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晋文婧“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大幕轻启,水墨布景浓淡相宜,乐队端坐两侧,锣鼓铿锵、檀板轻敲,互相致礼……当轻快的黄梅曲调伴随或婉转或悲怆的古典诗词款款而来,现场观众大多屏气凝神。难怪很多观众的心得体会是“这台演唱会,让沉睡在古籍中的诗词 ‘活泛’了起来,而一贯‘活泛’的黄梅调也让自己‘沉潜’了一回。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诉说浓烈的相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抒写酣畅的别离。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聆听优雅的乡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表达张扬的情怀。整场演出由《思》《别》《赋》《颂》四个篇章构成,围绕着每个篇章的“题眼”,从唐诗宋词中选编了几十首表达爱情、亲情、友情、家国情怀的作品,谱以人们熟悉的黄梅曲调。演员和乐队共同努力,让别之凄苦,聚之欢快,思之深切,赴边之豪迈,物化成一个个人物形象和一个个故事片段,呈现在舞台中央。

令观众念念不忘的还有本次演出的乐队设置。乐队从幕后转入台前,锣、鼓、二胡、琵琶、古筝、月琴这些平常只闻其声的乐器都成为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乐队成员全程背谱,功力不凡。此外,人物化妆、服装设计、舞蹈编排等也十分讲究。比如其中多段群舞既有戏曲台步的柔美感,也有现代舞剧的视觉感;服装设计中既有大片的鲜亮色彩,也有淡雅的抽象图形。传统戏曲的大气,综合艺术的魅力,演职人员的走心,惊鸿一瞥。

近年来,在我省黄梅戏舞台上,诸多院团的挑战往往敢于“剑走偏锋”。黄梅影视剧、3D舞台剧、青春版黄梅剧、黄梅APP上线等,关于黄梅戏的热点话题总是关乎创新创意。黄梅戏如何继续用好综合手段,塑造自我、突破自我,依旧是常谈常新的命题。 《唐诗宋词》黄梅戏演唱会的导演张曼君表示,用戏曲演唱唐诗宋词,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尚属首台。在这个舞台上,黄梅戏的节奏慢了下来,表演者出场方式也有别于传统黄梅戏的活泼轻快的艺术表现形式。唐诗宋词,一首一首,轻轻吟唱,只属于这个舞台。 “现场很安静,一个观众的咳嗽声都显得特别突兀,这种氛围的营造或许和以往我们熟悉的嬉戏热闹的戏曲表演现场有所不同,所以,这台戏有点儿‘高冷’。 ”张曼君想了想,说出了这个词。

没错,高冷。用这个时髦用语形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戏曲,其实是表达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而非拒人千里的姿态。张曼君认为,通过黄梅戏的形式重温传统文化是这台戏的核心理念,这是一次戏曲人向古典文化致敬的庆典,也是一次追根溯源的朝圣。所有演职人员希望借助黄梅的音乐来对接祖先的声音,用戏剧的元素、表演的元素,通过静静的吟唱,和观众一起领略我们的古典文化之美,领略我们祖先那种放达于天地万物的精神之高贵。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传统戏曲,都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只闻黄梅咏中赋,情诉家园声声传,两者的结合,旨在通过视听盛宴传递民族精神内涵。这种“混搭”与“跨界”的尝试,值得业内思考。

当然,与百年京昆相比,年轻的黄梅戏在“高冷”的古典艺术面前,其实是以节奏欢快、朗朗上口、平易近人的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见长的。如何让黄梅戏融入中华戏曲文化这部大戏而又绽放独特光彩,是这台戏给予我们的另一个启示。编曲徐志远为此也颇费一番思量。他介绍,本台演唱会旨在向传统文化致敬,但其实运用很多现代的艺术手法,兼容了其他剧种的音乐特色,平调、八板、彩腔、各类小调、京昆声腔等等,让这台戏多多少少有了一丝京剧的范儿、昆曲的影儿,但不变的依然是黄梅的调儿。徐志远说,当年王少舫将京剧元素带入黄梅戏,获得成功。因为这个剧种的年轻和活力,所有未来才有多种可能,每一次转身,或许都是一次蜕变。

黄梅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