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桃李花千树——再芬黄梅的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方锡球

翻开再芬黄梅剧院大事记,回忆一下近十年再芬剧院重要演出场次和韩再芬个人主演剧目以及获奖情况,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跳出再芬黄梅十年来的两个重要关键词: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再芬黄梅的传承,持续十年,一往情深,生成了自己的传承范式。传承,是再芬黄梅十年永恒的主题。十年不辍,日久见人心。再芬以自己的深情,在传承上身体力行,她学习严凤英,王少幡;她学习京剧艺术家,越剧艺术家,她学习话剧、歌剧甚至也学习西方戏剧家的艺术经验。从再芬带着自己的团队传承,到整个团队人人自觉传承,从个体传承走向集体传承。传承于是出现了大面积、接地气、出成果,传承也出现了大气象。

为了形成自己的传承范式,再芬黄梅的一个重要做法是适时组建黄梅戏艺术传承委员会。再芬黄梅觉得黄梅戏艺术如果要得到完整、有效的传承,必须有一个传承集体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传承涉及诸多行当的研究与整理,如:传统剧本、传统音乐、表演形式的演变、从自导自演到专业导演的演变过程、舞美与道具制作的传统与演变、现代灯光与传统表演的契合、戏曲班社的管理与生存的演变、观众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变化、戏曲审美史料等等,如果单靠几个演员作为“传承人”来传承黄梅戏这门综合艺术,显然单薄和力不从心。韩再芬及时地成立黄梅戏艺术传承委员会,主任由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原会长时白林担任。委员会成员包括和严凤英同时代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麻彩楼、黄梅戏作曲家徐代泉、陈儒天、董润淮、陈华庆;黄梅戏乐队指挥汪玉龙,黄梅戏导演艺术家陈佑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姚美美;黄梅戏资深道具师万玉生;黄梅戏资深化妆师雷茨美;《黄梅戏艺术》杂志原主编何成结等。这样,一支立体化、高水准的黄梅戏艺术传承专家团初现雏形,完成了黄梅戏发展史上由单个演员“传承”,向黄梅戏艺术的立体化、系统化传承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再芬黄梅大讲堂”是进行黄梅戏传承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不同行当的老师将他们的宝贵经历、经验与大家分享,增强黄梅戏从业人员、爱好者对黄梅戏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提升文化艺术素养,这些宝贵的资料也得以记录下来。可见这是个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工程。再芬黄梅就这样借重老一代艺术家和学者的力量,让传承从技巧层面走向精神层次,从单一传承到全方位传承。全方位的深度传承成为再芬黄梅的传承范式。
再芬黄梅的传承,三管齐下,有深度感和立体感,层层深入。自2005年再芬黄梅成立以来,就将总结以往的黄梅戏审美经验、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升华历史上出现的艺术范式作为传承的重要环节。再芬黄梅不是毫无目的的传承。剧院成立伊始,传承就有目标,有路径,有措施,有机构,有方法。传承除传统的传帮带外,他们建立图书室,提倡读书,提倡舞台历练,鼓励培养艺术悟性。在戏剧技术模仿层面讲功夫,在艺术体验和理解方面下功夫,在提高艺术素养上有功夫。最终是创造了再芬黄梅在百年黄梅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在再芬黄梅的十年里,他们不断展现才华,在剧种品味提升上显示身手,十年过去了,再芬黄梅留给我们的是一部部舞台艺术的经典。这样的传承成果,在剧种史甚至在当代戏剧史上,较为罕见。

再芬黄梅的传承,是向沃土汲取营养,是生态美学意义上的传承。再芬很敏锐、很有眼光,很有魄力地意识到土壤对参天大树的意义。黄梅戏的土壤,经历一百余年的播种,已然贫瘠。这方土地,需要补充养料和水分,才能恢复往日的水灵和丰茂;需要重建适合黄梅戏改革和发展的艺术生态。她日积月累十年,营造语境,开拓空间,培植营养基,建立剧院内外互动的黄梅戏传承机制,院团与高校、与政府、与受众、与社会组织、与民间剧团相互激发,相互吸收;她引领欣赏趣味,培养社会审美心理。结果风帆竞发,千树梨花齐放,终于成就万众热爱黄梅的局面。再芬黄梅十年的艺术传承带来了剧种的盎然生意,她生生不息,已经春色满园关不住了。

再芬黄梅的传承,百转千回,开拓出艺术新境界。传承当初,面对众多前辈的成就,再芬黄梅人也是无所适从,自顾茫然;走进前代艺术家的心灵,很容易被已有范式束缚;传承走向纵深,需要胆气、胸襟、高怀和超越。再芬黄梅,十年拾级,“韩大胆”带领一群“大胆”顽强探索,不屈不挠,山穷水复,开拓出一方繁华似锦的艺术天地。十年来,韩再芬打通了戏剧艺术领域的诸多层面。韩再芬、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再芬黄梅品牌三位一体,意味着“再芬黄梅时代”的崛起,而演员队伍、剧种的艺术范式、韩再芬本人的艺术追求和精神,使得她成为具有与严凤英王少舫时代相同品质,甚至还有超越的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再芬黄梅”这十年来新创的剧目,都具有经典的素质,而且经典的内涵有开拓有提升,远远超过了《天仙配》和《女驸马》的内涵,无论是舞台形象还是表演艺术水准,都超越了。

韩再芬在自身艺术发展的同时,造就了“再芬黄梅”的品牌。这个品牌领先黄梅戏剧种的发展,义无反顾的探索了剧种的艺术发展路径,推动剧种适应时代要求,并不断产生新的活力、新的审美经验,“再芬黄梅”的一再跃升,也使韩再芬从著名艺术家转身为杰出艺术家,从韩再芬到“再芬黄梅”,有一个桥梁,这就是“再芬黄梅”团队在新人培养上做出了不懈努力。这里的年轻人个个能脱颖而出,所以这个院团是中国当下最出人才的一个院团。尤其是它的“青年团”,大部分科班出身,有比较扎实的文化修养,也有比较过硬的基本功,加上舞台提供的丰富演出经验,这批人在不久将呼之欲出。

再芬黄梅培养人才,坚守本土意识。韩再芬造就了一种“双向”的爱,她将这种“爱”融汇于人才培养上,于是在这种“爱”的环境里培养的人才,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住,他(她)们敬业乐群。韩再芬深沉地爱着安庆,爱着安庆人,爱着黄梅戏艺术,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也都爱她,其中包括剧院的演职人员。这种双向的爱,焕发出一种力量,使得韩再芬意识到发展和创新黄梅戏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培养具有责任和担当的黄梅戏人才,体现着韩再芬杰出的艺术家胸怀。她是淡泊的,又是热情的,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生活中,她胸怀坦荡,登高望远,是有高格的人。她身上还有一种探索的智慧,这种探索在她的血液里,没有人叫她怎么做,她是自己毫不犹豫地去探索和改革,她有时是不惜牺牲自己的艺术声誉,来做黄梅戏的教育和人才培养。

再芬黄梅的人才培养,“一体两翼”, “三维互动”,能够扎根在黄梅戏发展的现实土壤里,最贴近黄梅戏发展的实际。“一体两翼”中“一体”是再芬剧院,两翼一是指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的高校,二是指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三维互动”即实现学校、政府、专业演出团体之间的密切合作。十年来,这一立体的,锻造演职员感性与理性,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培养模式,提素质,高水平,强能力,出人才。

再芬黄梅的人才培养,突出艺术发展需要的关键环节,以完善黄梅戏队伍建设系统为主要目标,积极发挥政府、学校、剧团和黄梅戏产业集团的整体协调作用。确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黄梅戏艺术发展事业,促进正常的人才流通;形成一定的发展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剧本的创作和优秀演员的培养;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优秀生源,出台黄梅戏专业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高校黄梅戏专业学生教育和引导,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学校教育与剧团培养相结合,提供推出新人的政策基础;甚至寻求优秀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和经纪人才;树立再芬黄梅的品牌效应,带动黄梅戏及其产业的整体发展。

走过十年,再芬黄梅已经群星璀璨。请看这一串串有艺术含量的名字,这些名字遍布黄梅戏的各个行当:作曲陈儒天,配器董润怀,指挥汪玉龙,导演何培,灯光江长青、刘涛、汪乔、陈亮,舞美丁宣传、朱文正,音响马恒飞、李小龙,化妆韦伊、吴斌、黎小玉,服装杨继成、陈赛琴,道具万玉生,鞋帽潘公福,还有一个让人心动不已的乐队。著名演员马自俊、李萍、刘国平、吴美莲、余淑华、丁飞、张银旺、黄小平,黄梅新星查寅、钱霖、王泽熙、张敏、余平、张恒、马腾,还有王懿佳、夏文芳、钱立芳、周海峰、李芳芳、谢军、陈邦靓、潘玲玲、魏广、杨杨、董超、王媛、江李汇、郑佩佩、汪杨春、侯婷婷、张梦茹等一批人物,他(她)们有身手,有文化,有品位。这些姓名已然成了一个个文化符号,成为黄梅戏明天的太阳和希望。

再芬黄梅的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给演职员提供了信心和展望,它给我们许多关于黄梅戏艺术春天到来的想象。这些春天的消息,不仅在艺术传承,也不仅是艺术人才的培养。而在于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所应该具备的理念和人格精神。韩再芬的戏曲发展理念,是探索者的前行,是前行者的求索,无论探索还是前行,她带领再芬黄梅团队的每个成员,一个也不落下,北上南下,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深圳,在中国的东南西北,让华夏大地到处有戏。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得到培养、提升和成熟。她信任这支队伍,这种“信任式”的演职员培养方式,不仅使团队成员注重在实践中总结,而且养成了他(她)们自觉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的习惯。

再芬黄梅以强烈的“故乡”意识熏陶团队成员。再芬黄梅十年,不懈地养成“故园”情怀。随着社会转型,生活方式的变更,大量的社会成员离开故乡,离开家庭外出谋生,人的身体和精神处在漂泊的状态,远离故乡的群体,无一例外的都在寻找自己精神的故乡。韩再芬有感于当下社会和当下文化形态缺少家园意识,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情,导致人的灵魂无处安放。于是她不仅在传统戏剧表演方面张扬这一雪中送炭的精神取向,而且新创剧目中的价值取向都有故园意识,以此作为精神大餐,安顿那些无数的寂寞漂泊者的灵魂,实现着艺术对意义的深度追求。

平民意识是再芬黄梅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之一。她考虑的是现实当中的人,考虑的是观众的接受能力,她的表演实实在在,都是人们平时想要表达的东西。她希望这个剧种始终要贯穿前面的平民意识和平民风格。因为有平民性,所以它必然获得广大观众,各个阶层的赞赏。韩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意识到平民土壤的重要性。再芬黄梅的平民情怀,赢得了艺术传承的方向,也赢得了人才培养的高效。

再芬黄梅的人才培养,要求演职人员身心在庙堂和江湖之间。造就演员的这种深广,无疑是想契合安庆地域文化的本质特征。安庆作为文化之邦,是多元文化长期碰撞、融合的结果。黄梅戏的生成与发展,就是在不断整合、超越具有安庆特征的多元文化的结果。再芬黄梅真切地给我们提供了这一文化的力量和作为创造土壤的文化系统。它既有庙堂文化的严肃庄重,同时又有民间文化的轻盈和活力。过去,人们一般认同黄梅戏是安庆名片的说法,看过再芬黄梅的人才队伍,人们方才觉得这个名片靓丽起来,因为她使安庆多彩多姿的文化得以彰显。再芬黄梅,几乎是涵括了了安徽的整个文化类型及其衍申的各种亚文化种类,山水名胜、地方特产、文明的历史,甚至安徽的对外开放。她表现了安徽丰富的文化,是文化安徽的经典代表。

再芬黄梅的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将视觉时代和纸媒时代的优长结合起来。戏剧是文学文化和视觉文化的综合,再芬黄梅在传承和人才培养中,让演职员与合作高校的学生认识到当代戏曲的这些新特点。一方面,这个时代的确如有些专家所言,是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视觉文化及其审美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无所不在: 看电影、看电视、看漫画、看广告,比读书、看戏所花的时间要多。生活在视觉文化中的受众,其私人记忆、感知结构与印刷文化建构的完全不同,其间隐含的是一种媒介文化的冲突。再芬黄梅综合这两种文化媒介的优长。既能够显示图像文化的视觉效果,又体现了纸媒文化的深度模式。因而,再芬黄梅在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中,守护文学阅读,在戏剧艺术传承中将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广度,审美的深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三者的结合使再芬黄梅经历十年悠悠岁月,带给受众的是史诗化的审美感受。由于自觉传承和人才培养结合,再芬黄梅筑牢了品牌的基础。再芬黄梅的杰出和卓越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