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犹如一阵飓风火遍北京后,最近其影响力又辐射到全国,在上海,很多普通话还说不溜的上海嗲妹妹们都兴冲冲通过各种途径做一次“钢丝”,一睹郭德纲和天桥相声的无穷魅力。
其实在北京,相声的火并不仅仅表现在郭德纲。据悉,北京东城区文化馆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开张两年来几乎也是天天客满,而津门的周末相声俱乐部也有崛起之势。眼瞅着这北方的相声重新焕发青春,不禁也让人惦记起阿拉上海的土特产———滑稽,为此记者昨日采访了几位沪上有名的滑稽笑星,他们的一番分析颇令人深思。
“恶劣”环境逼人奋进
对于郭德纲在京城的热乎劲,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严顺开表示,郭德纲能有如今的成绩,“恶劣”的生存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严顺开说:“郭德纲虽然是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的徒弟,但是侯耀文的徒弟不少,能像郭德纲这样名声大振的也就这一个,所以他的成功其实是迫于生存危机。”在严顺开看来,从天桥茶园出来的郭德纲比普通相声演员多了一份生活的历练,他说:“人一旦面对生存竞争的时候,往往能逼迫他比别人加倍地努力,要能背600多个段子那可不是一般演员能做到的。”
反观上海一些滑稽演员,因为有单位挂靠,即使偶尔有下社团演出,那也和生存竞争无关,严顺开说,这样的演员和整天在天桥上面对生存危机的郭德纲相比,竞争力自然不如人:“你们可别小看北京的天桥把势,上海大世界、城隍庙的把戏,越是这种地方闯出来的人越明白观众到底爱看什么。而我们现在的演员动不动就是大剧场,要知道舞台高了,和观众的距离也远了,说不定哪天就被那些草根艺人比下去了。”
滑稽艺术来自街头
说到如今天桥乐茶园的火红场面,也让严顺开想起了上海的城隍庙、大世界。严顺开说:“过去滑稽戏就是从马路边、菜市场出来的,滑稽戏最早是卖梨膏糖的街头艺人唱出来的,最辉煌的时候也就是进城隍庙、大世界里表演,和北京的天桥也差不多。当时那些艺人也没有什么表演的剧场,甚至连个棚也没有,也不就是背着简单的道具在街头巷尾的唱,最早的滑稽明星就是这样唱出来的。”
对于如今滑稽戏是否可以效仿相声搬到茶园等民间剧场,严顺开表示未尝不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艺术,也有各自的观众群,滑稽戏的土壤本来就在群众中,离开了这片土壤,作品就缺少那份生活气息,自然要走下坡路。”从荧屏回归剧场著名滑稽演员毛猛达近年来一直活跃在荧屏上,但他对郭德纲非常钦佩:“一个演员能说600多段相声很不容易,而观众居然也喜欢在茶园听这些相声,这引起我们深思。”作为相声姐妹剧种的滑稽戏,如今在街头表演的景象几乎没有了,很多滑稽演员走进荧屏加盟沪上情景剧的演出。“我觉得现在是滑稽回归剧场的时候了。”尽管已是沪上情景剧金牌主角,毛猛达却一再强调情景剧并非滑稽演员的最终舞台,“电视毕竟是快餐文化,一个演员要从收视率来检验自身的进步是非常困难的。而在剧场表演直接面对观众,这种现场的反应才是最快最及时也是最真实的,而演员也只有和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才掂得出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郭德纲现象是个例
面对郭德纲效应,也不是人人都力主效仿的,上海文广集团综艺部副总监郭宇冷静表示:“郭德纲现象只是个例,单纯效仿是不会有相同效果的。”在郭宇看来,郭德纲现象一方面源于这个演员的自身魅力,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二十年风水轮流转”的大众审美,他说:“不管是滑稽戏还是相声,舞台表演这种东西也要因人而异,演员的个人魅力是演出是否受观众欢迎的一大要素。即使现在滑稽明星们到上海的大大小小的茶座去表演,也不一定能出效果,我们只有期待上海的郭德纲快些出现。”
同时,郭宇也表示,如今北京的老少爷们又开始欣赏起传统相声,这本身表示流行是周而复始的:“今天大街小巷唱RAP,明天京剧说不定就大红大紫,人的审美观念一转移,再传统的都能火,关键就看你是不是悟到了它最精髓的东西。”(记者
朱渊)
(摘自 《新闻午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