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柏茂,1946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曾任射阳湖镇钱沟村支书、乡保险所所长、乡农经站副站长。他年轻时就酷爱淮剧,经常登台演出,唱练做打样样精通。
在担任村支书期间,钱沟村业余淮剧团得到了壮大和发展,演出的服装、道具就有几大箱,其阵容配置一点都不低于专业剧团,他们的队伍还经常被邻村邀请去演出,潘老回忆说,在以前虽然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但有了村里的业余淮剧团,逢年过节都能热闹几天,充满节日的氛围,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节日文化生活。在笔者采访潘老时,他一再表示,要多写俱乐部成员的感人事迹,千万不要写他个人。
射阳湖镇是苏北里下河地区著名的淮剧之乡,特别是该镇水泗片区十多个村,几乎村村都有大戏台,有自己的业余淮剧队伍,逢年过节都有唱大戏的传统,从正月初一唱到初七、八,还有部分村一直唱到正月半。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性较强的业余演员,像钱沟村的潘柏茂就是其中的“名角”之一。
随着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地方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年轻人不爱看,老年人看不到,春节村子里冷冷清清,喝酒、打牌成了一种“风俗”,连在外打工回家过年的年轻人觉得家乡没有可玩的地方,这些事实潘老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2013年“五一”前后,他主动找村支部请缨,希望由他出面组织,将钱沟村歇停演了近二十年的业余淮剧团重新组建起来。
在“五一”长假期间,为村民们唱大戏,他的想法得到了村委会的一致赞同。潘老耐心细致做原演职人员和本村的淮剧爱好者的工作,特别是为了把那些在外打工的老演员请回来,潘老更是费劲了心思,打了无数个电话,光电话费就花了上千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潘老的辛勤努力下,钱沟村原淮剧团成员基本到齐。
于是,潘老和大家一起动手把封存的衣箱打开,进行一一的整理,并迅速投入了排练,经过短短的几天排练,2013年“五一”长假期间,他们上演了《秦香莲》、《赵五娘》、《金殿认子》等多场折子戏,观众达3000多人(次),就连周边的西安丰镇和本镇的冲林、黄荡等村都有戏迷前来观看,潘老年近七旬,仍然是宝刀不老,台风犹存,精湛的演技搏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次成功的演出,更增添了潘老重振地方传统淮剧的信心和决心。
2013年和2014年春节期间,钱沟村业余淮剧团共无偿为村民演出十多场,观众高达6000多人(次),不但丰富广大村民的节日文化生活,还净化了民风,倡导了文明,构建了和谐,为了使上百年的地方淮剧得到更好地传承,2015年10月6日,由潘老亲自筹建的“钱沟村文艺俱乐部”顺利落成,俱乐部使用面积150多平方米,有舞台、音响、灯光、桌椅等,俱乐部的装修、舞台布置及音响、灯光、服装、道具等配备花去了近20万元,这些都是潘老和筹建班子于光银、何家银、董元龙、周永祥等成员的共同努力,不花村里一分钱,都是通过本村在外仁人志士,寻求多方赞助而来。
在筹建俱乐部的过程中,潘老精心设计,精心谋划,操钱操物,一心扑在俱乐部的筹建工作上,忙时顾不上喝口水,吃不上一顿热饭菜,有几次他因感冒带着高烧往工地上跑,家里人劝他歇歇,他总说:“大家相信我,把俱乐部筹建的工作交给我,我不能辜负村里和大家对我的希望,这点小病算什么,喝两口生姜茶很快会好的”。
俱乐部筹建组的董元龙,家里开了一个百货超市,虽然很忙,但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筹建俱乐部尽心尽力,在一次送装修器材时腰部骨折;77岁、74岁文艺界老人郭界义、张金城家住宝应县城,为了俱乐部的筹建,不惜在宝应到钱沟之间来回奔波,自掏路费;74岁的何家银,在俱乐部筹建资金断档时,主动拿出一万元解决燃眉之急;78岁的郭凤友,在俱乐部筹建前期,他的家成了大家筹建场所等等,他们像蜡烛一样既点燃了自己,又照亮了别人,既解决了本身的自娱自乐,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经过近五个月的精心筹建,俱乐部终于竣工了,在典礼仪式上,潘老作为筹建人,在致辞时,他饱含深情地介绍了一个又一个为俱乐部筹建而无私奉献的票友们,唯独没有提到自己,这就是一位老支书、老党员、老戏迷甘当孺子牛的高尚品质。
如今,钱沟村淮剧俱乐部已吸收票友20多人,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0多岁,他们经常利用晚上在俱乐部进行排练活动。2015年11月13日钱沟村淮剧俱乐部与县淮剧团成功举办了联谊演唱会,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达30多人,与县淮剧团专业演员同台演出了《金水桥》、《珍珠塔》、《赵五娘》、《探寒窑》四场折子戏,观众达千人,宝应电视台、宝应日报社都在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我们坚信,在潘老他们一代淮剧人的影响下,上百年的地方淮剧一定会得到传承和发展。(射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