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王少舫演出拍摄的《天仙配》电影已是家喻户晓,蜚声海外。其实这部神话剧由大师级和名角演员演出无可挑剔也是专门为她们写的,所以县级基层剧团要演好这种阳春白雪确有难度,其一,挑梁名角实属少有;其二,部门设备,灯服道效景乐的水平难以满是神话剧的需求;再就是演出市场和服务对象也有局限性。但作为黄梅戏专业剧团,无论是省市级或县级乃至民营团,不可能不排演这个黄梅戏的传统看家戏。那就看你怎么排怎么演了,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是平平淡淡无名角挑梁肯定压不住台,冷冷静静观众也无法耐心看下去,是轰轰烈烈没有丰厚的资金铺垫包装打造也难能达到要求。笔者有幸观看了来自基层的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天仙配》真的出乎意料,先前也了解到该团就“天仙配”也演了几代人,不用质疑是一代胜一代。这里也不可否定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下已是声光音控的信息时代。肯定在部门设置上胜过从前,对打造神话剧基础条件也优越些。但是,要打造好《天仙配》没有一个用心的领导策划,没有一个用心的导演构思还是难以出新。望江团做到了,他们正是“用心”才“出新”。
是在一次“文化恵民,送戏下乡”活动中看到该团为农民演出的一“天仙配”让我震撼了,简直不相信如今的望江县剧团青年演员的演出水平完全不逊色于地市级专业团。当夜幕降临,传统的闹台锣鼓喧天,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拥向台口,开演的钟声响起,在悲壮的“天仙配”主题曲后混声合唱中帷幕渐渐拉开,电子显示屏幕上天空乌云翻滚,舞台上烟雾弥漫,一柱强烈的追光灯照射着站立在鹊桥上的七女,俨然是凄凉的天空岁月,每个观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舞台,聆听着七女委婉甜润的唱腔,尤其是七个仙女同时出场,那轻盈的台步遨游鹊桥和来回穿梭用纤细的小手编织锦绢真的令人目不暇接。导演独具匠心的舞蹈手法既不落窠臼又不失传统,既虚无漂渺又写真写实,特别是灯、服、道、效、景、乐有机配合真是大手笔、大风范,大排场,神话般展示在观众眼前。
提到“用心”就不得不说该剧二度导演姚虹,她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受父母(该团有影响的老领导和老艺人)熏陶,跟班学艺,功底扎实,文武不挡,担任过历届艺术节获奖剧目“阿珍”“鸳鸯壸”“相知吟”的副导演和技导并为该团所有恢复排练的数十个传统剧目的二度执导,在二度创作上颇见功力,尤为新颖。她领悟到“天仙配”虽说有传统样板但随着时代发展和观众层面也不能老戏老演,应该融入新意,她执导演出的《天仙配》“鹊桥”与“织绢”两场戏从舞蹈构思上打破了传统模式,充分发挥载歌载舞的表演优势,再就是在演员服饰和道具上展现时尚新潮,有看点和亮点,也非常养眼。所以令观众魂牵梦绕,流连忘返。这就彰显出导演独具匠心的二度创作。再说剧中七女和董永这两个挑梁角色虽不是资深名角但七女的扮演者童玲红也算该团远近闻名的当家花旦,曾在《阿珍》《鸳鸯壸》《相知吟》三个获奖剧目担任主角有一定舞台经验,她嗓音甜润,穿透力强,唱功见长,很有深度。董永的扮演者王文华虽年轻稚嫩但英俊潇洒,表演老道,曾受王少舫大师弟子李守强就董永一角进行过专门训练,偶见确实留有大师痕迹,很是规范。所以这俩个人物在表演上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较为成功。再就是天将的扮演者何东虽是配角戏不多但他造型好表演逼真,特别是他那恢宏浑厚的嗓音再加上浑响音效更加如雷贯耳,一声“七公主速速返回天庭”顿时配上灯光音效,狂风呼啸,电闪雷呜,飞沙走石,恰似翻江倒海穿云裂石之势确有震慑力,不得不让观众身临其境为七女和董永的生离死别而揪心而悲痛,而同情而惋惜,就是铁石心肠的人此时也得眨眼泪花。正是如此这般,从而使这个难演的黄梅戏看家戏《天仙配》表演到位,有趣有味。可以说他们为黄梅戏的传承繁荣真正的做到了“用心”良苦,“出新”良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