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随意围成圈的人群里,一把胡琴、一个音箱,角儿在哪,哪儿便就是舞台。
10月12日,我市首批文化舞台招标结束,即将开工。科技广场、滨江苑等4个广场、13个社区将拥有自己的舞台。自此,有老百姓的地方就有舞台,有舞台的地方就有戏。
落幕的大舞台
“人民路559号人民剧院,《富贵图》。”宣城泾县戏迷丁学东一口报出上世纪90年代印象深刻的黄梅戏。几十年如此,黄梅大戏的表演一定是落不下人民剧院,老戏迷的心里也自然是落不下人民剧院的。
2014年10月黄金周,黄梅戏剧目展演地点一栏中却没有了人民剧院。2014年黄梅戏展演周剧目展演相关负责人潘丽萍介绍说:“黄梅大戏必须要用到很多道具,道具的设置以及演员的出场等都要用到吊杆,而人民剧院的吊杆太过老化了,根本无法达到大戏演出的安全标准。”再回想,2013年10月6日晚,黄梅大戏《相知吟》不知不觉竟成了这个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剧院的落幕演出,而戏迷们也都全部换成了电影观众。
为此,今年“黄金周·黄梅戏”剧目展演的舞台只有石化俱乐部、黄梅戏艺术中心两处,而剧目的展演时间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第一场大戏《半边月》在9月17日便提前上演。潘丽萍解释说:“今年一共13台大戏,而场馆却只有两处,所以演出时间只能提前到9月份了。”
9月26日,石化俱乐部正在上演《女驸马》,这部经典黄梅戏引得原本能容纳1500名左右观众的石化俱乐部人满为患,热闹非凡。来自宜秀区的年轻戏迷郑小兰对此只能是一边赞赏戏好一边直抹汗,她说:“条件差了点,如果舞台再大一点,场地再好一点,管理再严格一点,就更完美了。”在黄梅戏剧目展演的售票亭,售票人员明确表示“黄梅戏艺术中心的票比石化俱乐部的票要好卖多了”。
2009年,黄梅戏艺术中心落成,成为安庆地标性建筑。自此之后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周开幕式便都在这菱湖畔的“水晶宫”中举行,9月17日,在黄梅戏艺术中心看《半边月》的老戏迷汪芬芳说:“以前去人民剧院看戏最多,家近。艺术中心是安庆目前看大戏条件最好的场馆,但是坐席不多,只有800个左右。”
老戏迷们坐在黄梅戏艺术中心回忆着人民剧院,大戏的舞台就这样缓缓更迭在历史的舞台上。
搭建的流动舞台
大舞台外还有一群流动的舞台,戏去哪就将舞台挪到哪儿。
9月29日下午,安庆市文化馆一堆材料运到皖江公园广场。搭起台基,竖起背板,拉上音箱和麦克风,9月30日至10月7日,8场广场文艺天天演就在这里开始。
9月30日上午,滨江苑广场的舞台也布置完毕,现成的水泥基台清扫干净,背板上铺上幕布,小戏小品进社区就这样为大伙们呈现上了精品小戏。
9月30日下午,十来年的文化品牌广场文化天天演正式开幕,《祝福中国》裹着风啸、掌声在偌大的广场上回旋,市文化馆副馆长焦庆介绍:“之前一直在科技广场搭建舞台进行演出,今年将舞台挪到了市民广场。舞台搭建一般是头一天进行,很简单,都是露天的,所以很容易受天气影响,夏天会准备一些遮阳伞,冬天下雨下雪就完全没办法了。”2013年春节期间的广场天天演,因受天气影响,原本定在广场进行的演出临时转到了科技馆二楼进行,楼梯、过道、窗台,到处人挤人。
今年的小戏小品进社区巡演也不例外,原本定于9月29日至10月7日走进9个广场社区,最终因为雨天临时取消,成了8场。焦庆介绍:“我们选定的社区有的有小舞台,但大部分都没有,所以基本都是上午搭下午演,演完之后就拆,再挪到下一个社区。”10月7日下午,宜秀区芭茅社区广场上,新编小戏《红娘》、《龙凤争鸣》正在演出,居民自带小凳子或席地而坐,看的津津有味儿。
期盼的文化舞台
“有生之年能在一个避风雨的地方排练就好了。”9月18日在皖江公园广场上排练参演广场天天节目的67岁的徐美娟如此告诉记者。
“我们社区如果有一个自己的舞台就好了。”大观区集贤街道棋杆社区主任汪曼在皖江公园广场上陪伴着集贤街道文艺剧社的大妈们排练时告诉记者。
他们都有一个舞台梦,徐美娟从开发区每天早上骑车去皖江公园广场占地,她选择的都是有顶的平台,这样即便下雨也能照常进行,她说:“下雨没事,但是平台越高风就越大,冬天会特别冷。”棋杆社区工作人员许杰才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实现了这个舞台梦想,“2011年,我在工农社区的时候,我们建起了一个文化舞台,即便简单,但这个舞台到现在都是集贤街道唯一的舞台。”许杰才自豪地说,“建成之后很受老百姓欢迎。但棋杆社区由于没有合适的空地,舞台也就没办法建。”棋杆社区想了很多办法包括腾出小间工作室变成文艺爱好者的舞台,但均因空间太小而不得不早早终止。
大王庙社区、滨江苑社区等13个社区即将建立起自己的舞台,科技广场、皖江公园广场等4个广场也将建立起固定的舞台。“这是首批17个文化舞台,随后还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市文化局社文科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作为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年,各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正在全面铺开,文化舞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截至10月12日,文化舞台招投标工作已经全面结束,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正在公示,公示完毕就将落地建设。”据了解,这17个文化舞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优秀的、喜闻乐见的节目将由此送进千家万户。
记者手记
在宜城,街头巷尾唱黄梅,黄梅戏既要有品牌,又得有“接地气”的作品。精品需要精致的舞台,“接地气”自然更是要有老百姓家门口的舞台。每个角儿都需要属于自己的舞台,每个老百姓也需要属于自己的舞台,黄梅戏更有着自己的“舞台梦”。随着公共服务文化的发展,大舞台越来越多,小舞台越来越好。采访中,黄梅戏剧作家刘云程曾这样描述着黄梅戏的“舞台梦”,他说:“我的梦想就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每个小城、小镇都有自己的小剧场、小剧团,老百姓花三五块钱就近就能看到精品的黄梅戏演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