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地区有优良的戏曲艺术传统,连平、和平县很早就创立了汉剧团,龙川县是闻名客家地区的杂技之乡,紫金县是花朝戏之乡。花朝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紫金、五华、揭西、兴宁等县,是由客家乡村的“神朝”仪式演变而来的。河源槎剧吸收汉剧、花朝戏、粤剧各家之长,以河源城区方言(注意,不是用佗城音)作为念唱语言,因称槎剧。东汉袁康《越绝书》卷三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人谓人‘铩’也。”也就是说,古越语是称人为之“铩”的,后来多写作“槎”,宋元间吴子正曰:“槎,或蛮称民之辞”。河源城区方言属于客家方言的水源话群,俗称蛇话,又称水源音,与其它地区的客家话有差别,是中原移民与岭南百越民族交融而形成的岭南地方最古老的汉语,也就是最早的客家话,保留了较多岭南百越语汇和商周时期原始的中原汉语。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周日健教授称之为周朝官话。客家学 将水源话定为客家系河源片(旧称粤中片),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客家方言是指粤台片,代表口音为梅州话。除河源片、粤台片外,客家方言还包括汀北、粤北、宁龙、于桂、潮漳、惠城等片,语音均有明显差别。蛇、槎、铩和侪,大概同源;至今不少客家人仍称人为“侪(sá)”。然而也有认为蛇、槎源出“邪”,因客家人以粤台片口音为正,谓水源音为邪。
1984年5月,河源槎剧团奉命撤消。槎剧团原来的艺员几乎全部、转行,各散西东了。然而,这些毕生以弘扬客家传统艺术为已任的艺员们对槎剧的钟情并没有改变,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坚持不懈地进行客家戏剧艺术的探索和推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