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简介

地处戏剧大师曹禺故乡的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原为潜江市花鼓剧团,成立于1956年。1993年升格更名为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2006年,荆州花鼓(湖北花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剧院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2011年,花鼓剧院被确定为国有公益性事业单位——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拥有国家一级演员4名,国家一级作曲1名,各类副高级职称11名。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剧团创作现代小戏《拦花轿》为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1975年移植现代戏《平原作战》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1984年创作大型现代戏《家庭公案》晋京演出引起轰动。1990年根据曹禺名著改编创作大型花鼓戏《原野》进京(进中南海)演出。1996年《原野情仇》再次晋京为全国第六次文代会演出,并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部进行专场演出。2006年赴德国演出成功。2007年,由4名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孙世安、李春华、吴培义演唱的花鼓戏经典唱腔被央视录制成专集在黄金时段播出。此批唱腔已被制作成卡拉OK DVD,在全国出版发行。2009年,以华中师范大学花鼓戏大专班青年演员为主演队伍的大型现代戏《生命童话》,被选赴杭州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比赛。2010年,该剧再次作为湖北省唯一一台地方戏,被文化部选调广州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2012年,改编传统剧目《情缘》入选首届湖北艺术节比赛演出。2013年,吴培义携移植传统剧目《赵氏孤儿》应邀赴英国参加《寰球舞台演出中国》国际学术交流会。

近30年来,共有30余台戏(次)和100余人(次)分获国家、省、市各级艺术奖励。《家庭公案》获文化部特别奖。《原野情仇》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优秀演出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生命童话》获中国文华优秀剧目奖和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奖及湖北省优秀剧目(金)奖。花鼓戏《情缘》获楚天文华大(金)奖。胡新中、李春华双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孙世安获中国文华表演奖。丁明安获中国艺术节表演奖。马红丽、佘鸿传、傅潜芬获楚天文华表演奖。杨礼福获湖北省音乐创作一等奖。倪汉清获楚天文华导演奖。杨礼军获楚天文华音乐创作奖。潘兰平、吴文军、刘金娥、王庆艳、刘丽萍获湖北省牡丹花戏剧奖。谢婷婷获全国青年演员艺术比赛二等奖。答沙获湖北省荆州花鼓戏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剧院多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1984年首获文化部嘉奖。1985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剧团。1986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把艺术奉献给人民的好剧团”称号。1990年再受国家文化部表彰。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剧院党组织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数十年获湖北省演出先进集体。


湖北省沔阳花鼓剧团简介

湖北省沔阳花鼓剧团是仙桃一所专业花鼓戏戏曲团,前身是由陈花志、胡顺兴、龚一香、刘明仿等19名花鼓戏艺人组合的戏班,于1951年在沔阳县登记,接受管理时更名为联合楚剧团。1956年5月,正式定名为沔阳县花鼓剧团,1996年定名为湖北省沔阳花鼓剧团,该团连续多次被湖北省文化厅评为“百团上山下乡”先进集体。1979年演出的现代小戏《小坚决》参加湖北省现代戏创作评奖中获创作一等奖,1980年由湖北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同时录制了现代小戏《好亲家》电视片,先后在湖北和中央电视台播放。1988年9月应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和《戏剧评论》邀请进京演出,将整理的传统剧目《送香茶》、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向老三招婿》演进了中南海,并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南片)演出。1990年,现代戏《泥塑》和新编古装戏《白狐传奇》参加湖北省首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获创作、演出、导演、音乐设计和表演等多项奖。近十年来,该团每年下乡演出300多场,观众累计达600多万人次。剧团在保留《十三款》、《站花墙》等地方传统剧目基础上,先后推出了《下岗之后》、《赌海情仇》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现代戏,深受群众喜爱。


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简介

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前身为天门复联楚剧团。1953年,著名艺人沈山主演的《打莲湘》、《绣荷包》作为天门花鼓戏的代表首次参加了中南五省和全国民间艺术会演,花鼓戏以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一次登上了首都大舞台,并受到了与会代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了首都观众和同行们的好评。沈山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演出,对推动天沔花鼓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55年,省文化局将天门复联楚剧团改名“天沔花鼓剧团”,沈山被选为第一任团长。之后,原荆州地区的沔阳、潜江、洪湖、监利等县先后相继成立了县级民营公助专业花鼓剧团(后改为地方国营)。1956年,省戏工室派吴群来天门天沔花鼓剧团,为花鼓戏配上了弦乐伴奏(花鼓戏原为帮腔加锣鼓),古老的花鼓戏获得了新生。此后,天门花鼓剧团排演了第一台现代花鼓戏《两兄弟》,在大型神话剧《张羽煮海》中第一次配置了灯光和布景,为剧种的提高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花鼓戏剧目生产和演出逐渐繁荣起来。经过整理、改编、移植、创作的剧目《打莲湘》、《双撇笋》、《招郎》、《斩经堂》、《站花墙》、《借牛》、《拦花轿》、《夺印》等先后参加省、地组织文艺汇演,多次获得表彰和奖励,上演的剧目从最初的几十个发展到了二百多个。中央和省领导朱德、董必武、李先念、张体学等曾观看过花鼓戏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这样花鼓戏在全省戏曲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在湖北省内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花鼓戏又焕发出了新活力。1981年,天沔花鼓戏改名为荆州花鼓戏,天沔花鼓剧团易名天门荆州花鼓剧团,荆州地区成立了荆州花鼓戏学会,天门县著名花鼓戏老艺人沈山任会长。学会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讲习会,各地花鼓戏名老艺人和部分专业戏剧工作者汇集荆州,对花鼓戏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和挖掘整理,会上还组织了天、潜、沔等县花鼓剧团的青年演员学习各行当的代表剧目,有力地提高了青年演员们的表演艺术和理论知识,这次讲习会对花鼓戏剧种的继承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1979年,将天沔花鼓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站花墙》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花墙会》。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向国内发行、放映,使花鼓戏第一次登上了电影银幕,从此,天沔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地方小剧种之一。《花墙会》也成为了最能体现天沔花鼓戏传统艺术风格和特色的经典保留剧目。天沔花鼓剧团通过该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至今仍活跃在江汉平原的花鼓新秀,如:胡新中、胡想英、彭云娥、熊惠敏、温晓蓓等。这些新秀为天沔花鼓戏剧种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7年,天门荆州花鼓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喜剧《水乡情》应邀赴京进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及戏剧专家的高度赞扬,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看戏后在贺词中写道:喜滋滋、“水乡情”、活生生、盛日新景;怪不得、个个叫“好”、个个说“行”、真“行”。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在看《水乡情》后欣然题词:源流百年花鼓戏,面貌一新水乡情。

90年代以来,花鼓戏进入了迷茫期,文化多元化对花鼓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天门市花鼓剧团也陷入了生存危机。进入21世纪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剧团的发展出现转机。2006年,配合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申报荆州花鼓戏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将剧团的经典选段整理排演,录制了首张“天门花鼓戏精品唱段集锦”大碟。2008年,剧团招收31名学生送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实行5年制花鼓戏大专班学习,剧团派指导老师跟班教学,这一举措解决了剧团演职员工青黄不接的现象。2008年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展演,夏禹昭、李明星表演的《楼台会》分获表演类一、二等奖;熊惠敏、彭云娥表演的《站花墙·站墙》分获表演类三等奖;剧团获优秀演出奖。2009年剧团将《花墙会》、《断臂姻缘》(上、下本)、《状元与乞丐》、《香魂恨》、《秦雪梅》拍摄成光碟,并出版发行。


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院简介

荆门市艺术剧院于1997年由荆门市花鼓剧团、荆门市歌舞剧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阵容整齐、结构相宜,既能演戏曲又能演歌舞的新型文艺团体。 剧院十多年来共创作排演了10台大型现代戏,其中《高玉莲》参加湖北省首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荣获优秀演出奖等9项大奖;《翁与媳》参加湖北省首届剧种调演,荣获主演一等奖等7项大奖;《九·二六壮歌》荣获湖北省文化厅演出百场奖;《荷花洲头》荣获第四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作奖”、93年度“五个一工程”提名奖、文化部和湖北省文化厅演出百场奖,并于1994年应文化部邀请晋京参加庆祝建国45周年庆典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戏剧界专家的好评;《闹龙舟》参加湖北省戏剧新作展演赛荣获优秀剧目奖等4项大奖,1999年应文化部邀请晋京参加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演出,2000年荣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并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主演蔡建庭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1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十二月等郎》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初选剧目,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大奖”等全国大奖,主演曾菊荣获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剧院常年深入城乡演出,连续多年荣获湖北省文化厅“新春”、“金秋”百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季活动先进单位,并被省文化厅授予“湖北省十佳剧团”称号。


洪湖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简介

洪湖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其前身为洪湖县京剧团。随着戏曲市场转移,成立洪湖花鼓剧团,并招收38名学生全部送入荆州戏校学习,1989年毕业回团。于是,一个行当齐全、队伍年轻、台前幕后演职人员配备整齐、阵容强大的专业演出团体开始誉满江汉平原。2002年升格为洪湖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成为荆州市文艺战线的主力军。

剧院坚持常年深入农村演出,曾连续七次被评为全省“百团上山下乡”先进单位、“全省十佳剧团”、“服务农民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服务基层服务农民优秀艺术院团”、“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等称号。

剧院坚持“两为”方向,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了好的成绩。数名演员先后获得过“全省青年演员比赛金、银奖”和“牡丹花戏剧奖”;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洪桥别》、《不沉的湖》、《九哥闹湖》和新编历史剧《送礼记》,分别获得“探索杯奖”、“金杯演出奖”、“全省优秀剧目展演奖”、 编、导、演、音、美多项大奖和荆州“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

剧院生产传统、现代、保留剧目50 余台,为朱镕基、李瑞环等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过。每年戏曲演出近260场,深入田间地头送戏到观众家门前。为开拓演出市场,和洪湖蓝田公司合作,成功推出系列情景剧<<洪湖赤卫队>>,每年演出近600场,成为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参加了电视剧<<一代帅才段德昌>>、<<洪湖赤卫队>>的拍摄。多次参加过央视娱乐节目的创作和演出,并随时编排综艺节目长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洪救灾精神。

监利县荆州花鼓剧团简介

监利县荆州花鼓剧团始建于1963年,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剧团不断攀登高峰,努力创造佳绩,走过了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

1986年11月,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海峡情》应全国政协之邀晋京演出登上了首都的戏剧太舞台,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丕显、陈再道、屈武、雷洁琼及知名人士王光美、贺敬之、平杰三、童小鹏、贾亦斌、王遐举和著名戏剧家刘厚生、郭汉城、吴祖光、王玉珍、刘长瑜等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全体演职员,感谢剧团给首都人民送来了一台“海峡两岸骨肉情深的好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二十余家权威报纸纷纷撰文赞誉《海》剧演出成功,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连续播放、播送了演出消息并给予高度评价,每逢中秋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连续向海内外播放《海>>剧全剧,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省、地、县分别作出决定重奖剧团,为弘扬祖国民族文化、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贡献。在省、市戏剧汇演大赛中,《海》剧分别摘取了创作、演出、导演、音乐、舞蹈、主演的金、银桂冠,并荣获省文化厅颁发的“五百场演出大奖”。继《海》剧创作演出成功后,新编历史剧《柳直荀》、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少儿戏剧《晶晶的梦》、反映禁赌斗争的现代剧《她等待多久》、讴歌政法战线英模人物的《普通法官》(后改名为《生命的呼唤》与《雁南飞》),一次又一次地让剧团走上领奖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作出了新的贡献。

全团干部和演职人员为了振兴荆州花鼓、繁荣戏曲舞台,勇于改革、奋力拼博,长年累月坚持送戏下乡进行日常演出。《海峡情》、《站花墙》、《秦香莲》、《血溅乌纱》、《柳明月》、《楚官恨》、《孟丽君》、《同根异果》、《杨八姐游春》、《为了孩子》、《周仁献嫂》、《清风亭》等数十个保留剧目久演不衰,每年演出逾240场,观众人数达50万之数,演出收入创全省同行业之冠,足迹遍及江汉平原和湘鄂两省。剧团连续十年获全省“百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先进集体”,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被誉为“江汉平原一朵鲜艳的出水芙蓉花”,与天门、潜江、仙桃等市级剧团并驾齐驱,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曹市荆州花鼓剧团简介

曹市荆州花鼓剧团成立于1979年10月,现有演职员工32人,服装、道具等固定资产20多万元。

三十多年来,剧团排演了各类大小剧目100多台,其中自编自演《三珍嫂开馆》、《陈金苟出山》、《新路》等现代戏8 台,新编新创《螺虾姐妹》、《鲁工冤案》、《审双鳝》等古装历史剧目12台。剧团创作的剧目、节目多次在省、地市文艺汇演中获奖。1996年,剧团首次被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联合授予“全省农村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剧团唱响了洪湖岸边,唱响了江汉平原,足迹遍及湘鄂两省,24个县市、180多个乡镇村组,累计演出万余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目前,曹市荆州花鼓剧团在曹市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正淋浴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不断优化组合演出队伍,不断添置更新演出设备,不断提高戏曲演出技能,逐步完善和壮大自己的文化表演团体,逐步成为传承和发扬戏曲文化、繁荣城乡基层文化市场的生力军。

京山县实验花鼓剧团简介

京山县实验花鼓剧团原名为京山县国营楚剧团,始建于1958年,1970年县国营楚剧团更名为京山县文工团,1977年又恢复原名京山县国营楚剧团,1985年撤出剧团,1986年正式成立京山县荆州花鼓剧团,2003年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京山县荆州花鼓剧团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将京山县荆州花鼓剧团投入市场 ,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同时更名为京山县实验花鼓剧团至今。改制后全团共有演职员工36人,采取聘用形式,组建了一支“能戏、能歌、能舞”的演出团体,探索出了“广场文艺、田园文艺、家庭文艺”的新路子。长年扎根农村、深入社区、走进家庭,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献给全县人民、乃至全省观众,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

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

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演出剧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