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昭,男,1971年6月出生,汉族,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毕业于荆州文化艺术学校,同年进入天门市花鼓戏剧院工作。现任天门市花鼓戏剧院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天门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二级演员。

从事专业艺术工作二十多年,曾在《茶缘》、《梁山伯与祝英台》、《断臂姻缘》、《秦雪梅》、《慈母泪》等二十多台剧目中担任主角,成功的塑造了一系列的舞台艺术形象。先后两次被评为湖北省“百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先进个人。

1996年,在湖北省第二届戏剧青年演员比赛中,荣获戏剧新人奖。

2000年,被评为2000年度天门市名演员。

2001年,被选为天门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2002年,被天门市委组织部授予天门市“十佳青年”荣誉称号。

2008年,荣获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2010年,荣获第九届楚天文华表演二等奖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表演二等奖。

2015年,被评为天门市拔尖人才。

目前,夏雨昭同志仍一如既往地活跃在舞台上。他认为戏剧艺术来源于人民,应还原于人民。作为一名戏剧文艺工作者,他常说,老百姓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演好戏,做一个廉洁自律的人,是我毕生的追求。他要用自己在舞台上的表演形式,演绎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把党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理念,用表演方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让戏剧这朵艺术的奇葩走进千家万户,快乐你我他!

1982年,新堰乡

11岁的夏禹昭大口大口扒着饭,屋外,盛夏正午的蝉鸣格外欢腾。少年啪地一声搁下手中的筷子,撂下一句“吃完了”便端着小板凳往外跑。

“还早,戏晚上才开始!”母亲追到门口时,猴一样灵活的少年早就窜得没了影。

从新堰乡步行到市区有10多公里的路程,提前到场的夏禹昭寻了个绝佳位置,摆上写了自家名字的小板凳,左顾右盼地等待着花鼓戏的开始,人越聚越多,小小的身影很快淹没在人群中。

“风吹杨柳条条线,雨洒桃花朵朵鲜。春风不入珠帘里,美蓉何日转笑颜?”婉转的唱腔中,小姐王美蓉出场了。夏禹昭顿时挺直了腰板,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

很多年后,当夏禹昭盛装华服、身姿挺拔地在舞台上演绎一段段花鼓事,当舞台下如当年的他一般早早赶来“占座”的戏迷目不转睛盯着戏台,当他和所属的市花鼓剧团斩获一项项梨园大奖,他才恍然明白,那时候年幼的自己迷上的不只是花鼓戏,也是将为之奉献一生的梦想。

踏上梨园路

时间退回到1985年

1985年,夏禹昭15岁。那一年,荆州文化艺术学校招生,招生条件几乎严格到“千里挑一”。

面试的房间里,花鼓戏表演艺术家舒晋萍老师看着夏禹昭,久久没有下决定。

夏禹昭心里在打鼓,他知道面前坐着的女人是花鼓戏界的风云人物,她的决定,也许就决定了自己这一生与花鼓戏的缘分。

舒晋萍老师突然走过来,用那双戏曲艺人漂亮的手捏着夏禹昭的小腿,探着这少年的骨节。又将送夏禹昭考试的两位兄长打量了一番,还仔细询问了夏家父母的身高。夏禹昭一下子明白了,当时15岁的他身高只有161cm,虽然嗓音和模样都很让舒老师满意,但老师担心这孩子“不肯长”,以后个头太矮无法扮出戏中人物的神韵。

良久,舒晋萍老师点了点头,露出一丝笑容。

自此之后,夏禹昭顺利地通过4轮淘汰,成为最后留下来的7名学子之一。事实证明,舒晋萍老师当年的决定是对的,夏禹昭终是长到了她满意的身高,而且这7名学子后来都成为了花鼓界的“明星”,夏禹昭还担任了市花鼓剧团副团长。

1989年,夏禹昭一行7人毕业回到市花鼓剧团,唱念作打的理论功夫开始在剧团老师的指导下化作一次次的实践,也化作舞台下的掌声阵阵。今天,当年那批懵懂少年已是剧团中坚,然而想起当年老师们不遗余力的言传身教时,多少字句和画面,依然历历在目。
此生不悔入梨园

1996年冬天的一天,市花鼓剧团到京山演出。

前日下了雪,地上白茫茫一片,这样天寒地冻的日子,估计观众不会很多。夏禹昭在路上想着。然而,当他在寒风呼啸中下车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呆在原地。

纷飞的雪中早已摆满了成百上千写满名字的凳子,附近的水田里也站满了穿着套靴的老百姓。

那天演出的剧目是《济公追踪》,夏禹昭唱主角济公,敝履破衣在台上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他似乎也感觉不到冷了。观众没有打伞,就在雪中目不转睛望着戏台子。

“散场时,站在水田里观看演出的乡亲们,脚上的套靴已陷进田里,抬起脚时只抬出一只光脚,又弯腰把套靴从田里拔起来。”夏禹昭回忆起这一幕,眼眶微微湿润,“当时的情形真的把我感动了,他们对花鼓戏的支持,让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