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演员黄丽华在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舞台上,1982年出生的黄丽华以《诗娘》中“诗娘”一角摘得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的优秀表演奖。从事汉剧行当十一年,自诩“并不聪明”的她如何一步步成长挑大梁,最终获得省级专家认可?日前,记者走进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对其进行了采访。

勤能补拙学好戏

戏曲不外乎“唱念做打”,广东汉剧也不例外,而这些均要求演员们从小打基础,以便在身段、声乐上有更好的表现。但黄丽华是汉剧院的一个“异类”,她18岁才开始学戏,为了在舞台上呈现同样的效果,她在背后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出生于五华县的黄丽华从小喜爱文艺,在初中时就有考取艺校的想法,但彼时她还不知何为广东汉剧。“第一次说起广东汉剧是在《琴江文艺》上看到了介绍国家一级演员李仙花的文章,老师当时和我说觉得我声线不错,可以考虑学习广东汉剧。”黄丽华说,在老师的指点下,1999年她顺利考取了梅州市艺校文艺班,主修广东汉剧的青衣。“当时我们班最小的才14岁,我是年龄最大的,年龄大了身体也没有那么柔软,在形体课上就很吃亏。”她回忆说,当时压腿、劈叉等动作是每日必须要练的项目,由于身体不柔软,经常压得直哭。的确,成年后才接触汉剧的黄丽华,相比同学没有形体优势,2003年进入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身处经验丰富的同事中,更觉得自己基础差,幸而她嗓音圆润,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就在表演、声乐上多花功夫,尽量突出优势,再补劣势,这种状态持续到现在。

“除了每天必要的排练,回到家看VCD揣摩前辈们的表演,看排练录像观察自己哪里有待改进,多默戏、走位,熟悉角色。”她分享成长经验说,勤能补拙,付出努力总有回报。抱着这样的信念努力着,2006年仍是汉剧新人的她在第五届省戏剧演艺大赛上获得银奖,随后愈战愈勇,获得了第六、七届大赛金奖。

“走心”表演是追求

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是黄丽华第三次登上省艺术节的舞台,此前作为主要演员她先后参演了剧目《金莲》、《黄遵宪》,此次《诗娘》是她首次担纲主演的剧目。作为年轻演员,从业十一年就有三部剧目登上省艺术节舞台,这并不容易,除了机会,演员自身条件也非常重要。

“从开始的表演青涩到现在收放自如,她的一步步努力已经让她成为剧院中青年演员的代表人物。”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副院长张广武说,每一次看表演都能发现她的进步,发现她在台上的用心。的确,对于观众而言,在台下观看演出,演员表演“走心”最重要,这也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追求。黄丽华分享“入戏”经验时说,她的方法就是翻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人物故事,想象自己就是那个人物。“所以每场戏都是心力交瘁,情感的极致宣泄。”她说,入戏太深也有很多苦恼,如在《诗娘》排练期间,每天从早到晚地思考怎么表演才能呈现“诗娘”的状态,因而入戏太深,演完戏后心情仍非常压抑。

对戏的认真让她获得了一次次省级大赛的诸多肯定,但她仍谦虚地说:“演员要成长,不能局限于得奖,关键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我还应该多涉及青衣以外的其他行当,这样面对不同角色表演时才能更得心应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