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11月 16日,一个普通周末。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早晨8点的排练场里,已经热气腾腾。大戏《五女拜寿》将于11月26日去合肥上演,小演员们都很用功。著名黄梅戏艺术家马自俊和李萍,负责当天给演员们排练,“你这个动作,没走心,眼神不对!不对!”看到一位演员还没发挥到最好的状态,马自俊有点着急地大声道。
排练一直从8点持续到11:30,韩再芬来“临时指导”,“演戏,要敢于放弃自己的本色,投入到角色中,一个聪明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现问题、提升自己,但一个笨的人,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他们视韩院长为精神领袖。
一个团队和一群俊男美女的故事
11月26日起,再芬黄梅要在合肥上演四场大戏:《寂寞汉卿》、《春江月》、《靠善升官》、《五女拜寿》,这是再芬黄梅中坚力量和新生代演员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体亮相。谈起再芬黄梅第三梯队,韩再芬说:“看看这些年轻、有才华的演员,都是我们千挑万选培养出来的,这次演出是一个检验,对他们有重要意义。 ”
9年,再芬黄梅除了收获一个转型成功的剧院,还收获了一批黄梅戏新生力量。她说,她要找出可以淘汰韩再芬的人。“我们不可能青春常驻,但黄梅戏要有未来。 ”
93年出生的余平在排练时,老师李萍在一边指点。李萍是韩再芬的师姐,1978年,她被招进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一直坚守到现在。同在剧院工作,这次演出的《五女拜寿》里,她扮演5个女儿的母亲,是一位老旦。马自俊是韩再芬《徽州往事》里的男主演,在《五女拜寿》里,和李萍一样,演五个女儿的父亲。从花旦到老旦,从主角到配角,是李萍和马自俊的一次角色转身,背后却是再芬黄梅的一个传统:让台。
这个传统,起源于韩再芬。 2010年陆陆续续招来新人之后,韩再芬率先在剧院让台。《女驸马》里,她唱后半段,让新人唱前半段,“让台意味着什么?说白了就是让名,让利,让饭碗啊! ”一开始,很多人想不通。 “韩再芬与师姐李萍经过反复探讨,觉得应该从我们做起。
院长带头,让台之风渐渐成了剧院里的一个习俗。李萍还请来曾经带她和韩再芬的老师,除此之外,还请徽剧表演艺术家李龙斌,给年轻演员授课。有老演员面对面、手把手亲自去教,小演员进步飞快,“再芬黄梅公馆开张以后,孩子们在里面演了半年,天天演。 “为了让年轻演员提升才艺,剧院用心良苦,甚至安排同一位演员在一周内演出不同的剧目,演绎不同角色,让他们适应角色转换,积累舞台经验。
11岁开始学戏的余平,对黄梅戏有着自己的理想:“我就想哪一天各个剧种打通了就好了,一起排一个戏。 ”她是剧院让台的受益人,“韩院长学戏那会儿,就有很多老师教她,所以她出来了,现在他们也教我们。 ”这个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唱黄梅戏的芜湖姑娘,大四那年进了梦想中的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我跟老师说我想排《投江》,虽然这个戏有点难,我也一定会努力的。 ”
2010年开始,当剧院的管理走上正轨,关系渐渐理顺之后,韩再芬就着手挑选好苗子培养新人。这个工作,就落到了李萍的身上。
每一年,李萍都会到戏校挑选,“好的大概一到两个。 ”不仅仅到戏校去选,还和安庆师范学院合作,开办黄梅戏表演艺术专业,培养黄梅戏本科生。 “时代不同了,唱戏必须有文化,不然到了一定程度就上不去。 ”同时,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每年抽出一部分资金,资助优秀学生先读书,一旦毕业就直接进剧院。从2013年开始,再芬黄梅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共同创办再芬黄梅实验班,投入资金,选派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学习期最后一年,学生进入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实训。基金会还在潜山县天柱山中心小学成立了再芬黄梅娃娃班。
好苗子进了剧院,才是磨练的开始,他们要经过一个严格的“考级”。这个被韩再芬戏称为“打通关”。每个孩子三个月要过3个小戏,一年要过12个小戏,才算通关成功。通关需要征服有5个评委组成的评审组打分,如果没通过,继续考下去。
这次亮相合肥的四台大戏里:《寂寞汉卿》的主演刘国平和吴美莲,是韩再芬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一台大戏,准备冲刺梅花奖。《春江月》的主演余淑华和潘伟、钱霖,中青年演员组合让人眼前一亮;《靠善升官》主演丁飞,是黄梅戏难得一见的丑角,有望一炮而红;《五女拜寿》里,是马自俊、李萍带领一群新星,老牌压场,新人亮相,可以说是再芬黄梅新生力量的一次集体展示。 “到时候我们俊男美女一扮上,必须震撼! ”李萍自信地说。
她的自信,源于底气,源于对这所剧院的信任,对这群孩子的熟知。韩再芬说:“打地基的工作漫长又枯燥,但我们必须要做这个,根深叶茂,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有后续爆发和持续力。”她操心孩子们的未来,而这些新演员,不少都是冲她来的。演《断桥》的王泽熙,扮相帅气,他每次一下戏就追着韩再芬问。“我希望将来能成为韩院长那样的演员,她是我的偶像。”让韩再芬欣慰的是:“我们团的孩子从来都很朴素,没有那种天天比拼谁背了个什么名牌包包之类的,都是交流演戏的事。 ”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徒弟,韩再芬说,“我成名了之后,不少带我的老师说:你那时候是一棵小树苗,我们对你是浇水灌溉,现在,你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了,开始呵护我们了。 ”不仅呵护渐渐老去的师傅,还要继续浇灌渐渐长成的小树苗,记者采访这些演员的过程中,时刻能感受到他们骨子里对黄梅戏的热爱,当90后的孩子在沉迷游戏和互联网,在安庆老城,却有一群俊男美女,抵制住种种浮华和诱惑,在这里练对白,练唱腔,练水袖,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认真刻苦努力。那一刻,你能想到的词语只有两个字:传承。
传承,不仅仅是戏曲文化,还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做人和做事的普世道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