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跑武汉人民剧院听汉剧,第一次去呢,场子倒是气派的,只是在如此众少的观众的陪衬下,不免有些凄凉,今天演了三出戏,都是我没听过的,当然,我听汉剧的历史不长,第一出《王氏跑庙》,一妇新寡,跟三个男人的故事,三人分别是假和尚,酸秀才和农夫。这三个人一起争这个寡妇,说要娶她,但是,寡妇最后选了农夫。这个戏很有意思,很幽默,描画人物也到位,武汉话没有字幕,我竟然也能听出八九不离十。第二出是《坐宫》,演员名字又忘了,明天补上,的确,这个男老生唱起来确实更有气势,不比省汉(注: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有汉剧)。胡琴老爷爷也很给力,好像故意要让他们飚高音,当然,这声音真的是亮透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女角的念白貌似跟我以前听到过的念白不同,韵得不够到位的样子,唱功倒是好的。扮相的话,不敢恭维,呵呵。第三出压轴,《取成都》,郭洪春的马超,熊国强的刘璋,三国戏,刘璋显然是主角。第一次看到把刘备诸葛辈做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来做陪衬的,还揭露他们的虚伪,看着挺有趣。


今日观剧,第一出付丽的《打神告庙》,讲王魁负桂英事,结局是悲惨的,桂英到神庙里哭告不成,原来神都是势利的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事他们不管,再有王魁现在成了宰相女婿,有权又有势,神也不敢管了。所以,桂英最后在神庙里上吊自杀。恩,是个悲剧。这个戏按说应该是唱功戏,但是身段程式也挺多的,高难度的动作也不少,所以,既要唱又要打,对于演员确实有些难为了,她的唱虽然不能算好,但也不坏,所唯一遗憾的是,韵白的地方味道全无,要不是尖亮刺耳,要不就是破嗓子瞎喊,全然没有美感了。我记得一处地方是哭腔性质的苦笑,那样的破喊,确实让人浑身都不自在起来。第二出《男绑子》,先出来的是一须生,皇帝模样,恩,东汉光武帝刘秀,易超还是朱勇扮的,没记住。声音很稚嫩,不过,唱的已经算可以了。故事呢是讲东汉初,大臣姚期之子姚刚杀了太师郭荣,郭荣之女上刘秀那里哭诉,要求将姚刚斩杀为父报仇,姚期得知此事,将子绑到刘秀面前,认罪。但是,刘秀深感姚期一门对其有功,于是只是将姚刚发配,并挽留姚期继续为他效力。这显然是一个唱功戏,中间从刘秀劝姚期一直到结束,据说足有四十多句,一直是刘秀一个人在唱,听得我都犯困走神了,呵呵。确实很长,太长了。见功夫的东东。所以,这样的大段唱,演员能坚持下来,是不容易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宽容的老戏迷们还是给了他很热烈的掌声,以资鼓励,我发现郭荣女唱的是不错的,只是没记住叫什么,当然,貌似字幕上也没写,扮相不错,唱功也好。第三出分两场,《别宫》跟《祭江》。讲的是三国孙权之妹孙尚香,在得知刘备白帝城命陨之后,决定辞别国太,祭江投江,与刘备共赴黄泉的事情。在《别宫》一出里,演孙尚香的是鄢昌琳,嗓子还不错,只是觉得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听着也不是很舒服,据说是挺好的。国太是何豫,也是这样的感觉,恩,还行吧。尚香进宫拜别说要去江边祭奠,国太不允,尚香以死威胁,于是恩准。里面有孙尚香的大段唱。《祭江》其实是独角戏,跑龙套的不算,貌似就他一个人在唱,刘敏今天的表现非常不错,让新老戏迷眼前一亮。我听到了那段《宇宙锋》里才听过的“反二黄慢板”,很激动啊,这个调调大体是一样的,只是细微的地方,因为可能唱词的原因,要做一些调整,这个自然是很见唱功的,但是,我今天发现,刘敏的表演也很到位,不是单来卖唱的,她在把握人物,一招一式都是人物的内心的流露,恩,整个听来很畅快,有大家风范。

想来,今天连着竟然看了两出悲剧啊,叹叹,谁说中国无悲剧呢?···········


因为汉剧院前两个星期下乡,京剧院什么的也没见什么演出,才刚温热的戏瘾貌似在这些天的空无中淡去了。

第一出何豫、严智起、鄢昌琳三人的《岳母刺字》,上次说过,何豫跟鄢昌琳的唱功是没什么问题的,就是表演上有些心不在焉,一时间还不确定这种感觉是暂时的错觉还是真的不行,今天算是明白了,果真的是没有表演,二楼的小剧场很有些局促,仿佛面前放了一个大电视,里面的人就在眼前,有一种逼厄之感,真有些不适应,于是,加上二人表演上的粗糙,造成俺许久不能入戏的无聊,我只见何豫的死鱼眼睛死死盯着我旁边的大柱子,嘴里不知唱些什么唱词,加之扮相上的过于稚嫩,所以,岳母所有的那种慈祥温严的气质是全无的,鄢昌琳扮相粗糙的很,我不知是否是人到中年的缘故?但是据我所知,鄢应该是青年演员啊?场子也闹腾,许是歇演了两个星期的缘故,有空没空的都来了吧,满满当当,确实坐了不少的人。

第二出李青、童德望、付丽的《三娘教子》,李青我在网上看过她的视频,据说是一级演员,现场的今天第一次听,果然现场所给予的感动是最深刻的,出场虽然是闹哄哄,但外面加凳子的观众给了碰头彩,大家这才明白过来,是该鼓掌了,恩,从扮相上来说,清丽可人,不错,唱的自然是非常好的,略微有些不解的是,表情貌似过于丰富了些,有些摸不着头脑,几乎每一段唱都有含着一种莫名其妙的笑,悲伤着如是,淡漠着复如是。当然,所喜的是,李青的表演真的很到位,即使我感觉有这些貌似无法解释的表现,但是,老演员所有的那种气场,那种张力,给的很足,在一次又一次给力的掌声中,我着实地震撼了几下。感觉着一种冲头的激动,这血催生了我的清醒,也差点催出了我的眼泪。自从听闻死了丈夫,大夫人与二夫人已经相继改嫁,只有三夫人王春娥怜惜幼崽,虽然不是她亲生,仍然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与家奴薛保一起撑持着这个家,王春娥织布以供小儿薛义吃食读书,不想,学堂里的顽童欺负他无亲爹妈,用言语羞辱他,薛义于是回来与三娘王春娥顶撞撒泼,致使王心寒,割断机布,打算从此了断,所幸家奴从中劝和,小儿薛义道歉赔礼,三娘才回心转意。就是一个讲家庭伦理的故事,说小孩子应该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的辛苦,不要说有伤父母感情的话,小孩子的话有时候也是很伤人的,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做父母的不容易呀不容易,孩子们要理解呀要理解。当然,这戏如果不是放入这些好的唱词跟表演里面,是很容易流于说教的,所幸李青的表演不坏。

第三出曾纯的《哭祖庙》,这声音一听就知道是小女娃的,而且,这出戏除了哭庙那一大段唱是曾纯一人在演,前面的铺垫也是很长的,当然,前面的配合很粗糙,比较的没什么看头,曾纯的嗓子自然是亮的,表演除了前面有两处慌神忘词,和因为表演过于用力导致的某段节奏的慌乱,基本上是很好的,很值得鼓励的小姑娘。最值得一说的是,哭庙那一场,大段大段的唱啊,给我重新上了一次历史课。从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到光武中兴,到黄巾群雄竞起,再到皇爷爷刘备历千辛万难才得到的西川,再到昏庸父刘禅的昏聩,一路说来,真是可叹可叹呐,所以,大家估计知道,这出戏讲什么了吧?就是讲刘禅之子刘谌不愿随父投降,先后杀死妻子儿女,最后自杀的故事。三国到刘禅归降也就罢了,不想后面还有这样惨烈的故事,还被后人编进了戏里,当然,据我所知,古代死节的案例俺们都知道的貌似文天祥最有名,为了青史留名,需要杀身成仁,精神里除了震慑还有某种说不出的功利。我记得曹雪芹借着贾宝玉的口说过,他是反对所谓“文死谏,武死谏”的,说他们糊涂,其实他们的死并不能改变什么的,所以,贾宝玉看到生命的“珍贵”,认为不值得拿生命去做糊涂的牺牲,他如果死了,需要的只是姐妹们充满着爱的眼泪,并且,希望这眼泪流成大江大河,将尸体漂起来,漂到无人能去的地方,或者是化灰化烟,与尘世并无所求。《红楼梦》里贾宝玉每到这样的时候的所思所想,貌似都有一种超脱。

但是,俗人的世界里,人们还是需要这些愚忠的人作历史里的标本,让人翻开的时候,知道某些字里沾着他的血迹,他很高兴,历史也很高兴,后人于是感伤于这样的一种情境,比如哭神庙时候的复杂心理,三遍抹泪,四段唱······


今天观李青、张志文、熊国强、单清、童德望、刘剑的全本《红书宝剑》,整个演下来足足两个半小时。故事不复杂,但是因为旁白的时候没有字幕,在这样的长大的剧目中,要听各种咬字清楚的不清楚的许多念白,确实有许多时候是云里雾里的,所幸大概的意思是懂的,就是一恶奴因为得罪客人被责怀恨陷害别人的故事,具体叫做要使夫妻不合,兄弟反目,于是各种误解,各种故事,最后大团圆结局。可能是因为剧目过于长大的缘故,演员们貌似都配合的不怎么好,有荒腔走板的,有忘词打咯的,有······虽然单听李青的一些唱段还是很有味道的,但是放入具体的戏剧里则显得不那么的好了,而且话筒貌似老出问题,李青嗓子貌似也不大舒服,因此总在一惊一乍中提防着,不是很舒服。李青所演的徐月娘因为遭丈夫的误解被逼无奈,只好女扮男装逃走,于是以男儿之身路遇太岁,并被收为义子,女扮男装之后的身段程式都是小生做派,我观李青演月娘时候是那样的娇羞,扮成男儿又是那样的俊朗,实在是不错的。徐月娘得了这样的好事,决计好好念书,后来竟然真的中了状元。而被陷害的另一方,梅仲坐牢时候因为有管家的儿子顶替,所以换了衣服逃出来,最后是中了榜眼。这一处有一段丑角戏,应当是容易出彩的,因为,第一个,语言蛮幽默,第二个,动作上也是极尽搞怪之能事,不过呢,虽然大家被这位演员(不好意思,没对上号)的滑稽的表演所感染,但是,感觉上不大像戏丑的路子,有点话剧的味道,或者说,更像是话剧,因为这一段主要是通过对白跟动作来完成表演,演员虽然化着戏曲的妆,但瞧着跟这个戏的气场很不搭调,虽然,可能演员有意要做一些创造,貌似是想把武汉话说出那样的一种俗味出来,但是呢,放弃一种味道而去迁就一种味道,总感觉不大好,还是那句话,单独看你会觉得精彩,放在戏里就不定好看。因此,这一段完了不久,有一个坐旁边的老戏迷火了,一边小声发牢骚,一边起身就往外走,我跟他在戏开场之前聊过一会儿,所以认识了,因此他过去的时候还跟我做一个抱歉的作揖的动作,说,这演的完全没有韵味,不是那个味,我看不下去了,对不住了,先走一步。我自然有些尴尬,还好我在聊天的时候没说我懂戏,只是做一种无知的受教育的姿态在旁边,小心坐着,这时候还是保持着那种矜持。接着陆续有一些老戏迷走了。唉。我旁边还有一个戏迷,聊天的时候说他八十六了,二十年代生人呢。说他从小就跟着大人一起听戏,一直这样听。然后跟另一个老戏迷回忆当初这个剧场里看戏的热闹场面,说这位子当初都是满的呀,过道上都是人,后面还有栏杆栏着外边听戏的一票人,盛况空前呐。当然,我没敢问文革时候是个什么情况。但据说因为后来改了就越改越不好了。说过去唱戏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态,怎样的一种管理,就是师傅跟徒弟之间关系如何如何亲密,然后亲如父子,然后看这人好,如果自家有闺女,闺女也愿意嫁给他,然后就亲上加亲,所以,关系很亲密。后来改了,关系就不同了······我想,他说的这个后来应该指建国以后。唉,真的很幸运,现在还能够听经历过两朝的人讲故事········哦,走题了,所以说,这个戏主要毛病就是大家没怎么配合,感觉各唱各的调,没法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所谓的戏,因此,建议多协调协调,多排练排练,把风格统一一下,把该记的词该有的动作都练熟,要不然是不但要气跑老戏迷,连我这新戏迷也要被气跑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