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楚剧新作展演11月8日至15日在湖北罗田县举行。与此同时,安庆市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也在安庆举办。看上去,似乎有摆台打擂的味道。 黄梅戏虽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但成名于安徽安庆一带,在长期的发展中人们对安徽黄梅戏是耳熟能详。在当前戏曲并不景气的背景下,在湖北经济尤其是革命老区黄冈的经济并不发达的现实制约中,在安徽黄梅戏发展较快的竞争态势下,鄂派黄梅依然在困境中努力着,以图突出重重围困,不断探索黄梅戏的发展市场。
立足小城镇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将黄梅戏请回娘家”后,黄梅戏主要市场鄂东地区的黄冈市采取“弘扬发展”的方针,制定了湖北黄梅戏发展战略,发展了7个黄梅戏院团,着力打造了一批佳作,培养了黄梅戏传承的人才。通过立足于农村演出阵地,吸引并发展了一批农村“铁杆”戏迷。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或采茶调,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农村市场有其特殊性,既有喜爱传统戏的大批老年观众,也有喜爱现代戏的中青年观众。于是,结合各地特点,7个专业黄梅戏院团在各县山乡集镇巡回演出,把黄梅戏送到了广阔而热闹的小城镇上。针对农民的欣赏特点,剧目创作注重从历史文化中发掘出那些反映劳动人民进步道德和社会正义要求的人物、事件,并结合现实,创作出能反映时代新风和改革进程的剧目。
针对由于农民文化消费支付能力低、剧团下乡演出亏损而引起的农民看戏难、剧团演出难的“两难现象”,黄冈市政府号召各县市出台文化扶贫政策,对在本县农村演出实行补贴。目前,黄梅县、红安县、英山县、罗田县等均已实行,其中英山、罗田每演一场补贴500元,极大地调动了演职员工下乡演出的积极性。于是,在那些条件较好的乡镇演出后,剧团可拿到二三百元,至于那些非常困难的乡村,则是安排简单的吃住。
农忙干活,农闲看戏。除了演出传统剧目之外,还就地取材自编自演一些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戏;除在本地演出之外,还到周边小城镇演出。由于人员精干、流动方便,演出场次增多,各专业演出团体几乎都不同期地获得过“百团上山下乡演出先进单位”称号。
勇闯大都市
黄梅戏不仅是鄂东人民喜爱的剧种,更是全国几大剧种之一,它在全国各地都有知音。认识到这一点,黄冈市文化局提出了南下到大城市开辟演出市场的方针。
其一,黄梅戏本身属南方楚文化艺术风格,适合南方人的审美偏好、欣赏趣味。1997年以来,鄂派黄梅已在江浙一带打开市场,《未了情》演出已突破200场大关,其中150场是在江苏演出的,很受欢迎。其二南方乃富庶之地,演出有较好的经济回报。其三南方乃改革开放的前沿,得各种外来文化风气之先,有利于在异质文化刺激下,经过“撞击——调整——吸收——创新”过程,形成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于是各县专业黄梅戏院团除了在农村演出2000余场外,足迹还踏遍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南、河南等省市。在台湾地区,被强烈艺术冲击力所震撼的台湾人还发出“一曲《未了情》,胜过十万兵”的赞叹。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赢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外演出,还开阔了眼界,吸取了营养,沟通了信息,这对于黄梅戏剧目尤其是新创剧目的创作大有裨益。
整合营销观
记者在刚刚举行的湖北省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楚剧新作展演开幕前,就明显地感受到艺术节市场的氛围。县城主要大街上横幅和广告标语、广场上飘飞的气球将艺术节气氛烘托得十分热烈。艺术节从原来的完全政府投入转变到寻求企业赞助的运作模式。据了解,以前还曾有院团采取在社会上招聘美女,进行票务宣传和推广活动。效果暂且不论,但明显带有一股强烈的市场观念。
在大别山区,院团尝试通过文企联姻方式,使艺术道路越走越宽阔。如武穴市黄梅戏剧团与市信用联社合作,每年为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慰问演出,以保障收入,还与某大型化工集团合作,成功开拓了广东东莞演出市场,并抢先签订了明年的演出合同,收入近80万元。这对于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剧团来说,简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奇迹。
生活中有的院团搞了一台戏、背了一身债、进京演一场、得了一个奖、基层无法演、未赚一分钱的“新五个一工程”教训深刻。鄂派黄梅催生了一批精品剧目,如《未了情》、《守护真情》等,既不固守“一桌二椅”的简陋,也不一味追求“大规模、高投入、洋设备”,在舞美设计上基本坚持了小规模、低成本、易运输、强适应的特点,以适应基层简易舞台演出和流动演出的实际。可以说也是渗透了一定市场的观念。2003年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的大型历史题材黄梅戏《和氏璧》取得首演成功。但由于是大制作,在舞台设计等方面不太适合基层演出,据黄冈市文化局刘民华局长介绍,下一步将专门研究制作“精华版”,从舞美、剧情等方面加以压缩、改动,争取让基层群众早日欣赏到这部佳作。
其实,大别山蕴含着大量的旅游资源。近几年,这里的旅游事业正在起步。与旅游结合开辟演出市场也是各县剧团在发展中的新考虑。
从现实角度看,安徽黄梅戏的发展机制的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安徽省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黄梅戏发展纲要》,并形成了一套健全的艺术生产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培育机制、现代传播机制等良性循环系统。鄂派黄梅欲香飘满园,还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当然更需要外界为之创造的各种便利条件。(严长元)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