《二泉映月》,绍剧《三打白骨精》、豫剧《焦裕禄》等多部大戏来汉演出,其中青春版《牡丹亭》年年来汉,场场火爆。在艺术节期间,本土院团创作的京剧《水上灯》、楚剧《凤冠梦》等新剧目也集中亮相,受到了媒体和戏迷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90岁到“90后”,戏迷的面孔更青春了

从4月8日到4月19日,北方昆曲剧院在武汉带起了一阵昆曲旋风。著名演员魏春荣、邵峥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图书馆、琴台音乐厅带来了6场讲座,并在琴台音乐厅带来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两部大戏。许多戏迷都感慨北方昆剧院的大手笔,而策划这场席卷武汉的活动的幕后英雄,是26岁的“昆虫”陆梨青。

26岁的陆梨青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读书时就喜欢昆曲,在毕业后进入昆剧院工作,从2012年开始策划“昆曲在武汉”系列讲座。目前,“昆曲在武汉”系列讲座共邀请石小梅、沈昳丽、龚隐雷、王芳等数十位艺术家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举行了25场讲座,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子因为她而成为“昆虫”。“3年里,不少大学生都因为我的讲座喜欢上昆曲,喜欢上戏曲,后来我在剧院里又看见了他们,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只有不断培养年轻戏迷,戏曲才有希望。”武汉市演出公司负责人王斌说,他把三届中华戏曲艺术节的开幕式都放在武汉大学的校园,就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和戏曲“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戏曲之美。不仅如此,他还自筹资金,支持武汉汉剧院举办“百场汉剧青春行”活动,让戏曲走进校园,学子们走进剧场。考虑到年轻人的喜好,武汉汉剧院选择了创作剧目《王昭君》和《驯悍记》两部作品,其中《驯悍记》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来,有着地道的汉剧唱腔,也不断有“丁克族”“大龄剩女”等时尚台词出现,频频引发年轻观众共鸣。主演王荔也因此和武汉地区的多所高校结缘,并在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戏曲社团教授汉剧。2013年,她的学生、22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民族声乐专业研究生徐博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戏曲达人秀”最佳表演奖。

主题讲座、校园演出,频繁的互动让越来越多的“90后”在武汉这座“戏码头”的浸润中成长,成为戏迷甚至票友。他们青春的面庞,关切的眼神,也成为这座“戏码头”中最亮眼的风景。

剧院开到家门口,看戏攻略不断刷新

4月3日,位于武汉开发区的汤湖戏院在众多票友们的期待中首次亮相,关栋天、刘子微等京剧名角的精彩演出,让特意带着孙子来捧场的票友王先生连声称赞:“家门口有了剧院,我们以后看戏再也不用往汉口和武昌跑了!”汤湖戏院坐落在武汉开发区的汤湖公园内,戏院外形完全按照古戏台的形式建造,彩绘的舞台和斗拱,观众席上以八仙桌配太师椅,洋溢着浓郁的古风。剧院迎宾后,推出的首届汤湖戏曲节将在2个月内带来越剧、昆曲、京剧、汉剧、楚剧等多个剧种共11场精彩的戏曲演出。承担汤湖戏院经营管理的武汉市演出公司负责人介绍,汤湖戏院计划年演出场次在150场以上,其中戏曲节目将占到1/3的比例,今后戏曲节目还将对65岁以上老年观众免费。

能在家门口看戏,是武汉戏迷的福气。为了看戏方便,杨俊杰曾经于2013年制作过一份详细的“武汉剧场演出攻略”,并详细标注了公交、地铁的路线提供给戏迷。如今,这份攻略已经更新到2015版,江城戏院的数量从2013年的12家增加到如今的17家,新增的5家剧院中,专门演出戏曲的就占了3席,分别是位于江夏的谭鑫培大戏楼、武汉开发区的汤湖戏院及胭脂路的永芳古戏院。为了方便戏迷看戏,杨俊杰特意将这份攻略印刷了500份,在活动中分发给戏迷。他感叹说,以前武昌戏迷只到京韵大舞台看戏,汉口的戏迷则首选人民剧院和天一剧院,现在剧院越建越多,交通也越来越方便,戏迷们过江看戏越来越便捷了:“我家住司门口,以前到武汉剧院、人民剧院看戏,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去街道口的京韵大舞台也经常堵车。地铁开通之后,艺术节期间在开发区看完下午场再赶到武昌看戏,都不算太赶。”

著名作家方方,曾在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中描绘了一个壮观的“乐园”,它集剧场、书场、电影院、游乐室、溜冰场于一所建筑之中,京剧、汉剧、楚剧、评书等轮番上演,前来游乐的人川流不息。老武汉都知道,这段“乐园”的描述来源于上世纪20年代老汉口的民众乐园。如今,民众乐园已经变身为时尚潮流的集散地,但武汉戏迷的“乐园”却并未消失,版图还在渐渐扩大。从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人民剧院,到分属京剧、汉剧、楚剧的天一剧院、美成剧院、楚乐戏苑,还有最新的谭鑫培大戏楼、汤湖戏院,一所所剧院,一方方舞台上呈现的精彩,无不见证着武汉这座“戏码头”风华再现的繁荣景象。(记者 王娟)

(摘自 《长江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