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由市戏剧创作研究室主办的杂志《戏剧创作》正式更名为《黄梅戏创作》。(《安庆日报》9月22日)

一年前复刊的《戏剧创作》杂志,如今更名为《黄梅戏创作》。相比而言,新名外延的缩小,反而体现了专业及地域特色,也更容易激起人们对黄梅戏创作和文化繁荣的展望与期待。

古城安庆,文化底蕴深厚,戏曲源远流长。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曾在这片热土上抽穗拔节生长,直至成为名扬全国蜚声海外的戏曲艺术。随着打造中国戏曲之都及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响亮口号的提出,培植有利于戏剧等文化扎根、发芽乃至生长的优质匹配土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当前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寻求文化业态的丰富、文化产业的振兴。还必须认真思考:文化传播繁荣的有效载体是什么?如何拓宽戏剧创作者与戏剧文化鉴赏者的联系渠道?如何传播展示安庆独特的戏曲生态和精深的文化魅力?无疑,拥有一家可将关爱尽揽入怀的“娘家刊物”,是最及时也是最必要的了。

作为地方戏剧文化的传播载体,《黄梅戏创作》致力于黄梅戏的研创,为剧团和编剧搭建合作桥梁,为青年编剧人才创造成长平台,为业余爱好者提供锻炼阵地,共同促进我市戏剧的大发展大繁荣。这种功能定位,为刊物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服务百姓精神生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把文化生活纳入民生范畴。”这是从治国理政、国计民生的角度把脉中国文化,建言文化强国的“路线图”。与此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也是人民的热切期盼。正基于此,我们才认为,《戏剧创作》的更名反映了文化建设的“民生指向”,表明了文化强市的“民生本质”。实践也证明,实现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离不开文化氛围、文化精神的滋养与支撑,离不开优秀文化刊物身体力行地践行传播职能,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苦心耕耘。的确,文化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后花园”,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在价值多元、观念纷呈的今天,文化如何抚慰焦虑的心情?在社会转型、道德滑坡的当下,文化如何涵养市民的心灵?这一切提醒我们,只有文化强起来,市民精神才不会贫血,市民信仰才不会坍塌。

打造中国戏曲之都,落实文化安庆的远大目标,需要“经济硬能量”,更需要“文化软实力”。正所谓文化实力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实力必须有文化实力支撑才能长盛不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供给、经费支持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从存在到自发,从自发到自觉,喷涌而出强劲有力的“微观力量”更应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群众的内生激情与政府的鼎力携起手来,一定会奏出文化发展的动人乐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