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文艺的传承和创新
徐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充分总结我国文化历史,分析现阶段文艺状态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文艺工作提出了具有战略眼光的新要求。全国各级党委和宣传文化部门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就梅州的实际,文艺工作在新常态下该如何传承和创新,笔者谈几点浅见。
一、打开山门长见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打开山门,加强交流。一是敢于走出去。让我们的文艺团队和人才在外寻求合作机会,接受正规化培训。通过交流合作和培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升艺术实践水平,广交朋友、增长见识。二是善于请进来。结合自身实际,抓准时间节点,巧借大项目、大活动的契机,聘请文艺界的专家、名家、大家来梅州“传道、授业、解惑”,提高自身项目和活动档次及影响力,同时以培训讲座、项目合作、拜师认徒等形式,提升文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本土特色做文章。梅州是世界客都,自然山水资源瑰丽秀美、人文历史独特丰厚,为文艺创作素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语言、服饰、建筑、人物、技艺、风俗、节庆等形式多姿多彩,给文艺创作形态提供了许多想象空间。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曲艺、书画、摄影及文艺理论、创作研究等方面,我们艺术家们的思维和笔触必须着重以本土特色为基础,真正做到写好客家人、抒好客家情、唱好客家歌、讲好客家故事。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作品才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观众的共鸣;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作品才更有生活气息和艺术的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百花园中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资源整合谋发展。在新常态下,做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四有”,“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业有专攻”。就梅州文艺现状而言,我认为资源整合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原因有三,一是人才队伍有待整合。市、县两级专业文艺团体人才断层现象凸显,编创力量十分薄弱,院团生产东拼西凑,难成规模气候。二是创作精品力不从心。各级财政不堪重负,用于艺术创作生产的资金投入一向不足,参加国家和省级的重大赛事活动有心无力。三是共建共享机制有待加强。我市现有国办文艺团队体制和机制不相统一,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小打小闹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团体几年都没有创作生产一出新戏。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专业和业余队伍活动日渐萎缩,人才资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我市文艺团体资源整合、形成规模、激发生机和活力,形成艺术生产良性发展的合力迫在眉睫,值得深刻反思。(作者系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编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