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在梅县专区汉剧团和广东汉剧院担任团长、副院长的八年间,从中了解到饶彰风热爱汉剧,关心剧院,支持发展汉剧事业的生动事例。特别是与著名艺人黄桂珠、罗恒报、梁素珍等的座谈中,更加了解到演职员念念不忘彰风同志辛勤培育“南国牡丹”感人肺腑的情怀。
彰风同志是大埔县茶阳镇人,小时候很喜欢看“外江戏”(即现在的广东汉剧)。早年参加革命后,又与杜埃、江沐等老一辈地下党员,经常在乡间小学和大埔中学,利用汉剧和汉调音乐作宣传,因而彰风同志很小就与汉剧汉乐结下不解之缘。解放后,彰风同志在华南分局、中南局、广东省委先后任统战部长。1954年,大埔民声汉剧团(广东汉剧院前身),首次到广州演出就得到彰风同志的重视,他看到阔别30多年的“外江戏”格外亲切,他广泛地向演职人员了解情况,听到解放前流散在潮汕、梅县、大埔各地为数不多的老艺人,在党的关怀下,已汇集、组织起来,初步开展演出活动。但由于建团不久,演职员的经济生活困难,剧团资金常有捉襟见肘的情况,舞台设备破旧不堪,更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艺术业务的建设还远远跟不上广州和京沪的团队,作为华南分局统战部长的彰风同志出于对家乡文艺的热爱,心里常焦急不安。他一方面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加强领导,多方给予支持。另方面邀请各界人士召开座谈会,为剧团提出修改、提高剧目的意见,并亲自参于《林昭德》一剧“包公夜思”的构思,还字斟句酌的修改《昭君出塞》的曲词。同时,又与省、市剧团联系,请来了马老师(昆剧)、姜老师(京剧)、梁老师(粤剧)辅导演员基本功训练、提高艺术表演水平。还组织粤剧、汉剧同台演出,在兄弟剧种剧团中,开展学习活动、艺术交流,为艺苑谱写了新篇章。在民声汉剧团为广州观众上演的《百里奚认妻》、《打洞结拜》、《昭君出塞》、《林昭德》和先后向粤剧团学习移植的《秦香莲》、《搜书院》等剧,其中都饱含着彰风同志辛勤劳动和凝聚着各兄弟剧种剧团的深厚情谊。
1955年春,当广东省委决定民声汉剧团参加华南人民慰问团的时候,彰风同志与侨务部门的领导商量,要他们关心文艺工作,要求把来自梅州、大埔侨乡的艺术之花培植起来。在侨务部门的支持下,特地为剧团从海外购进了一批化妆品(珠头),广东、福建在海外一批热心汉剧的华侨,还捐款购置服装、道具和地毯等,把剧团打扮一番。随后,民声汉剧团便和广州京剧团、广西桂剧团一起分赴广西各地作慰问演出,把这束艺术鲜花献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省委决定以原民声汉剧团为基础成立广东汉剧团(59年转为广东汉剧院)。彰风同志通过文化主管部门特地从惠阳地区文教办公室抽调黄一清副主任到剧团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并补充饶淑枢、罗九香(乐师)、梁素珍、曾谋(主要演员)等一批艺术骨干,遵照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思想和业务的建设。他对当时艺人中产生的宗派情绪,小团体主义等形形色色的错误倾向,彰风同志是那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做工作。他经常教导大家要听毛主席的话,从大局出发,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要真正做到干群团结和兄弟剧种剧团的团结,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起来。由于彰风同志既讲原则,又平易近人,喜欢与各方面的人交朋友,且乐于助人。因此,有不少干部和艺人一有机会去广州,总要到他家里去坐谈,亲自聆听他的教诲。希望他能帮助解决一些思想、学习、工作或生活上的问题。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彰风同志都一一给予帮助解决。由于大家与他接触多了,深知他为人、品格的高尚以及言行举止的特点,把这位领导当作良师益友。许多艺人在回忆往事时谈到,彰风同志对艺人是关心入微的,他一贯把思想和实际问题分开,从不“头发胡子一把抓”,对思想问题,总是以理服人,使人心悦诚服;对合理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或是主动关心照顾的。1955年春节前,民声汉剧团在广州待命演出,彰风同志象乡亲一样来看大家,又似父兄一般风趣地对演职员说,“你们逛大街、上南方大厦还穿一双木屐,是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接着,他很随和地说:“你们上街别再穿木屐了,明天让你们都穿上解放鞋!”在顷刻的静默中,他又笑呵呵地说开了,“人逢佳节倍思亲嘛,春节快到了,剧团的经济情况还不好,组织决定每人发5元钱,先寄回家去给亲人买肉过年!”这些感人至深的言行,无不令人热泪盈眶。1960年,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彰风同志知道剧团买不到草纸作卸妆用,他便自己掏钱,从连平县买来200多斤草纸,送给剧团。艺人们谈到这些,都感慨地啧啧称赞彰风同志是自己的贴心人。
广东汉剧团,遵照文化主管部门指示和彰风同志的意见,在抓好艺术业务建设的同时,狠抓思想作风的建设。剧团无论到广西铁道部队,还是到老区井风山、瑞金慰问演出,都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剧团通过慰问解放军官兵、老区人民,向他们学到吃苦耐劳,大公无私、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作风。在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下,著名演员黄粦传,见公共厕所堵塞,粪便四溢,他毫不犹豫地用手去清理杂物,疏通便道。著名演员黄桂珠,经常带领青年演职员帮助战士洗涤、缝补衣服......那时,雷锋式的人物、乌兰牧骑式的队伍比比皆是。从而这种艰苦深入,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服务的好思想、好作风,一直坚持到“文革”前夕。广东汉剧院(团)平均每年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上山下乡,演出达到250场至300场。当时,彰风同志为了鼓励大家深入山区农村、工矿、部队演出,还帮助剧团解决了一部载运道具的汽车。
彰风同志对戏曲的推陈出新也是很重视的。他一贯主张在剧目演出问题上搞“两条腿走路”、“三并举”,尤其提倡汉剧要多演现代戏。他说汉剧不革新就不能前进和发展。他经常向外地剧团要好剧本提供给广东汉剧院演出,并安排学习观摩好戏的机会。1965年,还特地让黄桂珠、黄群、范开圣等主要演员去广州学习观摩京剧《红灯记》的演出。又为剧团提供大埔红色交通线的创作素材,设法解决录音机、照相机等戏改工作需要的器材。他对剧团1958年参加中南戏剧会演的《一袋麦种》(65年拍成电影)大为赞赏,并告诫大家“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作用。”老艺人罗恒报说得好,“多年来,广东汉剧发展提高了,而彰风同志这段话仍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它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鼓舞力量!”
历历往事难忘怀。黄桂珠生前在谈到广东汉剧的发展时说:“彰风同志的确是培育汉剧之花的好园丁,我们事业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关怀分不开的。1962年,汉剧院拍摄《齐王求将》影片的时候,他经常来看大家,还和我们一起讨论剧本主题。他最懂得艺人的甘苦,经常要我和黄粦传同志注意身体健康,还给我们送来洋参等药物作保健保嗓用。“著名演员梁素珍更有感触地说:“彰风同志对前辈艺人是如此的关怀爱护,就是对我们年青一代的成长也寄予热切的期望。我们每到他家里去,他都高兴地给我们宣讲国际国内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勉励我们要学一点历史文学知识。他经常说,年青人有志气,要使自己有点成就,接好前辈艺人的班,就要处理好个人的恋爱、婚姻、家庭。在演员中更要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她说“59年我在广州演出《重台别》时,他老人家在台下看戏,听到我的嗓音有点嘶哑。戏演完之后,他便到后台来关切地问我,‘嗓子累坏了吧,要及时医治’。第二天,他便叫秘书去联系,开小车接我到省人民医院治疗。62年我拍完《齐王求将》的电影,坐骨神经病突然发作,他老人家得知后极为重视,建议领导迅速送我去佛山治疗,并亲自送药上门。”她还说:“我是实现了晚婚和计划生育的,他老人家见我能以事业为重,非常高兴,大力协助我解决爱人的调动问题。还积极帮助剧团一些同志解决‘牛郎织女’的问题,这些事情使我感动不已,久久不能忘怀!”
饶彰风同志不仅对广东汉剧院(团)如此尽心尽力,就是对整个广东汉剧事业的发展也是不遗余力的。现在惠阳地区汉剧团的前身——连平汉剧团,就是在他下放连平当县委书记时一手组建起来的。大埔汉剧团和梅州各县的木偶、汉剧团到广州演出时,他同样的热情关心演员,帮助剧团及时解决演出方面的困难。有人说他是广东汉剧的“后台老板”。诚然,彰风同志是苦心扶植和辛勤培育汉剧这朵花的好园丁。
乌云已被驱散,百花正在盛开。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可敬可爱的老首长——饶彰风同志竟被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残酷折磨下含冤而死。当汉剧之花重新开放在阳光普照的花城时,剧院(团)的演职员再也见不到彰风同志这个亲人了!但彰风同志的音容笑貌却常常闪现在广大演职员的眼前,他关心支持广东汉剧事业立下的功绩将永不磨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