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这个旧称外江戏和乱弹的戏曲,于清代乾隆年间流入闽西,后逐渐衍化为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清末至民国初,闽西的汉剧曾经风靡一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被誉为“南国牡丹”的汉剧逐渐衰弱。
2006年,闽西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独特的文化遗产,龙岩市专门还成立了汉剧传习中心,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如今,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正在闽西大地重新焕发年轻的生机。
岩城汉剧“周周有戏”
2013年2月,为了让更多市民感受到传统汉剧艺术的魅力,传习中心与市政府其他文化部门联合开展了“文化惠民·周周有戏”的活动,使岩城市民可以周周免费看大戏。经过一年多的坚持,闽西汉剧重新积攒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剧场演出场场爆满。
经常性的演出不仅积累了人气,也锻炼了汉剧团的专业演员,一些年轻的演员开始暂露头角。这其中,“青衣”胡婷就是一个优秀的典型。1984年出生的她已经在全省、全国的戏曲比赛中多次获奖,成为当地戏迷熟知的“名角”。
然而,很难想象,这个汉剧团青年新秀,曾经是一名售楼小姐。胡婷的经历,折射出闽西汉剧在这些年来的曲折发展。
汉剧胡婷演出剧照
剧团新秀曾是售楼小姐
“毕业以后工资只有300块钱,迫于无奈去售楼部卖房子”,坐在记者对面,年轻的胡婷开始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胡婷生于1984年,2000年进入龙岩艺校。“进校第二年才开始接触汉剧,真正开始排演汉剧是最后一年。”2004年,胡婷从艺校毕业进入龙岩汉剧团。不到3个月,她辞去剧团工作,到外面找工作。
胡婷说,当时的汉剧团非常不景气,演员每月只有300块工资,“我是外地人,要租房子,单位也没食堂,连生活都难保证。”除了待遇差,胡婷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非常没信心,“当时歌舞演出比较多,演戏的很少,我作为汉剧专业演员就很少有上场的机会”。
04年底,胡婷开始从事房产销售。谈起那段经历,胡婷感慨万千,“做销售确实比剧团挣得多,但总觉得不适应”。她说,做好销售必须学会嘴皮上的公关和技巧,这让她很不适应,“忽悠别人会让我感到很痛苦”。同时,想到自己学了几年的东西就此荒废,她常常感到难过。
2005年,汉剧团要排一出大戏,剧团老师想起了胡婷。“团里的人就想叫我回来试一下,但是我心里也没有底,毕竟离开了这么久”,胡婷说,剧团老师三番五次到售楼部劝她,家里面也给她做了很久的工作,最后她才重返戏台。“排戏排了半年多,慢慢又找到了感觉”,当年年底,胡婷正式回归剧团,从此再没离开。
闽西汉剧迎来发展春天
说起胡婷这个得意弟子,现为龙岩汉剧传习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是龙岩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的黄蕊老师脸上露出笑容,“从其他条件来讲,胡婷不是最好的一个,但是她勤奋、踏实、单纯……”。黄蕊说,胡婷在艺校时候就是她的学生,她对胡婷印象深刻,“教学时,当时呈现出来她不是最好的一个,但第二次再见,她都是给我惊喜最大的。”
实际上,当初将胡婷从外面劝回来的正是黄蕊。她说,前些年剧团不景气,演员流失现象普遍,她的学生“4个里面3个都出过‘状况’”,“社会的诱惑太大,然后有各个方面来挖的,这就像是一种拔河,我们在和那些诱惑抗争”。那些年,黄蕊常常流泪挽留年轻的演员,“那些学生就像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哪个走都感觉舍不得”。
而近几年,闽西汉剧的推广得到当地政府鼎力支持,剧团成员的待遇也有很大改善。不久前,由汉剧团在全市范围选拔送往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委培的31名好苗子也已经学成归来,一股新鲜的血液即将注入这个团队。
随着剧团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传习中心的各种活动也多了起来。排戏、指导学生、参加汇演……,“现在隔三差五就有很多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过来做节目”,已过不惑之年的黄蕊如今非常忙碌,她相信,古老的汉剧正在迎来发展的春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