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黄梅戏传统剧目,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演董永行孝遇仙事。原本写秀才董永卖身傅家为奴,以所得银钱葬父,孝行感天。恰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七仙女下凡,与董永配合百日夫妻。董永于上工之日,在槐荫树下与七仙女结为夫妻。后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将三年长工改为百日;又收董永、七仙女为义子、义女。百日期满,夫妻二人辞工回家,途中七仙女告知董永实情,并赠罗裙、白扇宝,约定来年二月十五日送子相会后,在槐荫树下重返天庭。董永进宝得官,归途又逢七仙女送子下凡,董永后与傅员外之女结为夫妇。

《天仙配》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1952年班友书整理《路遇》一折,将董永改为农民,七仙女为思凡主动下嫁,增强了路遇时的喜剧性。后又经班友书、刘芳松、郑立松、王圣伟等加工,于口月应华东区行政委员会文化部之邀,赴上海市演出。剧中童永、七仙女、土地分别由王少舫、潘璟俐、丁紫臣扮演。演出获得成功,整理本也得到了肯定。一些兄弟剧种的剧团和部队文工团先后观摩学习,北方昆曲著名演员白云生也亲赴安庆移植此剧。

1953年5月,陆洪非根据胡玉庭口述本、安庆坤记书局刻本改编全剧。删去傅员外认董永为义子,董永与傅家小姐成婚等情节,“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反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同时又删削了董父等十多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将全剧压缩成《卖身》、《鹊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唱词犬多新写,在保留了朴素的民间色彩的同时又提高了作品的文学性。

1953年9月,这一改编本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排练,在安庆首演。1954年9月25日到11月2日,《天仙配》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轰动上海,获得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扮演七仙女、董永、三姐的严凤英、王少舫、潘璟刪获演员一等奖,王文治获乐师奖。

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根据《天仙配》的舞台演出本,由桑弧重新整理拍摄影片,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获得文化部颁发的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奖。1956年2月影片开始发行,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天仙配》也因此成为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

1956年以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又参照电影文学本,对舞台演出本做了儿次修改,基本稳定于起自《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格局。潘汉明、王文治、方绍墀、时白林等先后参与了全剧的音乐设计工作。

1963年香港繁华电影公司和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彩色黄梅戏戏曲片,由夏承平饰董永、董文霞饰七仙女,易名《槐荫记》,黄梅戏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其后濮本信又据董永传说,新编了神话故事剧《七仙女与董水》,由安庆市黄梅戏三团演出。1985年又由安徽电视台拍成六集同名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吴文忠、陈佑国导演,汪静饰七仙女,马自俊饰董永,该片获全国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1990年安徽电视台、黄山音像出版社、海威特音像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了由陆洪非、林馥琴编剧,曹建坤导演的四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天仙配》,荣获1990年第八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

1981年江苏电视台拍摄了当涂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七仙女送子》。1982年上海电视台摄制了安徽省黄梅戏学校演出的《天仙配·鹊桥》舞台艺术片。1992年10月,在中国首届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安庆电视台录制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舞台戏曲片《天仙配》,

《天仙配》的老本,见于《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四集(胡玉庭口述本),《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3册,《湖北省地方戏曲丛刊》第61集(俱为余海先述录本)。《路遇》整理本,于195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印行单行本。《天仙配》改编本先后收刊于《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选》、《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卷》、《安徽戏剧选》等选集中。上海文艺岀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分别刊行过单行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