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清明节即将到来。

昨天,春雨纷纷。黄陂长乐园陵园,笼罩在烟雨朦胧中。著名汉剧研究专家、国家一级编剧方月仿,长眠在这片风景秀丽的地方。

方际,方月仿之子。他回忆说,老爷子一生热爱汉剧。离世前,病痛最难忍,他还坚持从汉口的医院到武昌一所艺术学校观摩学员们排演。他说,汉剧发展就靠这些苗子了。

临终前几天,方月仿跟方际开玩笑:“我死了,墓碑上就写六个字‘汉剧人方月仿’。”儿子最懂父亲。方际在父亲的墓碑上刻下了一句话:“他把一生献给了自己的艺术”。“父亲还从事楚剧、京剧研究,这是对父亲一生的概括。”方际说。

方月仿1947年出生于汉川,小学没毕业就考上湖北省艺术学校汉剧科,专攻“一末”行当。上世纪80年代,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编剧专业, 成为著名学者余秋雨的学生。在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工作期间,他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三斧头将军》、《花溪二凤》、《玉娘判》、《少年花木兰》等剧目常演不衰。

近些年汉剧式微,方月仿为保护汉剧心急如焚。2005年,他第一次发出“尽快建立汉剧博物馆”的呼吁,并为此奔走呼号。汉剧于2005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第二年被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作为这项工作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他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亲自撰写申报材料。他编写了汉剧研究著作《汉剧纵横谈》,这本书记录了他一生对汉剧的研究、感悟。“他还有很多新想法,但没来得及写进去。”

2012年,方月仿被确诊为晚期肝癌,仍在病榻上坚持创作。2014年1月,方月仿因病去世,享年67岁。他是国内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将国际戏曲元素用汉剧成功表现出来的戏曲编剧和理论家。

有网友在博客中如此评价方月仿:他是一个视汉剧为生命的人,“性命以之”,“汉剧人”三个字是他艺术人生最好的写照。

【编后】写篇精致的短文,怀念逝去的亲人。清明时节,无论是身在海外,还是奔波他乡,每个中国人都会追思逝去的亲人。为弘扬清明文化,本报联合长乐园陵园开展《清明时节·追忆逝者》征文。征稿时间即日至4月4日,要求500字左右,优秀征文本报将予以刊登。

投稿邮箱whclyly@163.com;或寄信至:(430300)武汉市黄陂区石门店长乐园陵园企划部。
记者张勇军 通讯员严明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