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剧团出一部好戏不难,难的是好戏不断;一部戏能够拿到一两个奖项不难,难的是能在市场上纵横驰骋,创造出两个效益。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精品意识立身、以市场意识立足、以机制创新突破的“苏滑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研讨。
今年对于苏州市滑稽剧团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11月19日、20日,新创剧目《钱笃笤求雨》成为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的亮点,两场演出均座无虚席,几次谢幕都被掌声所包围,该剧被誉为“以精品意识表现平民精神”;在刚刚举办的江苏省滑稽戏艺术节上,《钱》剧以评委全票通过,名列15台剧目之榜首;大型现代滑稽戏《姑苏一家》入选江苏省迎接十六大优秀作品演出;喜剧《青春跑道》参加了省滑稽戏艺术节的角逐。
苏式滑稽剧是产生于江南水乡苏州的一个地方剧种,因为方言所限,观众面仅局限于苏州及附近的几个地市。但是,不夸张地说,苏州市滑稽剧团早已名闻全国。仅有40多人的苏州市滑稽剧团曾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奖”、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全国小品比赛一等奖……苏州市滑稽剧团靠精品立身,走出了一条精品之路。

以艺术生产为中心

苏州市滑稽剧团成立于1950年。20世纪50年代,《苏州二公差》、《钱笃笤求雨》、《小山东到上海》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为该团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20世纪60至80年代初,电影《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三十层楼上》风靡全国。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戏曲的发展普遍走入了低谷。和当时的许多剧院团一样,“苏滑”在院团改革初,也曾走过承包、办三产的路子,着实折腾了一番,成效却不显著。 后来,他们把工作重心转到了排新戏、演好戏,以剧目生产为中心的思路上。从1986年开始,“苏滑”年年有新戏,既锻炼演员、培养创作人才,又把人心聚拢到艺术生产上来。
光有戏还不行,还要有观众和市场。那时,如何获得经济效益只在少数院团探索。一开始,“苏滑”以“一类戏”“二类戏”进行区分,前者偏重社会效益,讲究品位;后者偏重经济效益,看重票房,结果并不理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十几年前是那样难以付诸实践。

关注百姓和现实生活

确立了以艺术生产为中心的总体思路,苏滑人一方面向传统深挖掘,另一方面把视角放到百姓关注的题材上来。
“苏滑”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出优秀作品,先后创作、整理、改编大型剧目333台,小品、独脚戏等67个,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寓深刻于轻松的艺术形式,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他们推出的每一个深受观众欢迎的剧目,无不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以艺术的敏锐触角,发现社会转型期的热点、焦点,并深入挖掘,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1990年,他们创作的《快活的黄帽子》把在苏州刚刚出现的搬家公司工人的形象搬上了舞台,并获得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和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大奖。《快活的黄帽子》以及《小惊大怪》、《殿堂里的笑声》第一次进北京汇报演出,引起极大轰动,并连演100余场。 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百姓,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苏滑”艺术创作生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贯穿了“苏滑”的全部艺术实践。

塑造“苏滑”品牌

在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中,苏滑人逐渐树立了艺术创作生产的精品意识,以质取胜,以艺术精品打造“苏滑”品牌。1996年,在《小城故事多》的基础上,苏滑人创作了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并在当年的全国儿童新剧目评比演出中获得一等奖。随后几年中,《一二三,起步走》九易其稿,边演出边修改,不断丰富完善,最终囊括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精品不仅是改出来的,也是演出来的。几年来,《一二三,起步走》先后到过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2001年年底演出超过千场,并于今年春节后赴重庆、深圳两地演出400多场。

苏滑人的精神

说到“苏滑”,就不能不说到一级演员顾芗。这位“二度梅”、二度文华奖获得者,还是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江苏省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从20世纪80年代在电影《小小得月楼》中扮演乔妹初露艺术才华,到《快活的黄帽子》中扮演女主角黄毛而一举成名,顾芗把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演到了观众心里。十几年来,她先后在10多个大型剧目中担任主角,每年坚持下乡演出8至10个月,平均每年演出300余场,最多时达到435场她常说:“我就是一粒种子,‘苏滑’就是生我养我的土壤。”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一位“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优秀品质。另一位获梅花奖演员张克勤,始终摆正个人与集体、主角与配角、荣誉与得失的关系,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中兢兢业业。
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与言传身教,使得“苏滑”不断培养出优秀艺术人才,至今,“苏滑”已经培养了三代“安小花”和“孙发发”:顾芗与张克勤是第一代;第二代王小萍、朱正谦都是30多岁;第三代俞施琴、朱雪燕、浦雨竹、张昇二十岁出头,正当青春年华。
从濒于瘫痪的边缘,走出了一条出人出戏走正路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品之路,“苏滑”走过了十几年的艰辛历程。但对苏滑人来说,这只是“一二三,起步走”,才仅仅是个美好的开始。 (徐涟)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