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方戏曲,大多数都是起源于民间,由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发展而来。即使后来已能够演出大戏,但基本上都没有“红生”这个行当。像越剧、锡剧、沪剧、甬剧、黄梅戏、花鼓戏、淮海戏、採茶戏、泗州戏、拉场戏、碗碗腔等等,它们从来就没有演出过“关公戏”。而地处黄海之滨、江苏北部的淮剧,虽然原来也是演出“三小戏”,由民间小戏“三可子”发展而成的。但是,它却与许多地方戏曲不同,在它的传统剧目中,倒保存?不少的“关公戏”。

 淮剧,所以与其他的民间小戏不同,拥有很多艺术成就较高的文武老生,能兼演“红生”,并能演出大量的“关公戏”,主要有两个因素。

 首先,淮剧在早期受“香火戏”的影响很大。所谓“香火戏”,就是“童子念忏”,做“香火”形成的戏曲。过去的苏北农村,崇尚迷信活动。凡遇节日或是喜庆、灾害等事,必然要请“童子”上门,念诵“忏文”,驱邪逐鬼,这就叫做“香火”。在这些“忏文”中,多数都是各个朝代的歷史传说。其中,就有?“三国演义”中的《关公辞曹》的故事。已故的著名淮剧老生演员陈为翰,原本是演唱“童子”出身,熟悉有关的许多“忏文”。在上个世纪的初期,他将所说唱的“忏文”,编成淮剧剧本,自己扮演关公,搬上舞台演出。剧中有个曹玉娥,原是曹操命她牵绊关公,留在曹营。因关公执意要脱离曹操,封金挂印,去投奔刘备。曹玉娥最后无法挽留,自刎而死。此角为其他剧种所少见,曾先后有淮剧名旦梁广友、裴少华、李玉花、筱文艷、筱惠春、顾艷琴等陪他合演,大受淮剧观众的欢迎。从此,《关公辞曹》一剧,就成了他的拿手剧目。陈为翰由此成名,成为了淮剧界的“第一关公”。

 其次,成长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淮剧,得天独厚,正好常与活跃在当地的徽班、京班一起演出。开始是两个剧种的演员,同台合作,俗称“徽夹淮”、“京夹淮”。后来,淮剧发展迅猛,佔据主要地位。当地很多徽班、京班的艺人都纷纷加入,改唱淮剧。在此同时,他们就将徽班、京班中的“关公戏”带到了淮剧,像《古城会》、《走麦城》、《水淹七军》、《华容道》、《关公月下斩貂蝉》等剧,淮剧均能演出。

 长期以来,还涌现了很多能唱“关公戏”的文武老生,如马麟童、何益山、王九林、单连奎、张云良、王少春、林云庭、耿麟童等,他们能唱能演,有些受到“南派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影响,都具有“麒派”的神韵,文武全材,在淮剧界都有一定的声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