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表人物

陈新苟(1868—1931),沔阳州六合庄人,习旦行。表演风格细腻自然,重神形合一。民国六年(1917)掌班进汉口共和升平楼演出,声名大振。

段凤(1877—1921),沔阳人。艺名真凤凰。荆州花鼓戏第一个真女旦,拿手戏《逃水荒》、《掐菜薹》。《潜江旧闻》载:初到潜江登台,闻名看戏十分踊跃,南襄河渡船乘客多人挤落水中,造成一惨案……

谢春城(1889—1966),艺名“赛湖北”。工旦。宣统二年(1910年)在王家场出演《吴汉杀妻》,创荷花转身 ,两眼抖狗血,面部肌肉颤动等绝招,注入角色以真挚的人情风韵。

沈四(1893—1933)潜江沈庙人。生于家道小康的清末秀才之家。十三岁被钱凯清特邀入班,与名伶曾三子、段凤耳、谢春城齐名,因唱腔委婉多变,有“五条喉咙”之赞。

崔松(1887—1952),沔阳人,花鼓戏第一个科班主。从民国十七年(1928)起,先后在多宝湾,三江口等地设帐共7届,授徒百余人,著名门徒有陈尧山、陈花志、杨景香、吴道友、陈大中、胡和尚、刘天党、赵东汉等。

建国后代表人物

沈山(1912—1994)出生于天门卢市。少时在京山走街串户谋生,遇上花鼓艺人廖幺,而进戏班成为廖幺弟子。工二旦,不久成为戏班主角。1953年携《打莲湘》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54年,在天门岳口主持建立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任团长;1 955年,参与花鼓戏音乐唱腔配曲、配器,结束了花鼓戏原始的演唱形式;1979年作为花鼓戏的代表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后,担任荆州花鼓戏学会会长,倾心教学。

王金苟(1904—1980)沔阳县人。7岁拜谢春城学戏,初习旦,后改工丑。以新、巧、奇、怪之表演,跻身花鼓戏“三个半名丑”之列。1958年至1962年,先后任教于荆州及湖北省戏曲学校,并挖掘整理《王瞎子闹店》等传统剧目,一生授徒颇多。

赵德新(1911—1989)艺名赛云霞。沔阳郭河杨家垸人,工旦。因声腔唱法独到,刻画人物性格细致入微而获“赛过了一朵云”之赞美。1956年主演《斩经堂》,荣获湖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后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88年被聘荆州地区艺术学校艺术顾问和专业教师。

张守山(1914—1982)沔阳余家台人,工小生。在拿手的《商琳归天》中,同时运用喉腔“起痰”、“带彩”、“喷血”特技和抖颤身段技艺,被誉为“活商琳”。

肖作君(1917—1989),女,沔阳肖家台人,早年随父班演出于江汉平原城乡,工青衣,唱腔宽厚圆润,表演真实动人,臻于返朴归真。1954年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成立后,历任副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1956年主演《三官堂》获湖北省戏曲会演二等奖。

陈尧山(1916—1980)沔阳杨树峰人。自幼入崔松科班学艺,初习旦转生,后改工丑。嗓音高亢,演唱跌宕有致,道白流畅清晰。1954年任天门县花鼓剧团副团长,后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