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德汉剧衍生和发展的几百年历史长河中,由于戏班、艺人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和生存环境,渐渐形成了常德戏剧行话。这些行话有的与江湖上用语相通,有的仅仅局限于演艺界内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现象的兴起,戏剧事业每况愈下,戏剧行话的影响力渐行渐远,有的甚至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视线。不过,在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平白无故地出现的,也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都与社会历史、人民生活保持着一定传承和延伸关系,即使在今天戏剧文化的影响力虽然渐渐远去,但是它的独有文化符号我们还是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一些痕迹。
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近那些个性独特、艰涩诡异、生动有趣的汉剧语言符号。
(一)演出分类
1.龙灯戏:亦称灯戏。戏期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因演戏常与玩龙灯同时进行。故有此称。村镇除夕接来戏班,初一开锣,日夜兼唱,村村相接。每处头场戏必演《傩头神戏》或《三星赐福》。戏码只求热闹,戏价、招待优厚,首村并多给几本戏钱,作为年前停演补赏。演出中还常邀唱堂戏,另有戏价、彩钱。演灯戏时艺人不带行李,由当地分户食宿。
2.土地戏:相传二月初二为土地神生日,为求地方平安,此日敬土地神演戏极普遍,桃源陬市尤为隆重,上、中、下三街竞相延接常德名班,对台演出,盛情款待。
3.牛王戏:农耕时代,耕牛是主要劳作工具,农村为保耕牛平安而流行演出“牛王戏”。春季最需牛力,又为牛病易发时期,故戏期在每年正月初到插秧时止,地方公筹或私家许愿都有。多在牛王庙前演出。演一、二天,各村轮转。城镇南货糕点业之有磨坊用牛者,也唱牛王戏。
4.青苗戏:农村盛行,为求风调雨顺,禾苗茂盛,戏期在插秧至收割时止。
5.关刀戏:农历五月十三为关羽诞日,(少数地方传为关羽单刀赴会日)城乡多在此时演戏敬“关帝”。按气候,五月十三多下雨,民众相传此雨是老天下给关羽作磨刀水的,叫“磨刀雨”,因称这种戏叫关刀戏,也叫“单刀戏”。演出一、三、五天不等,以十三日为正期。清代湖南提督军门(原明荣王府、今常德市一中)唱单刀戏,指定戏班应差。清代至民国时期,晋、陕两省流行(钱庄、当铺、棉花业)唱关刀戏,以关羽为山西人,极为隆重;晋陕会馆在关帝庙,所谓庙门对城门(下南门),热闹非凡。永顺县关刀戏亦盛行。村镇如桃源漆家河,例请常德名班,点演名角名戏,戏价既高,且分户以佳肴美酒款待。旧时农村一般不唱夜戏,而关刀戏必演到半夜鸡叫。
6.霜降戏:又称武衙差戏,所谓“九月十五演霜降”。武衙备霜降神图,定戏时悬挂中堂,所绘为赤身露全女神,相传是为国捐躯,故军人敬仰。而秋季主兵,乃择霜降为期定戏,敬神以振军心。
7.拣滩戏:又名坛坛儿戏,干鱼脑壳戏。每年八、九月,桃源境内渔户及渔业行集会于鹭鹚洲,为期三天、五天,议定划分次年捕鱼水域,以纸条分别写民河段滩名,捏成纸团放在坛内,渔户代表用筷子钻出,即定为某段,故叫拣滩。看戏、吃喝、会议同时进行,而演戏则日夜不断,夜戏到次日吃早饭才停锣。渔民常年水上漂泊,图此一回看场饱戏。戏价不高,饭菜也平常,常吃干鱼头,艺人多不乐此,称为之“干鱼脑壳戏”。
8.六甲戏:汉寿沧港镇原称“六甲”,人们白天要做生意,晚上才有时间看戏。过去,戏班在乡镇都是白天演出。晚上演戏需要解决照明问题,或用火把,或用煤油灯,后来用汽灯。因“六甲镇”兴夜戏最早,故凡有夜间演出,统称“六甲戏”。
9.火戏:又称火场戏,凡遇火灾,多敛钱演戏以谢火神。就火场搭台,禁忌红色,桌围、椅褡、门帘等翻用蓝色一面,剧中脸谱、服饰、道具等即该用红色者,亦概改为他色,稍有违犯,即命停锣,另唱罚戏。民国17年(1928),瑞凝班在桃源漆家河演火戏,陈吉阳扮《假桃山》郑甲仍挂红髯出场,即被罚戏一本,12元光洋的戏钱被扣。火戏多演《水擒庞德》、《水西门》等,取以水克火之意。
常德汉剧从业者往往都以戏班为团体,艺人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地,使用着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行业术语,从部分生活俗语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一斑。
(二)生活俗语
1.单鞭救主:借用《单鞭夺槊》(又名《御果园》)剧中尉迟恭救驾(李世民)故事。凡须至少二人合作的演出任务,因缺人而由一人负担完成者,如吹打乐须两支唢呐,只吹一支;司鼓、操琴无人替休等,皆曰“单鞭救主”。
2.数岩板:过去街道多由石板铺成,戏班遇淡季停演,艺人街上闲逛,谓之“数岩板”,实指生活困难。
3.剥皮:观众不喜某角,当场起哄,叫换人,谓之“剥皮”。名角有时也难免,且并不一定都是由于艺术不好。
4.打场:戏班在农村转移演点,叫“打场”。以前,村镇多白天演出,一天一本戏,从上午到日落,白天不可停演,否则连饭钱都没有。故打场必在晚饭后连夜赶路,行动须迅速,尽量争取早到新点,及时安顿铺睡保证次日的正常演出。现在,影视剧摄制组从甲地到乙地的转移,称之“转场”,源自于此。
5.挺起、赔戏 戏班管班因联系演出失误,导致中途停演,行话叫“挺起”。停一日管班就得赔一本戏钱,叫“赔戏”。
6.吃刀头:旧时演戏,大多不离敬神。开演前,会首、东家必备“刀头”(生猪肉一方,或一斤多,或几份祭菜)、“香米”(一升,插香烛用)、茶油(四两,用于演员下装指揩抹油彩,习称下脸油)、草纸(一刀,下脸用)、“开箱利息”(小包封一个,包少量钱币,开箱大吉之意)等几样东西,场面打完闹台,必然送到,否则不开演。其中“开箱利息”归衣箱行轮得;油、纸由净行轮分;香米归伙伕收管,用于煮“公堂饭”。“刀头”则归场面所有。按例,每年(或乡班每季)开锣第一天,刀头归鼓师,然后见人一天,老少无欺。到民国时候,地位高的鼓师、琴师有时见肉方较大,便说“今天的刀头我‘号了’”,别人便不敢伸手,规矩稍破。
7.点戏与烟火钱:庙台、草台演出,由台杂持“脚本”(剧目名册——折页小本)请地方头人点定所演戏码,并谈判烟火钱(买松香等易燃物,在戏价之外),《火烧绵山》之类打烟火多的戏,则需多给,归台杂所得,收入可观,故台杂有“富裕户”之称,乐器所用松香,虽由台杂供应,往往有富裕。
8.打牙祭:农村招待戏班,一般早晚两餐,尤其早餐,酒肉丰盛,叫“打牙祭”。通常是饭后才打闹台和正式演出。改革开放以前,尚有很多地区的民众称改善生活为“打牙祭”,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鱼肉荤腥已经成为常事,“打牙祭”一词也渐渐少用。
9.大师兄:习称木偶戏为矮木偶艺人为大师兄;同桌吃饭则让木偶艺人坐大边(厅堂的靠右一边);同一个场地演出,由木偶班先响彻云霄锣鼓。如果人戏被催的紧,也须派人向木偶班说一声,通常会让人戏班先演,但礼数要到堂。
10.送恭喜:艺人对外联系或同行间有所求,必先拱手喊声“恭喜恭喜”,叫“送恭喜”,类似今天社交中的“关照关照”。主角上新戏码,次角为主角代戏或搭班演戏者,扮戏前必向同行、箱行、场面送恭喜。
11.内厌台,班里恨;外厌台,打草鞋 “厌台”是指讨人嫌的意思。言行不好,被班里人看不起,叫内厌台。演出不好,被观众丢破草鞋上台的,叫外厌台。
12.抢班子:秋后或灾时求神,演戏旺盛,争抢戏班之事时有发生,有抢角色与抢行头两手。抢得了红演员,班子便非来不可。但抢人不易得手,故抢行头为常见。旧例接箱,把桶先行,先上舞台,无把子便不能开锣,诸箱又以把子桶最轻,故抢把桶又为首要。抢班子,往往闹出纠纷,乃至聚众大械斗。
(三)汉剧谚语
1.生角要惊人,旦角要媚人,丑角要笑人,花脸要吓人。
2.日食千家饭,眼观万人妻,锦绣包穷骨,死无葬身地。解放前戏班流动演出,艺人等于沿门乞食,多数讨不起老婆,演戏锦绣包身,死则无人顾理。
3.上半年,游桃源;下半年,坐官船;官船划不过一步钻 桃源庙多雨台多,解放前曾多达300余座,各类神戏,愿戏、青苗戏等,多在上半年演出,戏班便有了上半年跑桃源的规律。汉寿等湖区上半年多大水,下半年则鱼米丰收,到处演喜庆戏、还傩戏、修谱戏等,戏班便在下半年奔汉寿等湖区。文华、天元等名班人多势众,常坐三桅、两桅跨子船(习称官船),往来水乡,因而就有了“上半年,游桃源;下半年,坐官船”之谣。
著名旦角文太芝,汉寿人,他熟悉湖区情况,办的汉瑞凝班不到30人,年年坐的是一根桅子的“一步厅”,轻便灵活,许多小村镇都能钻到,便有“官船划不过一步钻”之谣。
4.要过戏瘾,看挂撮箕 一本戏即将结束的时候,捡场人在台口柱上挂一撮箕,观众便知要加演夜戏。此种加演,或应地方要求,或因故罚戏,临时决定。
5.包接不包送,戏班转点,旧例由新演出点地方保甲或会首组织劳力,至前一个演出点接行头。要等散戏,故常在夜间。行头分大行头、小行头两门。大行头为戏班公物,包括衣、盔、把子、台杂(大乐器在内)等箱;小行头为艺人私物,除学徒外,成人必有一被包、一脚箱。大行头以口计,小行头以担计。据桃源汤家湾《易公真人戏会簿》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十七日接松秀班,就有大行头箱14口,小行头28担。数十人火把行军,可想见其声势。民国以后,身价特高之名角,也有在接箱时备轿迎接者。戏班在甲地演完,一般由乙地接箱,甲地不送,称之为“包接不包送”。
6.供生不供熟,供熟不供生 戏班流动演出,时间匆促,伙食供应办法有:一是由当地备饭就餐,或为地方公演而分户吃派饭;或者祠堂致祭唱祖戏、修谱落成唱谱戏、新年大节唱灯戏、做寿唱生日戏、结婚唱喜酒戏、产子唱生儿戏、赶考及第唱进学戏等等,艺人同享酒席,统称“供熟不供生”。二是由当地提供食物,戏班自己造饭。唱一天戏,供米一斗、油盐各一斤、蔬菜、烧柴等,统名之为“供生不供熟”。
各地习俗也有不同,如都是唱牛王戏,常德、汉寿一带只“供生”,桃源则“供熟”。戏班多已习知,凡遇“供生”之处、伙夫便挑着喜神(放在担子前一头)、炊具提前到达,埋锅造饭。若干习俗流传下来,至今还在许多民间剧团中保留。
7.敬老郎菩萨,戏班在演出场所靠近分隔前后台的间壁后边必摆条桌一张,供喜神,也叫老郎神(旁为油彩箱,开脸处)。搭班演戏的、过路求食的或他班有事联系的艺人,必首先向老郎神行礼便会热情接待。因为都是老郎菩萨的徒子徒孙,有饭同吃,有难同当,故“老郎菩萨的饭,大家吃”,是艺人跑江湖的常规。
8.“忠臣”是饭碗,堂戏当被窝 常德府城四大名班,不但各有一门观众,在县乡也是如此。陬市上中下三街及丹洲,都分别为四班“忠臣”(忠实观众),所谓各有各的码头。各班“忠臣”之间甚至有为维护自己所爱戏班荣誉而互相争执、械斗者。庙会节日,台上戏班打对台,台下群众更各逞热闹,一待“煞锣”(戏完),艺人便被分邀吃饭,名角被富商大户接走,一般百姓接到个打上锣的也是光彩,有四五家争拉一人者,有交接班不到人而端菜提壶搭人情者。故有“忠臣是饭碗”之谚。
清末民初,堂公戏渐兴,通宵达旦。日唱庙台,夜有堂会,24小时之内,无法睡眠,有空就打个盹,因而又有“堂戏当被窝”之谚。
常德汉剧在相对闭塞的时空里,艺人们之间所通行的语言,基本上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少量词语在社会中流传,绝大部分外人无法明白。不妨看看下面的摘要:
(四)江湖行话、暗语(摘要)
序号
江湖行话
大意所指
序号
江湖行话
大意所指
01
转言子
讲行话、黑话
21
瓢把子
头、脑袋
02
丁先生
成年男人
22
海子、江子
嘴(女称樱桃子)
03
窕佬倌
成年女人
23
抓子
手
04
金童幼
未成年女孩
24
金杠子
腿
05
焦蚕豆
未成年男孩
25
踢杞
脚
06
沙儿
猴子
26
南子
肚子
07
老抓
侯姓
27
蚕子、定盘子
心
08
老溜
佘姓
28
顶笼、顶天
帽子
09
老尖
郭姓、葛姓
29
通天洒
大褂
10
老弯
龚姓
30
登空子
裤子
11
忠臣
戏迷、粉丝
31
踢土儿
鞋子
12
好佬
戏剧行家、大师
32
熏筒儿
袜子
13
高手
有本事的人
33
踩台
新舞台开张
14
绉佬
戏班平庸之人
34
把子
铁棍、木棍
15
憨坨
吃饭
35
拜把子
结拜兄弟
16
拖条
睡觉
36
金刚
身体硬朗、健康
17
犒瓷
发生性关系
37
线条
动身、走路
18
金戈子
钱、票子
38
片子
刀
19
麦子
脸、相貌
39
操铁坨
打架
20
条子
身材
40
打对台
2个戏班以上演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